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9小时前
AI 浪潮下的资本流向:从模型走向地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全球资本市场涌现出新的动向,大型投资机构联合收购数据中心,Google 巨额投资印度 AI 枢纽,显示出资本正悄然从模型和应用层转向更为基础的“地基”建设。文章指出,AI 时代的资本逻辑已发生逆转:模型越大,能耗越高,对电力、冷却系统、网络等物理基础设施的需求激增。这标志着 AI 行业正从“智力游戏”转向“物理战争”,成为一场“数字淘金热”。同时,AI 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成本高,导致投资人情绪波动,从兴奋转向焦虑,市场进入“报表周期”,关注现金流和回报周期。能源消耗的急剧增加和资源环境的挑战也成为 AI 发展面临的现实边界。最终,文章回归到“人”的核心,探讨在 AI 带来的效率与幻觉中,人类的信仰与选择,以及谁能在泡沫褪去后留下。

💡 **AI 资本逻辑的转变:从“天”到“地”**:当前资本市场正从关注 AI 模型和应用,转向投资数据中心、电力、土地等物理基础设施。这是因为 AI 模型越大,能耗越高,对算力、电力、冷却等“地基”的依赖性增强,预示着 AI 行业正从“智力游戏”演变为“物理战争”,成为新的“数字淘金热”。

⏳ **AI 投资的周期与焦虑:报表周期下的耐心考验**:AI 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成本高,导致投资人情绪从早期的兴奋转向如今的焦虑。市场已进入“报表周期”,投资人更关注收入曲线、现金流和回报周期,而非仅仅依靠故事。技术发展指数级,但商业兑现呈线性,这种节奏差加剧了投资者的不安,使得“耐心”成为稀缺品。

⚡ **能源与资源的现实挑战:AI 的“大胃口”革命**:AI 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和对公共资源的压力,如超大型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堪比城市总用电,冷却系统需耗费大量水资源。这引发了社会对资源、环境的担忧,以及关于“算力主权”的地缘政治博弈,能源成为支撑 AI 发展的关键瓶颈。

🔄 **信仰、泡沫与价值:人类在 AI 时代的自我审视**:AI 作为一种“救赎”和“确定感”的载体,反映了人类在焦虑时对未来的希望。每一次技术革命的泡沫,虽然带来暂时的幻灭,但也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技术遗产。AI 的本质在于“人还相信什么”,它映照出人类的想象与恐惧,最终的价值体现在泡沫褪去后,依然能够贡献未来的“人”。

提前说一句:

这篇文章不好读,甚至有点“烧脑”;但没关系,你读下去就会发现,我讲是 AI 背后的资本、人心和周期。

国庆刚过,全球资本市场又传来新动静。

这次是更大的资本层面,10 月 15 日,一笔高达 400 亿美元的收购案敲定:几家美国头部投资机构联合买下了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之一。

前一天,Google 也在印度宣布,要砸 150 亿美元建一个新的 AI 枢纽。

听起来离我们很远,但这两件事,有点意思:所有人都还在谈模型、谈智能体时,国外资本悄悄开始“砌砖”了;他们不再炒算法,也不太关心应用层,而是集体冲向一件事:地基。

所以,我这几天一直在想:为什么所有人都在往天上看,这些公司开始往地下投入?

01

要理解这波 AI 热潮,得先看看钱都去了哪。

我翻了一波数据,挺夸张。

截至 2025 年 6 月,美国的数据中心施工支出,按年化口径算,已经冲到 400 亿美元,比去年多了大概 30%。这是美国银行研究院根据商务部数据做的统计,路透也有同样口径的报道。

放到全球看更离谱。

麦肯锡测算,到 2030 年,全球为了满足算力需求,得砸进去差不多 6.7 万亿美元 的数据中心投资,其中面向 AI 工作负载的部分,就要占掉五万多亿。

连 IMF 都在报告里点名,说今年美国能顶住下行压力,靠的就是这波 AI 投资热潮。

啥意思呢?

