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格书院 10月22日 13:02
从芒格思想汲取普世智慧,做正确的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分享了芒格书院创始人施宏俊与查理·芒格思想结缘的历程,以及芒格的普世智慧如何影响其人生哲学与价值投资理念。文章回顾了《穷查理宝典》中文版的出版、芒格书院的创立,并深入探讨了芒格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同时,文章也详细阐述了巴菲特与芒格半个多世纪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作为灵魂伙伴如何共同塑造了伯克希尔的投资帝国。最后,文章结合伯克希尔股东大会的启示,强调了与志同道合者同行、勤奋研究、聚焦机会以及用长时段视角看待世界的重要性,并以芒格的“做正确的事”作为人生智慧的精髓。

💡 芒格思想与中国传统智慧的共通之处在于其朴素的人生哲学,强调避开灾难性后果,并推崇孔子思想,展现了跨越东西方的普世价值。

🤝 巴菲特与芒格的深厚友谊是“灵魂伙伴”关系的典范,他们通过长期的电话沟通和情感连接,共同塑造了伯克希尔的投资蓝图,芒格被誉为“伯克希尔永远的总设计师”。

🌟 施宏俊创办芒格书院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学习芒格的智慧,帮助中国读书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平衡,实现世俗成功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并强调终身学习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 伯克希尔的投资启示在于强调与志同道合者同行,勤奋深入地研究,抓住好机会并敢于下重注,以及用长时段的视角看待发展趋势,体现了价值投资的长期主义。

🎯 芒格的人生智慧核心是“做正确的事”,这并非追求高难度动作,而是找到并坚持能够有效运作的原则和方法,通过重复实践最终在投资和人生中取得成功。

泉果无限对话 2025-10-22 08:03 上海

结缘芒格思想,做正确的事。

点击上方蓝字

即刻关注我们

设置🌟星标

一起做终身学习受益人

■ 编者按

2025年9月1日,芒格书院创始人施宏俊应邀来到「泉果无限对话」,以“作为普世智慧的价值投资”为题展开分享。

从十余年前主持出版《穷查理宝典》中文版的契机,到创办芒格书院、探索中国读书人如何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平衡,再到今年重返伯克希尔股东会现场的思考,施宏俊以出版人的敏锐与终身学习者的笃定,回溯了来自芒格的启示——那是一种以修身通往独立的智慧,也是一种“做正确的事”的生活哲学。

图1:芒格学院创始人施宏俊

以下为施宏俊【泉果无限对话】分享实录精选,以第一人称视角呈现:

《穷查理宝典》:我同芒格思想的结缘

芒格的很多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很接近。芒格本⼈也⾮常推崇孔⼦,2019年我们采访芒格时,他说:“我是孔⼦思想在美国的践⾏者。”

2008年左右,我当时还在出版行业,芒格的学生、芒格家族资产的管理人李录先生找到我,希望能够出《穷查理宝典》的中文版,作为献给老师芒格85岁的生日礼物。

所以我们就开始正式着手做《穷查理宝典》的出版工作。但并没有赶得及在生日那天做出来。

2010年,《穷查理宝典》中文版正式出版。就是这本书,使我真正成为了一个价值投资传播者。

芒格给我最大的冲击,不在于他是个亿万富翁,而是他的语言是那么平实,甚至只是些“大白话”,但会让我们获益良多。尤其是有了一定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包括有了个人的情感、家庭的经历后,再遇到问题时,就会觉得芒格讲的很多话,会点到你的心上。

《穷查理宝典》中传递出来的思想,就是一种朴素的人生智慧。

比如《穷查理宝典》里收录的第一篇演讲,当时芒格是对中学毕业生讲的,他讲到“如果你要有一个失败的人生,应该怎么做?”他不是直接告诉你该如何取得成功,而是提醒你避开很多不该做的事。其实人生越活到后面,越会发现:好的生活,就是避开那些灾难性后果。

