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近日,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公开了他与一位声称能协助申报“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介的邮件往来,揭露了高额收费的申报乱象。该中介声称申报费用不超过95万元,并暗示欧洲科学院并非民间机构,市场价高达200万元。然而,欧洲科学院工作人员Dana Kaiser明确表示,会员资格仅通过邀请,并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不受外部干扰。多位中国外籍院士也证实了欧洲科学院的学术声誉和评选的独立性,并对中介行为可能损害其声誉表示担忧。文章还介绍了欧洲科学院的官方信息,包括其成立时间、性质、会员构成以及严谨的入会流程,旨在澄清公众对该机构的认知,并警示潜在的欺诈行为。
💰 **高价申报乱象揭幕**: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公开了他与声称能协助申报“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介之间的邮件往来,揭露了高额收费的申报操作。中介开价95万元,并暗示该机构权威性高,市场价在200万元左右,以此诱导申报者。
🏛️ **官方回应与学术严谨性**:欧洲科学院工作人员Dana Kaiser强调,会员资格仅通过邀请,并由各相关部门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决定,不受任何外部因素干扰。六位中国的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也证实了其学术声誉和独立评选机制,并非“水院士”。
📜 **欧洲科学院的真实面貌**:文章介绍了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的官方信息,包括其1988年成立、非政府组织性质、总部设在伦敦、涵盖广泛学科领域,拥有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众多会员。其严谨的入会流程始于两名现任院士提名,并需要提交详细的成果和证明材料,参评本身不收费。
⚠️ **警惕声誉损害与潜在欺诈**:有香港学者表示,中介机构的此类行为可能损害欧洲科学院以及像他这样的外籍院士的声誉。这提示公众和学者警惕此类以高价“代办”院士资格的行为,以免上当受骗并影响学术界的公正性。
南方周末记者就此事联系了欧洲科学院,工作人员Dana Kaiser在回复邮件时强调,欧洲科学院的会员资格仅通过邀请获得,由各相关部门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决定,全程不受任何外部因素干扰。对此,六位来自中国的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也向南方周末记者验证了这一点。
前述香港学者也表示,中介机构的这类行为可能会影响欧洲科学院和像他这样的外籍院士的声誉。
南方周末记者 魏翠翠 南方周末实习生 赵乐瑶
责任编辑:钱炜

饶毅与王超邮件往来截图。(“饶议科学”公众号/图)
2025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饶议科学”上,公开了他与一位自称可协助申报“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人之间的邮件往来。根据饶毅这篇“10W+”的帖文,发件人王超向饶毅发送了欧洲科学院院士申报的相关资料,称其符合基本条件。饶毅询问“多少钱”,对方回复“总投入不超过95万元”。“有点便宜,是不是因院士不值钱?”饶毅问。对方解释:“欧洲科学院权威性与认可度都很高,并不是所谓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那种民间机构,市场价都是200万元左右……”南方周末记者就此事联系了欧洲科学院,工作人员Dana Kaiser在回复邮件时强调,欧洲科学院的会员资格仅通过邀请获得,由各相关部门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决定,全程不受任何外部因素干扰。对此,6位来自中国的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也向南方周末记者验证了这一点。他们都表示,欧洲科学院在国际学术界享有不错的声誉,并非人们印象里的“水院士”。
如何评选?
欧洲科学院,这个原先只活跃在学术界的机构,第一次因饶毅的公众号推送走进大众视野。饶毅与中介邮件里提到的欧洲科学院,英文名称为Academia Europaea,也常被译为欧洲人文与自然科学院。官网显示,该机构成立于1988年,是一个非政府组织,由英国皇家学会及多个欧洲国家级科学院共同发起,总部设在伦敦。欧洲科学院涵盖人文、社会、自然、生命科学等领域。截至2025年9月,会员人数超过5800人,其中包括9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目前,在欧洲科学院院士的名单里,有上百位中国学者,其中包括部分中国两院院士,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会明、饶子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田志刚等人。被称为“无创产检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也在2025年7月刚刚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根据欧洲科学院官网信息,入会流程始于两名现任院士的提名。被提名人需提交包括“当选理由”在内的五份文件,还需要列出近五年内最重要的十项成果、所获实质性奖项或其他荣誉,以及包含引用数据在内的多份证明材料。参评不需要花钱,但在当选之后,按规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