大家嘴上都在谈“模型”,但钱,全在砸电、地皮和“冷却系统”这些物理地基。

我认为,这是一场“重力回归”;过去十年,互联网让资本习惯了轻逻辑——复制快、成本低、边际收益高;但到了 AI 时代,逻辑彻底反了。

AI 越聪明,背后算力越重;模型越大,能耗越高。于是,过去玩算法的人,现在开始买电站、建机房、谈地租。

这是 AI 行业最被忽视的转折点,它的本质,正在从“智力游戏”,变成“物理战争”。

要让一个 10 万亿参数的大模型跑起来,不光要 GPU,还得要电力、冷却系统、稳定的网络;就像人类第一次发电、第一次造飞机一样,AI 也正式进入了自己的“重工业时代”。

所以,AI 是一门需要“钢铁、土地、水电”的生意。

现在全球最赚钱的几家公司,几乎都成了算力供应商;英伟达靠芯片狂赚,微软在拼命扩张数据中心,这叫什么?新一轮“数字淘金热”。只是这次,真正挖矿的,是资本。

我觉得,这股风背后藏着更深一层逻辑:AI 在“重新中心化”。

以后,每一个数据中心,都是新的“城市节点”;每一次基建投资,都是新的“能量调度”。当数据、算力、电力、土地绑在一起,全球资源的棋盘也被重新摆了一遍。

所以,这就是所谓的“AI 的物理化拐点”:过去两年,AI 靠语言模型讲故事;接下来几年,它要靠电网、地皮兑现未来。

不过,但当所有事情都开始落地,新问题也跟着来了。比如:资本变重,意味着资金周期拉长;投入越多,回本越慢。那这笔钱,到底多久能回本?

02

AI 的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折旧重、成本高,最怕的就是“兑现慢”。偏偏,这个赛道,就是慢的。

这两年,投资人的情绪,像过山车一样。

2023 年是兴奋,ChatGPT 带来一场信仰暴涨,大家一股脑儿冲进来;2024 年是期待,所有人都在等,AI 什么时候能变成利润?到了 2025 年,投资人开始焦虑了,因为账算不明白了。

我让 agent 跑了几份报告。数字挺扎眼:

美国 AI 板块的市盈率,从 2023 年的 58 倍,掉到今年 35 倍左右;大模型公司几乎都在亏,AI 云服务的成本还在涨。

这是市场正式进入“报表周期”的信号;以前资本靠故事喂饱,现在要看表格:要收入曲线,要现金流,要回报周期;所以,耐心就成了奢侈品。

我有几个做投研的朋友,年初还信心满满,现在开始算账了。他们说,AI 的“兑现逻辑”太模糊:

技术在进步,生产率却没明显提升;模型越大,算力越贵;企业买了 AI 服务,却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在买什么;结果就是:资本陷入一种很微妙的状态,不能撤,也不敢加。

我觉得,这是一种“认知疲劳”;AI 在叙事上太快,在兑现上太慢,2023 年,是叙事泡沫;2025 年,成了现金流困境。

市场也慢慢意识到这场革命,没那么快,也没那么便宜。

从心理层面看,这是“耐心的价格”问题;利率还没降,通胀又高,等待本身就有成本,每一个季度,都是投资人的煎熬期,因为资本时间,也在计息。

AI 的真正矛盾,是节奏,技术是指数级的,商业兑现是线性的,两条线放在一起,落差越来越大,市场情绪自然开始波动,所以,现在投资者最担心“未来太慢”。

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很多 AI 投资报告都在写“分化”两个字。

因为大模型厂商还在烧钱,小模型公司反而活得很滋润;硬件厂商利润暴涨,软件增长却放缓,AI 的财富效应,开始反转。

这种节奏下,投资者耐心像一根橡皮筋,越拉越紧,迟早要断;而当资本开始变得急躁,现实世界的反应也开始变形。

孙正义今年也出手了。

2025 年 3 月,软银在日本大阪买下前夏普的液晶工厂,要改造成 AI 数据中心;三个月后,他又在亚利桑那抛出一个更大的计划:要建一个价值 1 万亿美元的“AI 基础设施园区”。