芒格的很多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很接近。芒格本人也非常推崇孔子,2019年我们采访芒格时,他说:“我是孔子思想在美国的践行者。” 

前段时间,我听了同济大学张文江教授的一场关于芒格的演讲,张教授研究的是中国古典学术,不是投资。

他解读芒格时提到了一个小故事:芒格和李录约早餐,第一次约7:30,李录提前15分钟到的时候,发现芒格已经在那里了;于是第二次,李录提前了半小时,发现芒格还是已经在了;第三次他提前了更多,发现芒格还是已经到了……

张教授说,李录提到的这段亲身经历,让他立刻联想到了古代“张良拜师黄石公”的典故。张文江教授还对芒格演讲的很多话都做了注解,认为芒格的思想与中国的传统思想,并无差别。

芒格的思想都是一些底层的智慧和原则,是没有行业之分、东西方之分的。

芒格的思想对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我现在的价值观、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可以说都来自芒格。

点击上图,立购图书!

以书为径:芒格书院的缘起与使命

我职业生涯的大转变,可以说就是因为受到了芒格的影响。

因为自己的出版职业,我一直在跟中国的读书人打交道。对中国的读书人来说,有一个经典的现实问题:怎样既能够让自己实现世俗上某种程度的成功,又能够实现一些所谓的个人理想,并为社会真正地做点贡献?

我总感觉,缺少那么一股力量。比如我出了很多书,好像还是没有能够把自己的理想或者价值发挥出来。我相信,这可能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一些感受。

直到我读了《穷查理宝典》,李录在中文版的序写道: 

“芒格的成功完全靠投资,而投资的成功又完全靠自我修养和学习。”

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中国读书人是否也可以通过学习与自身修养的锻炼,同样取得世俗社会的成功,并实现自身的价值以及帮助他人的理想呢?”

我觉得芒格的经历和智慧确实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芒格用知识取得了独立——财务独立、职业独立、思想独立,这全都是靠他的认知构筑的。

芒格也说过很多次,其实他的修养和学习主要是靠自学。因为刚进大学,美国就进入了二战,以至于他并没有拿到本科文凭,后来进入哈佛基本上也是靠自学。正是因为他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最后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成功。

芒格的智慧,就是天下读书人,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实现成功之道的榜样。

芒格还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把时间卖给自己。

在做律师的时候,他就会把一天中最重要的一小时用于自我提升,然后再把剩下的时间卖给客户。他后来发现,与其做律师,把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卖给客户,不如把时间全部留给自己。这也是他1962年离开律师行业,开始完全做投资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芒格还说过一句话叫:“每过完一天,努力比早晨醒来时更聪明一点点。”

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无法选择把时间完全卖给自己,但可以从这个角度审视自己的工作:有些工作只是机械地重复,自身没有任何的进步,就很不值得;而有些工作,就像芒格说的那样,能够学到东西,实现不断提升,这很重要;投资可能就是这样的一种工作,它要求你不断学习,否则你肯定做不好。 

这是我离开出版行业的原因之一。因为当时自己已经主要在做管理,基本上是一些重复工作,不是我真正想做的,所以我就开始做芒格书院。

到现在为止,芒格书院还是一个很小的机构,只有不到十个人。但我觉得很好,这五年,我们每天上班的很大一块时间其实是在读书,因为我们要做读书会,要跟会员交流,我们自己一直在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而且还能帮助到很多人。

图2:施宏俊分享出版生涯

还有一点,我做出版做了30多年。图书出版确实有内容传播的功能,但后来发现,其实很多人并不愿意读书。原因有很多:

第一,学习本身是反人性的,很难;第二,很多人找不着“门道”。

我一直说,引导大家翻开第一页很重要。很多人买书,书封都没拆,就是因为缺少翻开第一页的引导。

所以我反思了一下,出版只是完成了一部分工作,后面的工作,比如阅读推广,真的让人从书里获取一些东西,我当时几乎没做。

而且大部分情况下,未必需要把一本书读完才行。也许你从一本书里,比如《穷查理宝典》里得到一点收获,可能就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芒格说的“普世智慧”,就是智慧要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行。

