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1小时前
买量与金融学的共通之处:理解低门槛行业的挑战与应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买量行业与金融投资在本质上的相似性,指出两者都面临低门槛带来的误解和质疑。文章通过朋友的经历引出话题,对比基金经理和买量员的工作,阐述了为何这些看似简单的职业常被大众低估。文章还分析了大众对专业人士的评价机制,以及如何通过专业知识和有效沟通来应对职场挑战,强调减少决策失误是关键,并提出主动竞争和争取信任的策略,揭示了买量从业者面临的现实困境。

📈 **低门槛职业的普遍误解与挑战:** 买量和金融投资因其较低的入行门槛,常被大众误认为技术含量低,“谁都能做”。这种误解源于表面上的简单操作(如开户买卖、素材上传),忽视了背后复杂的策略、资源整合和风险管理。从业者因此常承受不被理解的压力和质疑,如同文章中朋友的经历,以及基金经理从“战神”到“大妈”的称呼变化。

💰 **管理巨额资金的责任与公开性:** 无论是基金经理还是买量员,他们都负责管理远超个人资产的资金,目标是在保本前提下最大化回报。这项工作成绩公开,易受外界评判。这种公开性和低门槛的结合,使得大众更容易产生“我上我也行”的错觉,并对从业者的薪资待遇和表现进行随意评价,形成了“自证预言”的循环。

🧠 **专业知识的核心价值在于减少失误:** 金融学和买量实操的学习,其核心价值并非直接带来财富自由或成为大师,而是通过系统性知识帮助从业者减少决策失误。例如,顶尖基金经理的选股成功率并非100%,普通散户亏损率极高。同样,在买量中,掌握方法论和数据分析能显著降低投放风险,让从业者在竞争中“活得久”,而非必然成为“大赢家”。

🤝 **沟通与信任是职场生存的关键:** 在跨部门合作或面对质疑时,能够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概念,是赢得信任的关键。对于市场从业者而言,获得公司和领导的信任至关重要。即使面对产品本身存在问题,通过主动竞争(如“赛马”机制)证明自己是团队中最优的执行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到话语权和支持。

⚖️ **“窝囊费”与心态调整:** 鉴于买量行业常被质疑的现实,文章建议从业者在谈薪时,将一部分薪资视为“窝囊费”,以应对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委屈和压力。这种心态调整有助于提升心理承受能力,从而更好地专注于工作和提升专业技能,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生存和发展。

有个朋友在从其他行业跳到乙方买量公司做设计师,呆了3个月。

前几天跟我聊天说,自己已经看明白了,买量没有任何技术,自己TM一天产出12个视频,旁边的买量员框框往系统里传,就咱乙方小破公司,京东的外卖,网易的燕云,阿里的三战,全都能hold住,就这么简单,随便来个人都能干,这有啥竞争力?

