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回顾了影像技术百年的发展历程,从欧洲早期化学与机械的影像记录,到日本通过流水线和电子化将相机普及为大众家电,再到21世纪中国厂商以计算摄影将拍照门槛降至人人可及。文章强调,技术的最终载体已从笨重专业的相机,演变为我们口袋里的智能手机。这一转变极大地简化了拍照过程,使记录生活成为一种习惯,而非一项专业技能,让每个人都能更自由地捕捉和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 **影像记录的起源与欧洲的精密制造时代:** 文章追溯了摄影术的诞生,从1826年法国涅普斯的第一张照片,到达盖尔银版法的发明,再到乔治·伊斯曼发明胶卷和柯达相机的出现,标志着摄影从玻璃板时代进入胶卷纪元,相机开始小型化和便携化。德国工程师奥斯卡·巴纳克更是通过制造徕卡原型机,奠定了现代小型相机的雏形,欧洲在机械结构和光学素质上达到了巅峰。
🇯🇵 **日本的工业化与大众化:** 二战后,日本厂商借鉴汽车工业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引入流水线生产,并利用电子元件实现自动测光、曝光和对焦,大幅降低了相机的成本和操作复杂度。这种“便宜+好用”的策略使日本相机迅速占领全球消费级市场,并将摄影从专业工具转变为普通家庭的“家电”。
🇨🇳 **中国厂商的计算摄影与移动影像时代:** 21世纪,夏普推出首款带摄像头的手机,而iPhone的出现则将拍照功能与即时分享的智能手机深度融合,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中国厂商在此基础上,通过强大的算力和算法,开创了“计算摄影”,利用多帧合成、HDR、AI场景识别等技术,在有限的手机体积内实现了媲美专业相机的画质。OPPO等品牌在长焦技术、光学标准和AI应用上的持续创新,正主导着移动影像的技术演进和评价标准,将拍照门槛降至“零”。
📱 **手机摄影的普及与生活习惯的改变:** 最终,影像记录的主场从相机彻底转移到手机。智能手机以其便携性、易用性和即时分享的特性,使拍照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而非需要专业技能。如今,90%以上照片和视频由手机拍摄,中国厂商在全球手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引领着移动影像的未来发展,让每个人都能自由、便捷地记录生活中的热爱与记忆。
原创 托尼 2025-10-22 00:00 浙江

现在谁还用相机拍照啊(bushi
![]()
差评不定期晒图大赛(PS:无奖版)正式开始!现在请大伙儿点开自己的相册,把最近那张让你觉得「哇塞」或者「绝了」的照片,直接甩到文章底下评论区,顺带备注一下,这张照片是用啥设备拍的。咱赌五毛辣条,待会晒到评论区的「神图」,十有八九都是拿手机拍的 —— 可能是傍晚时分撞见的绝美日落、出门旅游时偶然发现的神仙机位,又或是家里小主子凑过来蹭镜头的傻样。
抛砖引玉,浅发两张火锅过生日的照片
现在,让我们集体 “ 穿越 ” 一下 —— 如果时光倒流二三十年,要想拍出同样的画面,你需要做什么?答案可能是一台笨重的相机,几个不同焦段的镜头,还有一堆复杂的参数设置。。。反正,肯定没有从口袋掏出手机按下快门来得这么方便,这种记录方式,对很多人来说早就习以为常。很多人可能都没意识到,这种便利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持续数十年、横跨三大洲的影像 “ 话语权之争 ”。从欧洲工坊的精密机械,到日本工厂的电子革命,这场宏大变迁的最终归宿,如今就藏在我们的口袋里 —— 没错,就是这样一台单手可握的手机,估计不少差友正拿着手机刷这文章~
接下来托尼就准备带大伙儿好好扒一扒,这场决定我们如今如何记录生活的影像技术迭代史。影像的 “ 开天辟地 ”,还得从欧洲说起。1826 年,法国老哥涅普斯硬是花了整整八小时曝光,才在一块涂着感光沥青的锡铅合金板上,卡出了人类历史的第一个 Bug ——《窗外景色》,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永久性的照片。没错,影像故事的起点,就这么潦草,这画质,糊得你只能看出哪儿是房子哪儿是树,搁现在连千元机都能把它按在地上摩擦,但在那个除了画画毫无 PS 的年代,这已经算得上是神迹了。可惜天妒英才,这老哥没过几年就去世了,没能亲眼见到摄影术的辉煌,好在他的合伙人达盖尔接过接力棒,发明了 “ 达盖尔银版法 ”,直接把照片曝光时间从按小时算,卷到了按分钟算。
