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10月21日 20:03
光伏硅料产能收储:行业“反内卷”的复杂博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光伏行业正面临严峻的“内卷”挑战,硅料产能收储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该计划旨在化解产能过剩,稳定市场价格,并重塑行业竞争格局。然而,收储方案面临资金筹集、公平性以及对下游产业影响等多重挑战。文章深入探讨了收储的动因、具体方案、潜在风险以及对行业未来5年发展的影响,并对“齐步走”式的产能调控模式提出了质疑,强调技术进步和市场化竞争的重要性。

💰 **硅料产能收储的背景与目标:** 面对光伏行业“内卷”和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硅料产能收储计划应运而生。其核心目标在于化解过剩产能,稳定硅料价格,进而缓解全产业链的恶性竞争,避免企业大规模“暴雷”,并重塑中国光伏行业的未来竞争格局和商业生态。此举被视为影响未来五年中国光伏产业走势的关键一步。

🤝 **收储方案的核心机制:** 计划由两大硅料龙头企业发起,并可能成立名为“硅料总公司”的平台公司负责统筹。参与收储的企业将联合成立平台公司,统一调配全国硅料产能,包括开工率和最低售价。对于退出市场的企业,平台公司将以约原始建设成本80%的价格进行收购,以吸引企业退出并收回大部分投资。不参与的企业可能面临行业协会的制裁,例如被抵制采购。

📈 **资金挑战与价格传导难题:** 硅料产能收储预计需要500-600亿人民币的基金,但资金来源存在不确定性。尽管龙头企业积极筹措资金,但大部分硅料企业资金紧张。若要覆盖融资成本并实现盈利,硅料价格预计将上涨至每吨7万至8万元。然而,下游组件价格并未随之明显上涨,存在“硅料吃肉,组件喝汤”的现象,价格传导机制面临困难,可能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 **“反内卷”模式的质疑与未来展望:** 文章对“齐步走”式的产能调控模式表示担忧,认为其可能抑制创新和市场活力,与市场经济原则相悖。强调技术进步和鼓励先进产能退出才是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逻辑。同时,收储方案的长期不确定性,特别是未来五年后钙钛矿等新技术的崛起,可能对被收购企业的收益产生影响,也给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 **公平性与监管的呼唤:** 尽管收储计划旨在解决行业困境,但其公平性、公开性和透明度至关重要。收储过程应在广大光伏企业的监督下进行,避免大企业说了算,并防止“拥硅为王”的重现。同时,文章呼吁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能够有效监管,揭露并处理“阴阳合同”等违规行为,确保行业真正回归健康、有序的市场化竞争轨道。

文 | 赶碳号科技

关于硅料产能收储,赶碳号最近一个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参加收储的企业太多,被收储企业简直不够用了!如果没有合盛硅业准备退出的20万吨,这场收储游戏简直就玩不下去了。

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唤醒沉睡的大地;一粒种子,可以改变整个世界。有时,一个创意,就有可能影响一个行业。

硅料产能收储备受关注,这不仅直接关系硅料去产能,同时也将深刻影响整个中国光伏行业未来的竞争格局和商业生态。

赶碳号个人认为,光伏行业恶性竞争并导致全产业链多输的局面必须迅速改变,”反内卷“必须进行到底!但是,怎么”反“,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客观说,“内卷”固然有错,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这至少是市场化竞争的一种状态,哪怕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状态。反内卷工作,如果不小心走了样,到最后成了“齐步走”、”平均主义“、“大锅饭”,虽然有可能助力中国光伏阶段性地摆脱危机,避免企业暴雷,避免行业大起大落,但是,接下来如何让这个本就高度市场化的行业继续保持良性竞争,保持创新与活力,或又将成为全新的挑战。

总之,无利不起早,姜还是老的辣。头部老玩家一顿操作猛如虎,硅料价格企稳反弹,顺便清掉了库存不说,听说还暗中在期货上大赚特赚。关键是,公司股价上来了,再无爆仓之虞。公司借这事搞了一笔大钱,一举解决了流动性危机,真是一举多得!

2023年8月,新疆其亚硅业正在施工中的20万吨金属硅项目一期10万吨建安工程。现在,这家企业的多晶硅产能虽然新建不久,仍将成为被收储的对象之一。也有人说,其亚在硅料收储企业名单之中。

01 硅料总公司,呼之欲出

近日,硅料产能收储,有了实质性进展。估计过不了多长时间,官方将会公布最新进展,各相关上市公司也将发布相关公告。

硅料产能收储计划,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有待时间的检验。当然,硅料产能收储这件事最终能不能干得成,其实也并不是板上钉钉,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上周有传言称,硅料收储平台公司名称为“中硅产能整合有限公司”,已注册完成。但是很快这个消息就被证伪。