这是他为数不多公开的几次发声之一,这位押中过阿里巴巴、Arm 的老赌徒,又开始新一轮 All in。

我觉得,这种反常的勇气是一种“逆周期耐心”,别人犹豫,他加码;别人担心回本,他赌长期;这就是,这场浪潮最真实的注脚:技术在上升,资本在下潜。

03

要知道,AI 现在最大的问题,不在算法,在能量。

我看了一组数据——挺吓人。

美国一家超大型数据中心,每年的耗电量,相当于一个十万人口城市的总用电;另一份报告说,一家云计算巨头,一年为了冷却服务器,要用掉超过 十亿升水。

这是什么概念?在一个干旱地区几乎要抽干一条小河。

AI 的胃口,正在被全球放大,算法每进化一点,背后的能耗就得再涨一截;从电力,到冷却系统,再到土地供应,它已经成了一场现实世界的“大胃口革命”。

这是 AI 热潮最容易被忽略的另一面,它吞掉的,不只是算力资源,更是社会的公共资源。

我查了下,在亚利桑那,当地居民抗议,说数据中心“把城市的水都喝光了”;在墨西哥,有人举牌反对,因为机房让他们断电;

在印度,Google 的新基地刚立项,当地媒体就在问:电够不够?水从哪来?

这些新闻看起来琐碎,其实说明一件事,技术正在碰到土地的边界;我觉得,这才是真实的“AI 落地”,它砸进了现实。

从地缘角度看,这场“能量战争”已经开始外溢了,美国在抢电,中东国家在建“数据沙漠”,印度、印尼、越南在争“算力落地权”,过去十年我们争“数据主权”,现在争“算力主权”。

谁掌握能源,谁就能喂饱算法。技术要速度,社会要秩序,而能源,正好卡在两者之间。

我认为,这场基础设施革命,说到底,是资本和自然的一场博弈;从煤炭、石油,到算力、电力——每一次技术革命,本质上,都是“能量的重新分配”;只是这次,我们换了个名字,叫 AI。

但革命从来不会只属于赢家,当能源紧张、社区反弹、环境受损,技术的光亮,也会投下阴影。

所以我现在更想问:

当资源吃紧、环境反弹,人类还会继续押注 AI 吗?我想,会的。因为我们押的,从来不只是技术,更像一场关于“信仰”的循环。

04

蒸汽机、电力、互联网——每一次都被当成“救赎”,人类在焦虑时,总需要一个能让自己相信的东西,它可以是上帝,也可以是代码。

AI 是最新的一种形式。

它让我们觉得,复杂世界终于能被计算,混乱情绪终于能被理解,甚至连人生的选择,也能“交给算法”,技术越强,人越想靠近它,那种力量,像极了确定感。

但问题是:技术再完美,也没法替我们过生活。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循环。

热潮来时,人们谈未来;退潮之后,人们谈幻灭;可只要下一波技术再出现,大家又会重新相信:这次不一样;所以,泡沫没有对错,它只是提前兑现了我们的渴望。

你看,铁路泡沫留下了铁路,互联网泡沫留下了网络,AI泡沫,也会留下算力、模型、数据和基础设施。

这是人类的本能:我们用希望推动世界,然后再用幻灭修正方向;信仰生于焦虑,泡沫源于信仰,而价值,总在泡沫之后出现。

所以,当泡沫褪去,我们是否记得当初为什么相信?

AI 带来了效率,也带来了幻觉,它让人类第一次面对一个更‘聪明’的存在——但聪明,不等于理解;当机器开始回答一切,我们也许更容易忘了问“为什么”。

我觉得,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微妙的阶段:AI 越强,人越弱,因为我们开始把选择外包,把思考托管,把信任转移。

可你仔细想想,AI 的能力,其实来自人,训练它的是人;教它思考的也是人,AI 只是镜子,照出了我们自己对未来的想象,也照出了恐惧。

所以,这场热潮的核心,是“人还相信什么”。

很多人都相信技术,也相信周期,只是,每次风口来临,我更想看看:谁能留下;因为最终能兑现未来的,不是模型,也不是算法,而是人。

或许,十年后回头看:

新城市节点、能源网络、算法语言,这些,都是文明在往前走的痕迹。不过,AI 基础设施的叙事,新轮流还没刮到国内。

而国外投资者,已经开始陷入另一种循环:从期待,到焦虑,再到怀疑;说到底,这不就是另一种 FOMO 吗?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 资本 数据中心 基础设施 能源 周期 投资 算力 AI Capital Data Centers Infrastructure Energy Cycle Investment Computing Power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