所以我非常想做这个事,就开始着手做芒格书院。一开始是做读书会,后来则更加聚焦:通过企业研究的方式,引导大家有针对性地读书,真正地读书。

现在我们针对的社群主要是投资人、创业者,还有一些年轻的学习者,比如工作了七八年后希望继续学习的人,读书会和他们想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相关。

这也是我们现在做读书会、看企业、办活动的一个指导想法。比如我们会做公众号、视频号,线上内容很多,但我们更多的是做线下活动,我们每年都会组织去伯克希尔的股东会,线下参访企业等,看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

图3:芒格书院出版物

出版现在对我来说,成了一个很自然的副产品。比如我们公众号的一些内容,还有一些重要的演讲等,我们会每半年左右,整理出一本相关的出版物。

我们出的书不多,但为了鼓励大家“翻开第一页”,真正地阅读,我们会举办价值投资文章大赛,参赛内容可以是读股东信的体会,也可以是对企业的研究……引导大家去思考、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比如今年,我们出版了《大道:段永平投资问答录》。段永平是企业家出身,做企业非常成功,后来转型做投资也做得很好。从他身上,可以典型地看到,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过程。这正是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当下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灵魂伙伴:芒格和巴菲特

在超过半个世纪的交往中,巴菲特与芒格不仅是生意的搭档,更是灵魂的伙伴。

巴菲特和芒格初次认识,是在1959年。此前,尽管他们都在奥马哈,都在巴菲特爷爷的杂货店打过工,但因为相差6岁,彼此并不认识。

两人是通过奥马哈的名媛多萝西·戴维斯(Dorothy B. Davis)相识的,过程很有意思:1957年左右,巴菲特已经开始在奥马哈帮人做财富管理。当时在美国,中产阶层尤其是医生的收入很稳定,所以他会向这些人募资。多萝西的丈夫埃德温·戴维斯博士(Dr. Edwin Davis)是美国很著名的泌尿科医生,也是一名物理科学家,在奥马哈很有名气。

多萝西听闻巴菲特在做财富管理,便主动打电话给巴菲特,邀请他到家中聊一聊。由此,巴菲特第一次去了戴维斯家,最后戴维斯家投了他10万美金,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钱。

巴菲特后来回忆说,当时和戴维斯夫妇并没有进行太深入的交谈,以为他们不会投资了。结果对方打电话给他,说要投10万美金。巴菲特很疑惑,说您也没怎么问问题,为什么要投我?她说:“因为我觉得你很像我们的一个邻居,查理·芒格。”

真的很奇妙。后来,戴维斯家族的后代,很多人也都投了巴菲特。

因为是邻居,所以查理·芒格从小就到戴维斯家去玩,经常看他们家的科学书籍和医学期刊,也对科学问题很感兴趣,经常和戴维斯医生讨论问题,两个人是忘年交。

此处插一句,对青少年来说,身边的环境和人很重要,和谁在一起相处,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比如大家去看芒格的书单,科学类就占了很大比例,他也会用科学思维考虑很多问题,他对科学的兴趣,是从小就养成的。

1959年,芒格的父亲去世,他回到奥马哈的家处理后事。戴维斯家子女筹办的晚宴上,芒格和巴菲特都在受邀之列。

按芒格的自述,他本对巴菲特期待平平。但会面瞬间,当即被他的才华震撼,意识到眼前这位29岁的青年非同凡响。整个晚上,两个人都在深度畅聊,旁若无人。

巴菲特视芒格为从未有过的兄长,两人惺惺相惜,迅速成为了挚友,经常电话联系。

受巴菲特的影响和推动,芒格在1962年创办了自己的证券公司,开始正式以专业投资人的身份做投资。直到1975年,芒格正式加入伯克希尔,担任副总经理,两人正式成为了商业伙伴。