平台公司肯定没有成立。赶碳号了解到,有些企业在硅料产能收储的一些关键问题上没有最后确认,比如是否参与收储、参与多少。

虽然是假的,但造谣者“中硅产能整合有限公司”这个“中”字头选得不错,真要如此,不知道能不能通过审核顺利注册。相较之下,赶碳号更认同某家硅料企业高管的建议,可以简称为“**硅料总公司”,这个名字更大气。

据知情人士称,光伏协会领导将出任该平台公司负责人,成为话事人。赶碳号的另外一个信源则表示,协会领导或将出任平台公司的外部董事。当然,最终不管由谁来出任这家平台公司的负责人,收储企业、被收储企业以及上下游产业链所有相关企业只有一个心声,那就是一定要在广大光伏企业的监督之下,实现公平、公正、公开。当然,也不能完全由大企业说了算。

行业内都知道,硅料产能收储计划是由两大硅料龙头企业发起,现在有协会负责组织、协调各方关系。以后,硅料总公司即使交由专业的团队管理,估计龙头企业也将在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一位行业人士向赶碳号表示,他对这种模式比较看好。未来各收储企业都会向平台公司注资,哪一家硅料企业如果违反了规定的开工率、销售价格,平台公司就会按照约定对相关公司进行处罚,措施也会包括罚没其在平台公司的”押金“。

这次硅料产能收储是中国光伏行业的一步大棋,也是一项持久的工作,将至少影响到中国光伏产业未来5年的走势。

02 收储方案,如何层层加杠杆?

硅料产能收储这项”地下“工作,从今年5月时某龙头企业刻意向媒体放风,进行到现在已经持续了近半年时间。

据了解,此前之所以推动缓慢,主要原因是卡在国家反垄断部门。现在之所以能够被放行,就是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至于调整了哪些方案细节,不得而知。总之,现在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推动了,虽然每次的工作会议后没有任何流传出来的文字纪要,所有参会人员都不得记录,亦不得对外散播相关消息。

赶碳号个人认为,硅料产能收储是否涉及垄断,是否行得通,关键还要看这件事的出发点、立场、目的和最终结果——一切要以国家、行业利益为重。更何况,当下国际贸易环境错综复杂,海外各国小院高墙林立,贸易保护主义盛行,WTO规则被大洋彼岸的漂亮国肆意破坏得已经荡然无存。

众所周知,硅料收储的计划是由龙头企业牵头的。经过半年的磨合,方案越来越具有可行性。赶碳号访问了各家企业,整理要点如下:

(1)现在的硅料企业要明确是卖,还是买,即是要参加收储,还是被收储。

一般来说,企业的选项只有一个。这里面有两个例外。

一个是资金压力不大,有信心能撑过去的小企业们,他们现在态度还有些犹豫。比如晶诺,大股东家底厚,如果价格合适就卖,不合适就继续观望。这不是龙头企业预计的那样是老企业收购新企业。毕竟能干硅料的都是家底丰厚的。

另外,有一家规模企业拥有2个新建产能,公司计划是如果价格适,会卖掉其中一个项目,保留下综合成本相对较低的项目。

(2)确定参与硅料产能收储的企业,会联合成立收储平台公司。最后以平台公司的名义去收购其它拟退出市场的硅料产能。这样,收储平台公司就能统揽、统筹全国的硅料产能,根据市场需求,调配生产,包括开工率和最低售价。

统筹全国产能不是夸张的说法。根据现在的方案,若是不参与这次收储行动,企业就被认为没有参加行业自律行动。协会将会采取相应的制裁手段,比如倡议成员企业不要采购其硅料,甚至在硅片、电池、组件等环节也不能与之做生意。这种惩罚措施,具有相当的杀伤力。

(3)为了吸引部分企业退出,硅料产能收储平台公司将会给予较为理想的收购价格——约为硅料项目原始建设成本的8成左右。被收企业虽然仍会有一些亏损,但考虑当前硅料产能过剩现状,硅料项目即便骨折价估计都没有人买,能收回大部分投资已经是不错的一个结果了。对于一些企业来说,与其失血而死,不如尽早脱身。

(4)根据现行方案,硅料收储需要五六百亿的基金。这个消息来自硅料产能收储的核心牵头企业——协鑫科技。据路透社7月31日报道,协鑫科技表示,中国多晶硅生产商正商议设立一只500亿元人民币(约合70亿美元)的基金,用于收购并关闭约三分之一的产能,同时对该亏损行业的部分业务进行重组。

但是,钱从哪里来呢?