达盖尔在 1838 年拍摄,被视为史上首张有人物出现的照片:1839 年,法国政府一看:好家伙,此物牛逼,应收归国有!于是反手就是一个收购,并很快就向全世界进行了一波 “ 开源 ”,至此,摄影术 —— 这门用光作画的艺术,正式宣告诞生! 但,时代的局限性你懂的。笨重的大型设备、复杂的化学配方,再加上漫长的成像时间,都让它压根不是普通人能玩得转的,在那个时候,摄影更像是一门独属于贵族、科学家和有钱佬的特权 —— 既费时又费力。达盖尔银版摄影法套装:尽管在达盖尔银版法之后,欧洲工程师们又整了不少狠活,把摄影的门槛往下踩了那么几寸,但他们操作起来依然非常讲究手艺活儿,每按一次快门,都是一次对化学、光学和体力的考验。
真正的转折点,其实发生在 “ 胶卷 ” 的横空出世。1886 年,美国一位叫乔治·伊斯曼的银行职员脑洞大开,试着把感光乳剂涂在一种叫 “ 赛璐珞 ” 的柔性透明塑料片上,没想到最后还真能成像,现代意义上的胶卷,就这么被他捣鼓出来了!这一下,相当于直接把摄影从 “ 玻璃板时代 ” 拽进了 “ 胶卷纪元 ”,那种又重又脆、一摔就碎的玻璃底板,终于可以丢进历史垃圾桶,胶卷的出现,也为相机小型化、便携化扫清了最大阻碍。路子对了,产品自然得跟上。后来这老哥火速创建了柯达公司,并推出了 “ 柯达一号 ” 盒式相机,它预装了能拍 100 张照片的胶卷,拍完不用自己洗,直接把相机打包寄回柯达就行,等于是对摄影行业来了波降维打击。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摄影,终于从一门硬核手艺,逐渐褪去神秘外衣,开始向大众的日常生活渗透。
但那时候由柯达主导的相机,更像是拍着图一乐的玩具,没法换镜头也调不了参数,真正把相机做到又小又能打、在便携和画质之间找到完美平衡的,还得看德国人那出了名的强迫症式手艺。1913 年,德国工程师奥斯卡·巴纳克,因为患有哮喘,每次扛着相机出门拍照都会喘得不行,于是他盯上了当时的电影卷:“ 这好东西,凭啥只能给电影机用?拿来搓个小相机它不香吗?!”于是,这位老哥立马化身 “ 人形 CNC 切割机 ”,一顿操作猛如虎,硬是在小作坊里靠手工搓出了一台能塞进大衣口袋的小型相机 —— 它,就是后来名垂影史的徕卡原型机:“ Ur-Leica ” 。这台当时被老法师嘲讽像玩具的相机,却意外奠定了现代相机的雏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德国凭借蔡司、施耐德等光学大厂和精密制造底蕴,让相机在机械结构和光学素质上达到了巅峰。
至此,欧洲用百年时间,完成了影像从 “ 开天辟地 ” 到 “ 精密便携 ” 的史诗级通关。但是后来,他们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坚信摄影是一门严肃的手艺,相机是服务于摄影师的专业创作工具,这种 “ 匠人思维 ” 让他们在机械与光学的方寸之间精益求精,却也筑起了一座高墙,把数以亿计的普通用户隔绝在外。
因为绝大多数普通人并不想成为摄影师,他们只想轻松地拍出一张好照片。二战后,日本工业急需转型,他们发现:欧洲相机虽好,但太依赖手工,成本高、操作复杂,普通人买不起也玩不转,就开始琢磨:能不能用流水线替代手工、能不能把专业操作变得傻瓜化。
就是这个想法,直接把影像话语权从欧洲拽到了日本,并且开启了 “ 数码时代 ” 的序幕。当时佳能、尼康等厂商采取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极其有效的策略 —— 将汽车工业的标准化生产引入相机制造,实现了零部件的规模化制造,硬是把相机价格打到了普通家庭也能够承受的水平。
而且他们还开始用电子元件替代部分机械结构,在相机上陆续实现了自动测光、自动曝光,甚至是自动对焦,这下连摄影知识都可以不用学了,把模式切到 Auto 档,只管按快门就完事。。。日本相机厂商的这一系列操作,直接把欧洲老牌相机厂商整不会了,后来 CCD 和 CMOS 传感器出来后,凭借之前在电子化上积累的经验,他们几乎无缝衔接了数码时代。
尼康相机产品时间线:数码相机拍完直接就能在屏幕上看到效果,要是不满意还能删掉重拍,再也不用担心浪费胶卷,关键这玩意还便宜,在胶片机跟数码相机之间,我相信很多人还是会选后者,毕竟省钱又省事~
就这样,日本相机凭借 “ 便宜+好用 ” 的组合拳,在全球消费级市场杀疯了。。。到了 1980 年代,日本相机在全球消费级市场的份额直接冲到 70% 以上,开始占据主导地位;1990 年代末数码浪潮一来,日本厂商更是一路领跑,佳能、尼康数码相机卖得比很多胶片机还火。
