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是汽车本质上是一种消耗品和交通工具,不应被赋予过多的附加价值。作者认为,诸如“车震”等与车辆相关的“附加幻想”并不能提升社交成功率,且实际体验不如室内。在便利性方面,虽然出发便利,但考虑到目的地停车难和费用,实际便利性可能不如打车或地铁。文章详细列举了养车的主要开销,包括停车费、油费、车船税、保险、维修保养、高速费、验车费、上牌费、购置税以及交通罚款,强调养车成本高昂。最终建议,在城市交通便利地区不推荐购车,而在公共交通不发达的农村或偏远地区则更推荐购车。
🚗 汽车的本质是消耗品和交通工具:文章强调,应将汽车视为一种实用的交通工具,而非承载过多情感或社交价值的物品。诸如“车震”等行为,作者认为不仅无法显著提升社交成功率,实际体验也可能不如室内环境,且可能涉及法律风险。
🅿️ 实际便利性需综合考量:尽管自驾出行在出发时显得方便,但文章指出,在城市环境中,目的地停车的困难和高昂的停车费用(如每月500-1800元的停车费)以及寻找车位的烦恼,可能使得整体便利性不如公共交通(地铁、公交)或打车服务。
💰 养车成本高昂,需理性评估:文章详细列举了养车的多项隐性及显性成本,包括油费(含税)、车船税、保险、维修保养、高速费、验车费、购置税、上牌费以及交通罚款等,这些累积起来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足以让一些经济条件不宽裕的人望而却步。
🏡 购车决策应基于生活环境:作者提出,是否购买汽车应与居住地和出行需求紧密挂钩。对于公共交通发达的城市居民,购车并非必需;而对于居住在公共交通不便的农村或偏远地区的人们,汽车则能提供极大的便利性,是值得考虑的选项。
首先确定一个原则: ** 车是交通工具是消耗品 ,其它的任何附加在车身上的都是幻想
有人聊到的问题:
一、车震
能不能提高相亲或者泡妞成功率:不能,顶多算是个微加分项
车震爽不爽:不爽,不如房间。能跟你车震的也能跟你开房。不能跟你车震的都在违法的边缘。
二、方便出发是方便了,但是算上目的地停车情况,真不如打车或地铁方便。
优点:
在公共交通不方便的地方有极大的优势。自驾游、露营方便。当然也可以租车给家庭特别是有孩子的,一个安全的可靠的交通感觉。
缺点:
停车费巨贵( LZ 小区每月 500 元,公司每月 1800 元)。而且目的地停车一般都很让人心烦,很多商场、医院之类的公共场所转半天找不到停车位,有些很多地方压根就没有停车场。
油钱(常年累月算下来真不想开车了),而油钱里面一半是税。
车船税+保险。平均每年约 2000 ~ 5000 左右。
维修保养。平均每年约 1000 左右(大小保养+小毛病维修换件之类的)。
高速费。我个人情况平均每年 2000 元左右。
验车检车。费用不算贵,但是要花时间而且检完成一堆毛病也很烦。其它:上牌费用 + 购置税(约 10%),10 万的车约 1 万的税
交通罚款 ( LZ 平均每年 1000 元左右,99%是不按规定停车)
总结:车真的很费钱。不差钱的随便买。
如果你在城市,并且交通地铁公交打车便利的地方,不推荐买车。
如果你在农村,或者偏远地区,公共交通不方便的地方,推荐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