除了大全能源、东方希望以外,估计每家硅料企业都资金紧张。Wind统计显示,今年中报时,大全能源的负债率低至8%了,且负债大部分还是合同负债。东方希望非上市公司,但公司一向经营稳健,成本控制能力在中国所有民营企业中数一数二。

请数据来源:Wind

赶碳号分析各家企业资金状况,重点可以看货币资金/流动负债(现金比率)这个指标。这个指标可以衡量企业用最具流动性的 “货币资金” 偿还短期债务(流动负债)的能力,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 “底线”。通常认为现金比率在0.2-0.5之间较为合理。

牵头硅料收储的两大硅料龙头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都不高。特别是协鑫科技,在2025年中报时,比率只有0.2059。

一般来说,比率过低(如低于0.2),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弱,一旦流动负债到期,可能需要依赖变卖资产或借新债来偿还,存在较大财务风险。

有意思的是,资金紧张的协鑫科技正是此次硅料收储的主要发起人。据知情人士透露,为了促成该计划,今年四五月份,协鑫科技掌门人朱共山曾多次前往成都,与通威沟通此事。”协鑫科技的西南总部离通威的总部其实很近“,这位知情者透露。此外,协鑫科技同时在积极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以及发改委、工信部等相关政府部门沟通,寻求支持。

协鑫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完全是以一种担当精神,从硅料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提出收储计划的。颗粒硅是先进产能,我们本来就具备竞争优势,最不怕硅料行业洗牌。”

话虽如此,硅料产能收储这事还是给协鑫科技带来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参与这次硅料收购,协鑫科技已经提前开始筹备收储的资金了。

今年3季度,协鑫科技转让了领先的半导体联营公司鑫华半导体,回收资金14亿元——该项目为公司贡献了一次性利润6.4亿元。

9月16日,协鑫科技发布公告,宣布与无极资本(Infini Capital)达成战略融资协议,通过定向增发方式配售约47.36亿股,认购价为每股1.15港元,募集资金54.46亿港元(约合50亿元人民币)。

(5)据协鑫科技一位高管透露,公司融资50亿,但是只会拿出其中的一二十亿用于硅料产能收储,其他资金将主要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现在硅料的大哥是通威,二哥是协鑫。若是协鑫科技只拿出一二十亿用于收储,注入平台公司。如果按产能或市场份额来计算,其余几个股东(硅料收储企业)累计投资金额估计最多也就在一百多亿元。

仅靠企业的出资,距离五六百亿的收储资金总目标差距甚大。

那么,剩下的钱又从哪里来呢?当然就是向金融机构融资了。

(6)若是向金融机构融资,必然就会产生资金成本。只有硅料价格上涨,有利润了,平台公司的收益才有可能覆盖融资成本。

因此,协鑫科技多次向市场公开观点,硅料价格将会涨到每吨7万至8万元。

当然,很多人认为这个目标太过夸张。也有一家中小型硅料企业高管预计,硅料的价格至少要保持在6万元/吨以上,平台公司的模式才能成立。

总之,若是硅料收储平台公司运行成功,硅料价格必须继续上涨。因此,多晶硅期货就从ICU抬进了KTV。包括协鑫科技在内,收储企业将因此大大受益,今年第四季度单季甚至能实现扭亏。

03 价格传导很困难:硅料已吃肉,组件尚未喝上汤

硅料产能收储计划,看起来很缜密。

相信龙头企业以及光伏行业协会一定做了大量的工作。甚至有对接光伏协会的业内人士说,光伏行业的骨干人员最近面容憔悴。赶碳号估计,这事千头万绪,费心劳神,肯定是操劳过度了。

在访问中赶碳号发现很多光伏企业、光伏企业的高管对此情绪不佳,有躺平的无助感。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硅料的价格和走势已经审美疲劳、不怎么关注了。这里的首要原因是多数硅片企业都提前囤积了大量的硅料,没有采购的意愿。次要原因是现在已经是四季度了,为了维持一个不错的财报,各家企业都比较珍惜现金。

二是组件价格没有涨起来,对光伏行业反弹缺乏信心。

此处还是有必要再啰唆一下“限价”的问题。虽然光伏自律公约,要求企业不低于成本价销售。事实上“买十送一”、阴阳合同的现象一直存在,有增无减。这方面被吐槽较多的集中在光伏头部企业。

光伏头部企业国内渠道发达、完善,在订单的执行上有较大的价格调节空间。相反,小企业报出来的价格可能更贴近真实的成交价。

所以,有关方面若是抓低于成本价销售的典型,不能光盯着中标价看,还得细究“交易实质”,不能瞎举报,更不能刻意搞冤假错案。赶碳号这样说是有所指的。一位跨界企业诉苦,这一行水太深了,某头部企业”欺生“不说,还经常在背后捅刀,瞎举报,令人不胜其烦。

这些不能见光的套路,有关部门或不清楚,光伏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都是实战经验丰富的专家,肯定门儿清。希望下一步,光伏行业协会能够把所有的阴阳合同都揪出来,晒出来,让真正的违约行为无处遁形。

当然,组件价格涨不起来的根本原因不是大家不愿意遵守行业自律公约,而是供过于求。现在国内、国外的需求都太弱了。

赶碳号认为,不低于成本价销售,最应该管的甚至不是国内市场,而是国外市场。在国内,光伏组件低于成本销售,至少是补贴了国内光伏电站,”肉烂在锅里“;若是低于成本价销售卖到海外,那真是赔本还要挨骂,“补贴”了全世界。对此现象,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评价:“没有一个行业像光伏行业这么笨!”