更戏剧的是,一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品牌,为了生存不得不低头,开始采购日本电子元件,有的甚至直接把部分产品交给日本代工,玩起了贴牌,曾经那个欧洲统治摄影圈的时代,彻底成了过去式。回看这段历史,日本厂商能够成功,并非因为他们发明了摄影,而是他们真正理解了大众市场。说白了,普通人要的不是机械的仪式感,而是简单、可靠、便宜的拍摄体验,他们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技术,无情地碾碎了欧洲精密制造的贵族光环,最终把相机从专业工具,干成了家用电器。
不过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我消灭你,与你无关 ”,就在这些相机厂商沉浸在数码相机市场的辉煌时,一场真正的颠覆,正从一个他们意想不到的方向袭来。2000 年,夏普推出了第一款带摄像头的手机 —— J-SH04,它搭载了一颗 11 万像素的摄像头,虽然能拍照,但是只能拍出邮票大小的模糊照片,当时很多厂商都笑了:就这也好意思拿出来卖?只可惜,他们笑得太早了。2007 年,初代 iPhone 发布,虽然它那摄像头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个战五渣,但果子干了一件从根本上改变游戏规则的事 —— 它把拍照功能和一台能随时上网、即时分享的智能手机,给焊死了。当相机厂商还在琢磨怎么提高画质和对焦速度时,智能手机的出现用一种近乎降维打击的方式,重新定义了什么是 “ 拍照 ”,它让摄影从一项需要学习和准备的技术活,彻底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门槛?几乎被踏平了;流程?简化到只需 “ 咔嚓 ” 一下;体验?拍完照片立马就能分享。
后来的故事估计大伙都知道 —— 随着技术的迭代发展,智能手机的摄像头像素从百万到千万,再到亿级;镜头数量从一个变成两个、三个甚至四个,影像的主场,就这么慢慢转移到了手机上。数据不会说谎,2020 年左右,全球数码单反+微单相机年销量还能维持在 2000 多万台,但到了今年,却已经暴跌至 800 多万台,与此同时,全球智能手机的年出货量,一直稳定在十亿台以上。数据来源:日本相机映像机器工业会(CIPA)
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差了整整两个数量级,这哪儿是竞争,分明是单方面的碾压,如今世界上 90% 以上的照片和视频,都是由手机拍摄,毫无疑问,一个属于移动影像的时代,早就已经到来。而在这波移动影像崛起的浪潮里,真正的主角也早已换成中国厂商 —— 2024 年,全球手机总产量约 20 亿台,中国制造的手机达 16.7 亿台,占比高达 83.5%,其中智能手机占比超过了 74%。 在出货量前十的品牌中,中国厂商强势占据八席,共同拿下了全球市场 59% 的份额,可以说全球每卖出去十台手机,差不多就有六台是产自中国,这份额、这产能,也是没谁了。。。如果说传统相机厂商,拼的是传感器尺寸、卷的是镜头物理光学极限,那么中国厂商,虽然也卷这些硬件,但因为手机的体积限制就摆在这里,所以它们选择了另一条全新的路径 —— 计算摄影。
说白了就是通过强大的算力和算法,用一张张电子底片,去计算出一张更好的照片。多帧合成、HDR、超级夜景、人像模式、AI 场景识别、运动抓拍。。。这些手机上司空见惯的影像功能,在当时算得上是革命性的,它们让手机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实现了堪比专业相机的画质。
如今,移动影像的技术演进路径、核心功能创新乃至评价标准,几乎全由中国厂商主导和定义。就拿长焦来说,这曾是移动影像最尴尬的短板,受限于机身厚度,手机长焦镜头天生就是 “ 残疾 ” 的 —— 进光量不足、容易抖动、想拍得更远只能通过裁切来实现,但这就会导致画质劣化严重。然而这个物理桎梏在 2017 年被 OPPO 打破。这一年,OPPO 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首发了基于潜望式结构的 “ 5 倍无损变焦 ” 技术,它通过棱镜折射光路,让长焦镜头 “ 躺 ” 下来,在不增加手机厚度的前提下实现了光学变焦能力的飞跃。从那以后,OPPO 就在长焦这条路上一路狂飙。