图4:巴菲特和芒格成为商业伙伴

巴菲特和芒格的工作方式很有意思。事实上,这么多年来,他们两个人从来没有在一起工作过。

芒格一直住在帕萨迪纳(洛杉矶),巴菲特则一直在奥马哈,他们的工作模式就是,每天异地打几个小时的电话。

几十年前,巴芒就已经开始每天“远程办公”了,而且也不需要别人参与,就是他们两个人的事情。所以说,他们两个真的是知己、心有灵犀。

巴菲特曾说过,“经营这么大的一家公司,我们两个人却没有复杂的合同”;几十年的合作中,“我们是用一个拥抱解决所有问题”。

他们的“伙伴关系不是两个平等个体之间的法律契约,而是两个致力于彼此成功的人之间的情感联盟”。

2023年芒格去世,巴菲特在2024年初的股东信开头,用了一页纸的篇幅致敬芒格,标题就叫“查理·芒格,伯克希尔永远的总设计师”。

我们都知道巴菲特那句常被引用的话,“是查理让我从猩猩变成了人”。

巴菲特控股伯克希尔,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一气之下”。当时伯克希尔在进行回购交易,巴菲特准备把大部分股票卖给他,但对方临时违背承诺,把股价往下降了大概八分之一,巴菲特索性收购了大量股份,直接控股了伯克希尔。

1965年芒格就曾对巴菲特说:“控股伯克希尔这事其实很愚蠢,不过既然你已经控股了,就在其基础上以公平的价格收购优秀企业,放弃以优惠价格收购一般企业的做法……捡烟蒂法只在小规模实践时才奏效……我们要找的是伟大的企业,一旦找到这样的企业,你就能长期放心持有。”

伯克希尔的投资思想就此确立。

巴菲特在这篇文章里说:“查理是伯克希尔现有架构的‘设计师’,而我则充当‘总建筑师’,负责日复一日地建设他的愿景。”

去年还有人问到,巴菲特和芒格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巴菲特当时回答说:“我不像芒格那样广博,但芒格也没有我那样专一。”

可以理解为,在投资上,巴菲特更专注,花大量时间深耕投资;芒格更像是一个用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来理解世界的人,他把这种方法用在投资上,取得了成功。

也正是因为不一样,他们两个能一起,做出一个很难被超越的投资记录:

芒格以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广博的知识,为伯克希尔勾勒蓝图,为每一次投资校准方向;

而巴菲特作为总建筑师的角色,同样非常重要。巴菲特带着对价值的专注、敏锐和执行,日复一日地操盘、建设,让伯克希尔的蓝图落地生根。

在2024年的股东会上,有个小女孩问巴菲特:“如果还能有机会和芒格共度一天的话,你们会怎么过?”

巴菲特回答说:“如果还有一天,我们会照常过日子。”

我想很多人面对这个问题,都会有后悔、会有遗憾,想着赶紧补做点什么。但对巴菲特说,如果再给他一天,他们还是会像平常一样,照常地生活。

我想,这个答案,也是对这段伙伴关系很好的注解。

点击上图,立购图书!

伯克希尔的启示: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

2023年5月8号,我们和芒格共进午餐,并做了一个采访。在采访的最后,我们向他请教,如何获得人生智慧。他讲了不止一句,但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做正确的事

今年是巴菲特收购伯克希尔60周年,在股东大会的尾声,巴菲特宣布,年底前会让克雷格正式主持伯克希尔;且明年的股东会自己也不会再上主席台,而是和别的董事一起坐在台下聆听。

整整60年,这应该算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今年,我也去了伯克希尔的股东会。我的总体感受是,巴菲特讲到了一些关于投资的理念,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关于朋友圈、关于董事会的内容。从这些内容中,我们能看到,一个90多岁的老人怎么看自己的投资事业、怎么看自己的朋友圈、接班人,怎么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应该怎样过。

我就精选一些本次股东会重点的内容,和大家做分享。

“在你的人生中,你会遇到一些能彻底改变你命运的人,这是你的幸运。你需要少数几个这样的机遇。当你遇到他们时,你要倍加珍惜。在伯克希尔的董事会里,我们就有这样的人。”