说到这里,意犹未尽,继续吐槽:你们之所以能在公司上班,都是老板对你的恩赐,好好抱紧老板的大腿,别等过几天来了个新人替代了你。

至此,吐槽告一段落。

要是5年前,在他还没讲完的时候,我会生气,打断他,摆出事实激烈反驳。

但现在,我听他讲的这个言论,心中没有任何波澜,只是觉得可爱又好笑。

由于这个朋友一直在炒股,并且一直潜心学习各种炒股技术。

我便回复他:买量确实挺简单的,跟你炒股一样,去券商开个户,把钱充进去,买入,卖出,一共就两个动作,然后你就能赚到大钱了,多简单。

朋友当然不是傻子,一下就get到我在说什么,两人对视一笑就转入下一个话题了。

之所以把这个事情搬出来讲,是因为最近我找了个金融学的基础课,系统地学了一遍,发现金融学的部分知识,跟做发行做买量非常适配。

基金经理跟买量员都经常被认为工作没有任何技术含量、AI投放与量化交易的相似之处、交易与买量的流派之分,等等等等。

所以就把金融和买量中通用的部分,拿出来讲讲,还是蛮有意思的。

首先,我们看看金融和买量从业者的相似之处。

基金经理和买量员一样,都要打理远超自身资产的资金,一个用来投资,另一个用来推广,都需要在保本的情况下,不断增加回报。

同样的,由于入行门槛被降得非常低,大部分普通人可以快速上手,并且,你的成绩是向群众“公开”的。

门槛低的职业一般精通更难,所以会给大众一种“对方SB,我上我也行”的错觉,如果薪资待遇再高一点,那就是群众笔下的重点讨伐对象。

群众可以随意对你指手画脚,对了自证预言,错了也没啥损失,这就对应了文章开头故事的现状。

在职场中,年底让员工给自己打分,99%的人都会给自己打更高的分数,人们都会认为自己做的贡献大,公司离不开自己。

这在投资与买量中也一样,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更牛X。

在2021年的时候,基金爆火,有几个基金经理也顺势走红,比如张坤、葛兰这二位。

那时候,基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战神坤、葛女神。

2022—2024年,基金整体暴跌,辉煌的战神们也没能扭转大势,二位明星基金经理的昵称被亲切地改为死秃驴、葛大妈。

同样的,同一个研发团队研发的产品,上一个你买量买得不错,那你就是小甜甜;新产品买量成本一直搞不下来,那你就变成了牛夫人。

研发团队没有变,买量的素材和出价变了,所以你是变量,出了问题是变量、也就是你的错,难道是研发的错?

乍一听好有道理,但用脚趾头想想感觉不对,但这就是真实事件,世界居然如此魔幻?

自从工作以来,跟其他部门合作过程中,只碰到过一只手可以数过来的人,能稍微有点市场知识,其他人对于市场可谓是狗屁不懂,但人人都觉得自己很懂。

他们会用自己从网络上、别人口中听到的某个奇淫技巧,对你的工作指指点点;

也会一上来就让你搞个SOP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同时树立权威;

更大部分,把你当成救命稻草,好像你一来就能把屎一样的产品投起来,发现你没有那么神之后便换人,继续找下一个救命稻草。

买量员跟基金经理,或者上升到市场从业者和资金主理人,都逃不过这样的命运。

那么如何应对呢?

金融圈有个段子,把一枚硬币抛出去,国徽朝上的概率,都比这些专业投资者的投资成功率高。

也就意味着,专业投资者的成功率连50%都没有。

有人专门把国内最顶尖的基金经理的历史战绩做出分析,发现他的选股成功率大概是40%。

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段子,现在在专业的金融学课程里面听到,还是有点诧异的。

那么普通人,投资挣钱的概率是多少?

前段时间公布的数据,资金规模10万元以内的散户,亏钱率高达99%,随着资金规模的扩大,亏钱率逐步降低,资金规模100万以上的账户,盈利率在90%以上。

这也印证了金融学的一条关键知识,学金融知识是为了减少错误决策,而不是学完了变成投资大师财富自由。

这点在发行买量中同样适用。

金融投资的执行工作部分没那么复杂,上手门槛低,但是这个行业吃资源吃人脉,对学历也有要求,从业人员年薪很轻松上百万,所以跟普通人无关。

当你的收入跟管理资金的规模挂钩,不管客户赚与赔,你都赚钱的时候,就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了,骂声越大代表越赚钱,还恨不得你多骂我几嘴呢。

买量员,或者说市场从业者,薪资没那么高,怎么办?

首先,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那么你遭受质疑的概率高达99%,所以要工资的时候就多要一点,多出来的那些,就是窝囊费。

窝囊费要的多一点,自己遭遇质疑、挨骂的时候,心里的委屈承受空间便大一点。

其次,买量知识、素材方法论、数据分析这些,要不要学?

当然要。

跟学金融知识一样,学完这些,并不会让你财富自由,但可以减少你的决策失误率,最后,谁犯的错越少,谁活的时间久,才不是输家。

注意,不一定是大赢家,但不是输家。

另外,当你把行业知识融会贯通后,以外行能听懂的话来跟其他人沟通,会更容易获得信任,即便有一窍不通者对你张牙舞爪,你也能一下戳破对方,自信回应,让其再也不敢轻易挑衅。

对于市场工作者来说,公司、领导的信任是最重要的一环,能在各种问题上说服对方听取你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再真实一点,如果你真的碰到不太懂市场的研发向老板,他给授权,只看结果,但喜欢通过质疑的方式给非常大的压力。

但是产品就是很拉跨,你要强行给用户喂屎。

这个时候,主动赛马是最好的选择。

好几个团队拼命干,都达不到他的要求,但你是这几个团队里干得最好的,这个时候他不考虑产品的问题也不行了。

买量员的命,就这么苦。

不说了,我先去哭一会。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买量 金融学 职业发展 职场 基金经理 Performance Marketing Finance Career Development Workplace Fund Manager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