近期,有用户在使用AI工具(如豆包、即梦AI)生成图片时,根据他人提示词进行微调,得到的图像与朋友本人非常相似,引发了关于是否侵犯肖像权的讨论。用户提供的提示词描述了一组写实摄影风格的图片,模拟CCD拍摄质感,营造出大师作品级氛围,并详细刻画了一位19岁网红气质的女生形象,包括她的发型、面部特征、表情、穿着以及拍摄场景等。图片风格强调自然光线、轻微噪点、高光与阴影细节,以及生活化的抓拍构图。这种AI生成结果的高度相似性,使人们开始关注其潜在的法律和伦理问题,以及后续应如何处理此类情况。
📸 AI生成图片的高度相似性引发肖像权疑虑:用户利用AI工具,特别是通过微调他人提示词,生成了与朋友高度相似的图像。提示词中对人物外貌、神态、穿着及场景的详尽描述,使得AI能够精准复刻出特定个体特征,这使得“是否构成侵犯肖像权”成为关注焦点。法律上,肖像权保护的是个人的形象,即使是AI生成,如果其足以识别并关联到特定个人,且未经同意使用,就可能构成侵权。
🎨 提示词的详细程度与AI生成图像的准确性:本次事件的核心在于AI工具对详细提示词的解读能力。用户提供的提示词极其细致,涵盖了写实摄影的质感、光线处理、人物的面部特征(如高鼻梁、瘦脸型、洋娃娃般可爱)、表情(自然松弛、慵懒)、眼神(灵动随性)以及衣着(校服外套)、互动(嬉戏、拉肩带)等多个维度。这种高度具象化的描述,极大地提高了AI生成图像与目标个体相似的可能性,也进一步凸显了AI技术在复制和模仿方面的强大能力。
⚖️ 后续处理与法律边界的探讨:面对AI生成图像可能带来的肖像权问题,后续处理需要谨慎。首先,应与被“相似”的当事人进行沟通,了解其感受和意愿。其次,从法律角度看,判断是否构成侵权需要综合考量。如果AI生成图像是基于公开信息或通用描述,且不以特定个人为明确指向,则风险较低。但若提示词本身就来源于对特定个人的观察或描述,且生成图像足以使人识别出该特定个人,并用于非个人欣赏的公开场合,则侵权的可能性增加。未来,AI生成内容的版权和肖像权界定需要更清晰的法律规范和伦理指导。
💡 AI创作与原创性的界限:此次事件也触及了AI创作与原创性的边界问题。当用户通过“微调”他人提示词生成图像时,其行为的原创性体现在何处?而AI生成图像的版权归属又该如何界定?提示词的提供者、AI工具的开发者以及最终使用AI生成图像的用户,各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都需要进一步明确。这种对现有提示词的二次创作,在法律和伦理上都带来新的挑战。
即梦 AI 上 copy 别人提示词微调后生成的图片。。小红薯有人说和朋友很像。。大家觉得这是侵犯肖像权吗?后续如何处理?

提示如下:
<br />这组照片以写实摄影风格,模拟 CCD 拍摄质感,营造出大师作品级氛围,保留轻微噪点,同时做到高光不过曝,阴影有细节。<br /> <br />在晴天的柔和光线下,整个场景被梦幻朦胧感笼罩。阳光巧妙地透过发丝洒在女生脸上,凸显自然肌肤状态。拍摄地点在高中教室内,采用随意抓拍构图,没有刻意营造的痕迹,贴近生活中绚丽日常的写实感。因快门速度不足,画面产生轻微运动模糊,还存在因阳光不均导致的轻微过曝,却意外增添真实氛围。<br /> <br />主体是一位 19 岁拥有漂亮网红气质的女生,她长发及腰,模样似洋娃娃般可爱,高鼻梁搭配瘦脸型。女生表情自然松弛且慵懒,眼神自然不失真,无论是看镜头还是不看镜头,整体神态都灵动又随性,尽显慵懒悠闲状态。她身着校服外套,正与同学嬉戏,拉着肩带,展现出青春的活力。整个画面没有清晰主体,以类似普通 iPhone 拍摄视角,营造出唯美的氛围感情绪片,充满纯欲风,仿佛将高中生活的美好瞬间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比例 9:16 。<br />
打开豆包或者即梦 AI 都能生成比较一致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