除了芒格,巴菲特近年来,也频繁提到和自己其他朋友们的关系。

这几位都(曾)是伯克希尔董事会中非常重要的人物:

图5:巴菲特2025年股东会上论朋友

■ 大都会的CEO汤姆·墨菲2003年成为伯克希尔的董事会成员,巴菲特称他为“最好的企业管理人”:

“汤姆·墨菲在经营企业方面教给我的东西比其他任何人都多。50多年来,我们早已成为朋友和伙伴。我唯一的遗憾是,没有更早地见到他。”

■ 桑迪·戈特斯曼,是当年和巴菲特一起听格雷厄姆课的门徒,后来也拿了伯克希尔的股票,成了亿万富翁;2022年戈特斯曼去世后,其妻子露丝·戈特斯曼将继承的10亿美元伯克希尔股票遗产,全部捐赠给爱因斯坦医学院,设立了基金永久免除学生学费;

■ 沃尔特·斯科特是巴菲特的同乡发小,当年中美能源公司的收购就是他促成的,也是他推荐了现任伯克希尔接班人。一个小小的八卦是,他的夫人当年还是巴菲特的女朋友;

■  芒格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罗纳德·奥尔森,也是在2003年加入了伯克希尔董事会;如果大家去查一下芒格当初创立的那家律师事务所,会看到它现在还是叫“芒格·托尔斯·奥尔森律所”,奥尔森至今还是这家律所的挂名律师。

芒格的律所在美国非常厉害,出了几个大人物,有的当了证监会主席,有的做过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几十年来,芒格的律所伙伴们为伯克希尔提供了非常多的重要支持,多次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当年,一些非常重要的诉讼都是奥尔森处理的:

图6:奥尔森为伯克希尔工作的著名案例

比如1977年,当时巴菲特和芒格收购了一家报纸,叫《布法罗晚报》,与当地另一家报纸《信使快报》发生了官司。因为两个报纸在一个城市里,难免会有冲突。而当地人可能觉得巴菲特他们是外来的资本,对当地报业造成了很大冲击。最后,这个很难的诉讼,就是奥尔森解决的。

再比如,更著名的1991年所罗门事件,当时是美国国债市场上的一起很大的欺诈案。所罗门公司反复、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导致案发。那时的临时董事长巴菲特也被卷入其中。奥尔森在这里起到了主力作用:一方面,他和美国检察官达成协议,让伯克希尔放弃律师与被告之间的保密权,做到完全公开;另一方面,他还和美国证交所达成了协议。最终所罗门事件结束时,巴菲特全身而退,没有任何法律责任,也没有被写进诉讼记录里。

这几位董事大概都是1930年代出生的,最“年轻”的一个也有90岁左右。巴菲特和这些朋友们的友谊非常持久,都延续了几十年,而且在不断往下传承——比如汤姆·墨菲的儿子,现在也是董事;《戴维斯双击》那本书里的戴维斯家族的孙辈现在也是董事会成员……

在今年的股东会上,巴菲特在回答一位年轻人的问题时,提到了这些老朋友: 

“如果你的人生有一个方向,那你就要努力让那些你尊敬且渴望成为的人成为你的朋友。我刚刚提到了几位过去跟我合作、共事的人,也许他们做的事情规模比不上我,但他们是我非常喜欢的人,和他们相处,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走人生的路,这是非常宝贵的。可惜,这些道理往往要到人生后期你才真正体会得到。等你年纪大了,就会明白这些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今年,巴菲特也提到了关于投资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点:

■ 翻阅每一页,是投资领域的重要方法。

巴菲特的日程表,一个月下来可能就只记一件事,比如理发。但事实上,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勤奋,他说,“翻阅每一页,是投资领域的重要方法”。

