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头条 10月22日 17:17
中国风电供应链技术成本优势助力海外市场拓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风电供应链凭借其技术和成本优势正积极进军海外市场,并成为行业焦点。此次“出海”被视为中国风电产业在全球话语权上的战略突围,要求企业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深入融入当地生态。企业可借此机会进行人才培养、品牌重塑、战略与商业模式的重构。尽管面临本土化带来的成本、ESG、合规等挑战,中国风电企业正通过技术输出、建立生产基地等方式,从“在海外的中国公司”转变为“中国人投资的海外公司”,以期实现与当地市场的长期共赢。

💨 **技术与成本优势驱动出海**:中国风电供应链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显著的成本优势,正成为进入海外市场的关键驱动力。以运达股份为例,其风机出口额预计大幅增长,并通过在沙特等地的标杆项目奠定了市场基础,展现了中国风机在单机容量和可靠性方面的竞争力。

🗺️ **差异化“出海”策略应对市场挑战**:面对不同区域的市场特性,中国风电企业采取了灵活的“出海”策略。如运达股份在西欧市场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在塞尔维亚积累订单,并关注与欧盟有输电协议的国家;明阳智能则计划在苏格兰投资建设全产业链制造基地,采取“直击腹地”的策略,旨在打造服务于欧洲市场的海上风电中心。

🤝 **本土化融合是长期发展的关键**:风电“出海”并非简单的产品外销,而是需要深入融入当地生态。这包括应对本土化带来的成本上升、ESG要求、员工培养和合规经营等深层挑战。企业需要从“在海外的中国公司”转变为“中国人投资的海外公司”,通过培育本地供应链、输出管理经验和“know how”软实力,助力当地产业链建设,实现价值升级与长期共赢。

💡 **商业模式重构与品牌价值塑造**:海外布局促使企业进行商业模式的“重生”,需要长期的供应链构建和管理团队培养。企业在技术输出和销售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长期服务,避免因短期行为损害品牌声誉。建立和维护一个良好的品牌需要十余年,而毁掉它可能只需一两年,因此,读懂海外市场的真实需求,提供包括技术、就业和人才培养在内的综合解决方案,是实现价值升级的核心。

从“在海外的中国公司”变成“中国人投资的海外公司”

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中国风电供应链正凭借技术与成本优势进入海外市场,“出海”成为202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的高频话题。

业内认为,中国风电出海绝非简单的产品外销,而是产业链全球话语权的战略突围,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企业在融入当地生态的同时,要将本轮出海作为人才梯队培养、品牌重塑、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重构的绝佳机会。

出海正当时

“公司今年风机出口额预计将增长7-8倍,海外市场对所有风电整机商都有很大吸引力。”运达股份(300772.SZ)副总经理魏敏在会上介绍,2024年中国风电出口规模增长超七成,头部企业海外订单充足。

技术积累与标杆项目撑起了企业出海的底气。魏敏表示,海外业务布局中,沙特阿尔加特风电项目是公司在中东市场奠定基础的关键。该项目总装机容量1.1吉瓦,选用了运达股份80台7.7兆瓦的双馈智能风电机组,是沙特当地单机容量最大的机型,为公司贡献了较大出口订单。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不同区域情况,中国风电企业采取了不同出海打法。

以西欧为例,当地此前通过一些保护政策排斥中国企业进入。此一背景下,运达股份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在塞尔维亚签订了较多订单。“我们也非常关注阿塞拜疆,它与欧盟签了输电协议。公司希望在这些核心市场周边布局,展现中国风机的可靠性与竞争力。”魏敏说。

明阳智能(601615.SH)则采取“直击腹地”策略。公司近日公告,拟投资15亿英镑(约142.1亿元人民币),在苏格兰建设英国首个全产业链一体化风电机组制造基地,用于建设海上与漂浮式风电机组制造工厂,计划在2028年底实现风电机舱与叶片制造厂的首批投产。

“海外市场潜力巨大。”明阳智能表示,通过本次海外建立生产基地,有利于公司打造一个服务于英国、欧洲及其他非亚洲市场的海上风电中心,推动公司成为全球海上风电产业的重要参与者。

本土化挑战

因地制宜是海外布局的关键。弗兰德传动系统有限公司(威能极)CEO勾建辉认为,风电出海没有统一最优解,“农村包围城市”还是“直击腹地”,需依企业资源定夺。主机厂商盲目扎堆易导致内卷,零部件企业则可灵活选择,比如随中国主机厂商协同出海,或响应国际客户独立布局。

但勾建辉提醒,任何路径都不能抱有“家电下乡”心态。“中国风电行业全球关注度极高,塔架倒塌、设备召回,短时间内就能传遍全球。哪怕在欠发达地区销售,也要坚持一个标准,产品质量绝不能降。”他强调。

国际化战略之下,本土化带来的深层挑战更需直面。斯凯孚中国副总裁、CTO钱卫华表示,中国风机凭借大型化、低成本优势崛起,但海外布局正在重塑定价逻辑:本土建厂、打造供应链,将推高采购、人工、厂房、服务各项成本,中国风电的传统优势将日渐式微。而在成本之外,如何融入当地生态,解决ESG、员工培养、合规经营等问题,需要企业提前考量。

钱卫华认为,出海是企业商业模式的“重生”。他表示,供应链构建、管理团队培养等国际化布局,并非三五年的短工,斯凯孚深耕中国数十年,才实现近95%的本土化率。他提醒,国内风机尚未完全实现设计寿命20年的全生命周期验证,技术输出需谨慎,不能只盯短期销售额,后续服务却跟不上。“建立一个品牌要十余年,但毁掉美誉度可能仅需一两年。”

跨越成本、技术与战略关卡后,读懂海外市场真实需求才是价值升级的核心。标普全球电力与可再生能源研究总监彭澄瑶分析称,海外对中国清洁能源的需求,不只是便宜的风机、光伏板或电池,更希望能复制产业链的成功经验,借助中国企业输出的技术与产能拉动就业、培养技能人才,优化电力结构。

“风电产业对上游原材料依赖度低于光伏、电池,在能源转型、拉动地方经济等维度更具优势。”彭澄瑶强调,中国风电企业出海,思维需转向当地市场需要我们做什么,从“在海外的中国公司”变成“中国人投资的海外公司”,通过培育本地供应链、输出管理经验,以“know how”软实力助力当地产业链建设,方能赢得长期共赢。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中国风电 海外市场 能源转型 供应链 技术优势 成本优势 本土化 商业模式 品牌建设 Wind Power Overseas Market Energy Transition Supply Chain Technology Advantage Cost Advantage Localization Business Model Brand Buildin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