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珍·古道尔,这位杰出的黑猩猩研究者和环境保护倡导者,在91岁高龄辞世。她的逝世引发了全球的纪念与赞誉,但同时也伴随着对其研究意义的探讨。古道尔毕生致力于行为学研究,其发现,如黑猩猩制造和使用工具,打破了人类的独特性认知,并深刻影响了我们对人与动物关系的理解。她的工作不仅为环境保护事业留下了宝贵遗产,也为“演化论”提供了行为学上的有力证据。然而,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关于黑猩猩是否为人类近亲的争论再次升温,为古道尔的研究赋予了新的解读维度。
🌍 **环境保护的先驱与倡导者:** 珍·古道尔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坚定的环保主义者。她呼吁保护自然栖息地,强调人类对地球其他生物家园的侵入,并长期支持联合国的相关工作,为地球留下了宝贵的生态遗产。
🛠️ **打破人类独特性认知:** 古道尔在坦桑尼亚冈比溪国家公园长达数十年的野外研究中,发现黑猩猩能够选择和加工工具,这一颠覆性的发现打破了“只有人类才会制造工具”的固有观念,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黑猩猩乃至自身物种的认知。
🧠 **行为学视角下的演化论支持:** 通过对黑猩猩复杂的社会结构、行为模式(如群体狩猎、战争、甚至同类相残)和情感的深入研究,古道尔的研究从行为学层面提供了支持生命“演化论”的有力证据,挑战了“创造论”的观点,并促使人们从新的角度审视人与动物的亲缘关系。
🧬 **分子生物学争议与研究的持续价值:** 尽管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在DNA相似度上对黑猩猩是人类近亲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甚至引发“演化论”与“创造论”的再次辩论,但古道尔基于行为学的研究成果,依然为理解生命多样性、动物智能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
2025-10-21 20:00:00
2025年10月1日,珍·古道尔研究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称,该研究所当日上午获悉,联合国和平使者、珍·古道尔研究所创始人珍·古道尔因自然原因去世,当时她正在加利福尼亚州进行美国巡回演讲。古道尔1934年4月3日出生于英国伦敦汉普斯特德,享年91岁。作为长期研究黑猩猩的科学家,古道尔去世引发了人们的纪念、哀悼、赞誉,但是也有人质疑,古道尔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坦率地讲,古道尔的研究表面上真的看不出有什么意义,只能透过其研究的背后才能看到一些意义。古道尔一生都在研究黑猩猩,但只是从行为学上进行研究。现在,分子生物学的一系列重要研究都表明,黑猩猩并非人类的近亲,并由此再次掀起了“演化论”与“创造论”之争。不过,全面地看,古道尔研究黑猩猩其实有多方面的意义。

古道尔一生都在研究黑猩猩,但主要是从行为学上进行研究。(资料图)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于10月1日发表声明,对古道尔博士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同时指出,她为人类和地球留下了非凡的遗产。这种非凡的遗产指的是,她毕生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并长期坚定支持联合国相关工作。致力于环境保护只是古道尔研究的重要意义之一,她提出的观念也是很多研究人员和公众所赞同的。她指出:“我们必须保留自然栖息地,那是动物感到安全的地方。我们觉得野生动物闯入人们住的地方很可怕,那我们呢?难道我们没有闯入它们的家园,它们的森林、湿地和河流吗?”其他研究人员也提出了这种观念和思考。2016年,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就在其著作《半个地球》中呼吁,留半个地球给人以外的其他物种,因为地球属于所有生物。不过,古道尔研究的意义更在于,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改变人对动物的认知,并有可能以新的角度来看待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人一直在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这既是兴趣所在,也是人了解自身的一种参照系。历史上,对动物行为的研究颇有意义的成果之一是,奥地利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伦兹研究灰雁发现,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动物都有铭印行为,如小鸭一孵出来时会把第一眼看到的移动物当成妈妈,并本能地跟着它走。