提到投资日本五大商社的案例时,他说这并不是灵光一现,而是翻阅了几十年才翻到的一个投资机会,他每天都在翻、在看。

芒格也一直倡导,认真勤奋才是通往成功的捷径。他曾经提到,自己坚持翻《巴伦周刊》50年,才找到一个投资机会,赚了8000多万美元。

所以投资人的勤奋,一直很重要。

■ 投资中最大的乐趣是让别人信任你。这是我拥有比别人多得多的钱,而且90多岁了,依然还在工作的原因。

这句话让我很触动。

巴菲特还提到,“你真正要的,应该是一份无论是否需要钱,都会坚持下去的事业。”

这是巴菲特对自己的标准,也是他选经理人的标准。

巴菲特以前也说过,他的经理们都不缺钱,所以他们不会再去“坑蒙拐骗”,搞点别的事。伯克希尔下面很多子公司的经理人都是这样,对事业有热情,再加上他们已经很有钱,对钱的欲望并不在首位。

芒格也在股东会上谈到过股权激励。芒格说,股权激励做到极致的方式就是:让经理人自己去市场上买伯克希尔的股票,你买了股票,好好干,股票涨上去,就是最好的激励。

■ 好的投资机会不是按部就班出现的——且永远不会。

巴菲特说:“我们不是不想投资,只是没找到合适的。”“我们不做计划,我们在投资上是机会主义者。”“不会说今年一定要投多少,明年一定要投多少。而是强调有好机会就下重注,没有好机会就一直耐心等在那里。”

他们这一拨人都是这样做的。

《商界局外人》这本书讲的是八个经理人的故事,包括巴菲特、汤姆·墨菲、约翰·马龙等人。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可能等了十年都不投,但一旦出现好机会,就会下重注,而不是按照公司计划说今年要投多少就投多少。

芒格也说:“只会在自己真正看准的时候下重注,甚至只需要三个投资机会就够了。”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不可避免地会“错过”很多机会,这点他们自己也承认。

最近,我们请了印度投资人普拉克·普拉萨德来做交流,他也是《我从达尔文那里学到的投资知识》这本书的作者。他很明确地说,自己肯定不会投某些热门科技股。因为在他个人的理解里,变化太快,没有确定性。

当年巴菲特和罗伯特·诺伊斯很熟,但他也没有投英特尔。理由就是觉得变化太快,不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所以宁愿错过。

这并不意味着,价值投资者会屏蔽这些新东西。价值投资者对一些前沿的科技和趋势,其实研究得非常深入。但最终还是会回到价值投资的底层原则:如果不确定,就不去碰。追踪了很多年才投,可能是常态。

今年,巴菲特还讲到一个关于时代的问题:

如果回顾历史,你愿意出生在哪个年代?100年前?500年前?还是1000年前?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还是希望生活在现在。

因为你把时间拉长来看,才能明白这个时代,到底是什么样的时代。

对我们来说是一样的。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快50年了,尽管当下我们还是面临很多问题,但有两点是不会改变的:第一,我们不会从市场经济倒退回去;第二,我们仍处在全球科技大潮中。

如果这两点不变,从长期来看,中国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所以对价值投资者来说,我们还是要以长时段来看世界,如果以几十年的跨度来看,很多问题就会更清晰。

2023年5月8号,我们和芒格共进午餐,并做了一个采访。在采访的最后,我们向他请教,如何获得人生智慧。他讲了不止一句,但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做正确的事。”

我想这某种程度上,也是芒格对“普世智慧”的总结:

不追求高难度的动作,而是找到能有效运作的原则和方法,哪怕很简单,重复去做,就可以在投资和人生中取得胜利。

点击上图,立购图书!

👇 延伸阅读:

🟡 《大道:段永平投资问答录》重磅上市!

🟡 《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增订版)》正式出版

🟡 《价值志01:设计师芒格》正式发售

点击⬇️图片,进入芒格书房微店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查理·芒格 沃伦·巴菲特 价值投资 普世智慧 伯克希尔·哈撒韦 芒格书院 施宏俊 做正确的事 终身学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