从 Reno 系列首发搭载潜望式结构,把混合光学变焦真正落地,到后来 Find 系列不断堆料,换上更大底传感器和更猛镜头 —— 它几乎凭一己之力,把手机长焦从能看变成了能用,再到好用。而这,还只是开始,后面 OPPO 还把哈苏那套专业光学标准与色彩科学,直接整合进了手机的影像底层,构建了一套从光学、传感器到算法的全链路影像系统。比如在 Find X6 系列上,OPPO 通过对画质、光学和光影审美的彻底升级,推出了超光影图像引擎,通过计算光影的方法还原环境光线的立体感,率先在手机上实现了真实光影层次的精准还原。到了 Find X7 Ultra 那一代,OPPO 则给我们带来了双潜望四主摄系统,通过给手机同时搭载两颗潜望式长焦镜头,实现了全焦段的高水准覆盖,让我们在不同创作场景下,都能获得高品质画质。而去年,它还给 Find X8 Ultra 用上了丹霞原彩镜头,并首创分区色温感知技术,通过感知环境光的色温变化,有效解决了复杂光源下( 特别是夜景人像 )的拍摄难题,实现更精准的色彩还原。
说真的,和某些国际大厂每年在影像上 “ 按部就班 ” 式的更新比起来,咱们国产厂商是真把用户当 “ 自己人 ” 了 —— 每年不整出点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活儿,都感觉对不起咱们的期待。。。
在前阵子的 Find X9 系列发布会上,OPPO 更是直接祭出了与哈苏联合调校的 “ 2 亿像素超清长焦 ”,并且底气十足地抛出了一个 “ 暴论 ”,直言 Find X9 Pro 就是 “ 万元内最值得购买的相机 ”。这句话要是放在以前,肯定会有人觉得纯属天方夜谭,但现在,当手机影像能力被这些国产厂商一次次刷新,估计没人会觉得离谱。毕竟,一台能随手拍、拍完能直接分享,还不用额外花钱买镜头的 “ 相机 ”,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比那些需要精心伺候的相机值多了,况且手机的直出效果,已经能媲美相机后期处理的最终成片。

这份 “ 抬手就出片 ” 的体验,恰恰就是移动影像普及的最大意义,更何况拍演唱会、录 Vlog,从记录生活到专业创作,那些传统相机能干的活儿,现在的旗舰手机基本也都能干,而且门槛还更低。基于这种 “ 体验优先 ” 的逻辑,现在像 OPPO 这类国产手机厂商,还在自家手机中加入了诸如 AI 消除路人、AI 灵感成片、AI 人像补光等功能,进一步把摄影门槛降到了 “ 零 ”。
从死磕镜头硬件,到追求计算光影,再到全面拥抱 AI,可以说现在国产厂商的影像竞争已经来到了 Next Level,它们不再追求参数上的好看,而是真的有在思考,如何让手机更好地满足我们的需求。 如果我们再回过头来,捋一捋这段上百年的影像发展史,就会发现它从来都不是有一茬没一茬的技术更新,而更像一场环环相扣、横跨三大洲的接力 ——19 世纪欧洲用化学与机械,让影像脱离绘画独立存在;20 世纪日本靠流水线和电子化,把相机从小众奢侈品变成了大众家电;到 21 世纪,中国厂商用计算摄影,把拍好照片的门槛降到人人可及。而这场持续百年的接力,最终交棒到的,并不是什么参数顶天的专业设备,恰恰是我们口袋里那台能随时掏出来记录的手机,也正因为有手机的存在,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拍照早已不是一门手艺。我们不必懂光圈快门,不用学暗房后期,却比历史上任何一代人都更自由地记录着生活,尽管技术会迭代,设备会更新,但用它们拍下来的影像,却因为承载着我们的热爱与记忆,将永远保持鲜活。
撰文:胖虎 编辑:米罗 & 面线 美编:焕妍图片、资料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毒镜头,柯达百年——传统胶片相机历史photoplanet,摄影术-达盖尔银版摄影法Canalys、OPPO、尼康、佳能、徕卡、哈苏官网丽水摄影博物馆,今天是摄影术发明183周年纪念日The Last Known Roll of Kodak Film From 1888kamerastore,How to Use: Canon AE-1 Programrestore,10 interesting facts about the first iPhonefalkonsms,From Bricks to Smartphones: The Evolution of Mobile Phones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