为此,他和卡尔·冯·弗利、尼可拉斯·庭伯根共同获得197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理由是,洛伦兹在个体和社会行为的构成和激发方面作出重大的贡献。显然,这是从研究动物行为来了解人的行为和生命本质。古道尔从1960年起在坦桑尼亚坦噶尼喀湖西岸冈比河畔人迹罕至的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冈比溪国家公园)开启对野生黑猩猩的田野研究,时间长达数十年,可以看作是对洛伦兹动物行为研究的继续和深入,而且成果更显著。古道尔在冈比溪国家公园发现,黑猩猩能够选择和加工工具,以便从蚁巢中钓食蚂蚁,这个发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只有人类才会制造工具”的观点,改变了人对黑猩猩的认知。由于这一发现,1965年她获得剑桥大学颁发的动物行为学博士学位。古道尔发现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加上其他研究人员对黑猩猩和其他非人灵长类的研究,可以从行为学的意义上揭示演化的本质和方向,并且有助于辨别和弄清“演化论”和“创造论”。过去的研究认为,黑猩猩是人类的近亲。人类和现代黑猩猩、大猩猩等非洲猿类一样,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是3500万年前的非洲古猿,之后大猩猩、黑猩猩和发展为现代人类的南方古猿这几个分支在800万到400万年前从非洲古猿开始分道扬镳。之后再由南方古猿演化出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后者也是所有现代人的祖先。然而,现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已经在否定黑猩猩是人类表兄的结论,进而否定生命和人类发展的“演化论”。1975年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一篇论文指出,黑猩猩与人类的DNA几乎完全相同,相似度高达99%。然而,这项50年前的研究只比较了人和黑猩猩编码几十个蛋白质的DNA,发现“平均差异约为1.5%”,由此得出人与黑猩猩DNA相似度高达99%的结论。然而,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黑猩猩有24对(48条)染色体,即使不看DNA所含的信息,单看染色体数量的差异,就证明人与黑猩猩99%的基因相似并非事实。2002年一项研究比较了人和黑猩猩约100万个DNA碱基对(约占人基因组的0.03%),相似度仅为95%。2003年又有一项研究对比了人和黑猩猩约190万个DNA碱基对(约占人基因组的0.06%),相似度仅为87%。2005年黑猩猩全基因组测序完成,指出黑猩猩和人类基因组中有24亿个碱基匹配较好,其中含有约3%的差异。而人类基因组中有约32亿个碱基对,据此可以得知,人与黑猩猩两者的基因组的相似度只有约73%。于是,“创造论”的拥护者认为,这些证据表明,黑猩猩与人并非近亲,相反,它与人一样,都是由一位设计师(上帝)单独创造的,通过有限的基因数量和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出了不同的万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得出的结论也许还会争议下去,但是古道尔的研究,以及其他科学家关于黑猩猩的研究从动物行为学上证明,黑猩猩可能是人类的近亲,因为,黑猩猩除了能制造工具外,还有复杂的社会结构、行为模式和情感,它们与人类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此前人们认为,黑猩猩是一种温驯的食草动物,但古道尔对它们的行为研究发现,它们有时会结成群体有组织地对其他小型哺乳动物进行猎杀,不同群体的黑猩猩之间还会发生战争,有些黑猩猩甚至有袭击和残杀同类的行为,这种行为有时甚至仅仅是为了取乐。这种行为其实与人极为相似,而此前学术界一直认为战争和同类相残只是人类独有的行为。古道尔还发现,在黑猩猩的社会生活中,存在森严的等级制度,每只黑猩猩都有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它们为争取社会地位而进行的明争暗斗丝毫不逊于人类。雌性黑猩猩会像人类一样哺育和教养幼崽,一些个体还会出现溺爱幼崽的行为,但也有一些黑猩猩会虐待幼崽。这些行为也与人相似。古道尔研究黑猩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可以通过动物行为的角度来证明生命的“演化论”,而非“创造论”。不过,仅凭古道尔的研究还不足以证明生命的“演化论”,因此有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人是第三种黑猩猩。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贾雷德·戴蒙德就在其著作《第三种黑猩猩》中从多方面证明,人类不过是第三种黑猩猩,而第一种是黑猩猩,第二种是倭黑猩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