若是组件不涨,继续亏钱,那么硅料的价格和利润能维持住吗?总不能一直只让硅料吃肉,组件喝汤,电池、组件啃骨头吧?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硅料收储成功后,硅片、电池、组件环节也有可能会尝试收储……

对此,你怎么看呢?

04 硅料收储,5年内钙钛矿不能起势

现在的硅料产能收储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让相当多的人看到了光伏产品涨价的希望。

然而光伏人对此方案的忧虑并没有完全消除。

光伏行业反内卷,通过硅料收产能储,甚至以后的硅料、电池、组件都收储的方式,能不能行得通,是否科学。

今年9月1日,在隆基绿能的中期业绩交流会上,董事长钟宝申表示:“目前光伏去产能的出清路径尚不清晰。从方向来讲,‘齐步走’降低开工率,只是希望能够维护市场供需平衡,避免过度‘内卷’,但这不符合产业进步的方向,也不符合整体市场竞争的逻辑。”

钟宝申认为,技术进步,鼓励先进,才能让落后产品和产能退出,这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也符合中央精神。

有效市场,有为政府。赶碳号比较赞同钟宝申的观点:齐步走,大锅饭,平均主义,肯定会影响到公平竞争。假如在三四年前,硅料行业就全国上下一盘棋,齐步走、一刀切的话,那么行业当中可能就不会出现颗粒硅了。

当然,现在的光伏行业遇到的问题史无前例,探索一些新的方式试法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对于硅料收储的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有没有副作用,各方仍然有不少担心。

其一,担心“拥硅为王”重现。若是这样的话,以及硅片、电池、组件整个下游的日子就难过了。

这也是一部分硅片企业、一体化企业主张自己也出钱参与收储的重要原因。当然,他们最后被拒之门外了。

据说,会建立协调机制,从而杜绝这种现象发生。不过,在上一轮拥硅为王的时代,工信部约谈过硅料企业好几次,效果也不明显。最后还是因为硅料产能过剩,价格才一路暴跌,拖垮了整个行业。

另外,若如协鑫科技所言,硅料价格涨到每吨7万至8万元,那么硅料毛利率普遍达到50%。这足够其他各方艳羡的了。

其二,担心组件价格涨不动,没有得利,反面受到拖累。

硅料是整个光伏产业链条的牛鼻子。理论上,抓住了硅料,也就控制住了整个光伏产能。在硅料供需平衡的情况下,电池、组件的产能如何控制呢?

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价格就很难涨起来。

将来电池与组件也是通过收储实现供需平衡,还是通过兼并收购、流血来实现产能出清吗?

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可能没有硅料收储这种外部干预,更具有竞争优势。

其三,其实最令人担忧的是硅料收储方案在未来的不确定性。硅料收储解决的是眼前的危机,还是光伏行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受影响最大的可能是被收购的硅料企业。

虽然协鑫科技已经精心准备,把收储资金都准备好了,但据说所有收储资金是分批注入平台公司的。

有一种说法是,每卖出一吨硅料,硅料企业就向平台公司打款5000元;另一种说法是,每卖出一吨硅料需向平台公司打款1万元。因此,被收购企业也不会立马拿到交割款。一位硅料企业高管透露,交易款要分期5年支付。

这就是说,至少未来5年,全国的硅料产能都是统一支配的。

那么问题来了:5年后就是2030年、2031年了。被收购企业能撑过5年吗?5年后,光伏行业又是什么样的格局呢?

协鑫科技较早布局了下一代光伏技术——钙钛矿。董事会主席朱共山多次公开表示,钙钛矿才是下一步光伏技术,2027年将全面实现叠层产能大爆发。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在今年上海光伏展期间也曾说过:“光伏行业以效率为王,目前TOPCon、BC、异质结等技术路线之间的效率差距不足1个百分点,而钙钛矿技术能够把光电转换理论效率由现在的29%提升至45%,钙钛矿技术有望重塑行业技术壁垒,推动光伏产业回归健康发展轨道。”

若是在五年以内,钙钛矿技术就成熟了,大规模量产了,晶硅路线遇到重大挑战,那么被收企业还能如期拿到钱吗?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光伏 硅料 产能收储 内卷 反垄断 行业重塑 Photovoltaics Polysilicon Capacity Stockpiling Involution Anti-monopoly Industry Reshapin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