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热爱倾听的 2025-10-21 11:41 北京
“翻译新物种”的产品逻辑与出海攻略

💡 InnAIO的核心产品包括一款支持超过150种语言的便携式翻译器、软件产品“听译宝”和面向企业的无障碍会议室,旨在为用户提供全面的跨国语言解决方案。
🔗 InnAIO的产品形态选择磁吸便携式设计,既满足了用户对便捷性的需求,又避免了眼镜等形态的成本过高和佩戴不适问题。
🗣️ InnAIO的翻译器采用自研模型并调用GPT和DeepSeek等大模型,结合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和语音合成技术,实现实时翻译输出。
🎤 InnAIO的语音克隆功能通过跨应用翻译和模仿对方声音的方式,提升沟通的自然性和流畅性,尤其适用于社交App上的沟通场景。
🌍 InnAIO的出海策略先从欧美市场入手,通过线上渠道进行推广,并针对不同国家的市场特点制定差异化的营销方案。
📊 InnAIO的营销策略遵循5A模型,即Aware-Appeal-Ask-Act-Advocate,并根据不同国家的市场特点选择合适的营销渠道和内容。
🏪 InnAIO在欧美市场注重线上营销,而在欧洲一些线下占比高的市场,则将线下营销作为重点,通过渠道营销和线下活动进行推广。
原创 热爱倾听的 2025-10-21 11:41 北京
“翻译新物种”的产品逻辑与出海攻略
欢迎扫描上图二维码或在小宇宙关注「Attent!on」收听本期节目
陈欢雨(Cathy) InnAIO 联合创始人
深耕海外科技产品市场的“95后”营销人。曾任韶音科技 EMEA 市场负责人。主导多款耳机在欧洲市场的 0→1 上市与体系化增长,拥有丰富的消费科技品牌出海与全球化营销经验。
李娜(Linda) 云启董事总经理 (主持人)
从需求定义产品:
一位“数字同传”的诞生
Linda:
首先请帮我们介绍一下, InnAIO 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陈欢雨:
对于大部分听众来说,InnAIO 可能还都是一个比较新的品牌,我们做的其实就是提供跨国语言解决方案。我们是一家集软件与硬件一体的 AI 硬件公司,主旨和 slogan 就是“用你的声音说世界的语言”。目前我们公司在 to C 和 to B 端,在硬件和软件都有相应的产品布局。我们主推的一款硬件端的翻译器是一个极其小巧便携、并且能够支持超过150种语言毫秒级翻译的一款 to C 端的硬件翻译器。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软件端的产品“听译宝”,它可以让所有耳机都变成一副翻译耳机,没有必要去额外购买其他的翻译耳机,在 to B 端我们也提供了无障碍会议室,它可以做到的就是让成千上万的人在同一个 meeting room ,里面各自说着自己的母语,可以实现顺畅的交流。
我们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产品布局能够实现无论你碰到什么样的翻译需求,都能有对应的非常完美的解决方案。
Linda :
我很好奇你们的品牌为什么叫 InnAIO 呢?
陈欢雨:
这个词其实非常有意思,它的全称是 Innovation, AI, Open, Innovation, 涵盖了我们公司创新的理念。AI 就是我们的底层逻辑, open 就是代表着我们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世界各国的语言和文化,所以合起来的简称就是InnAIO。
Linda:
从你的经历来看,从骨传导耳机切换到 AI 翻译这个大品类,至少在我看来是挺不同的产品领域。我不知道吸引你切换到这个赛道的是什么?
陈欢雨:
它俩好像还挺远的,但其实首先它们都在 3C 电子这个类目,而且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无论是耳机还是 AI 的翻译,都可以理解为器官的延伸,都是在解决听和说的问题。这两种产品的细分目标人群并没有那么大的不同:首先他们的客单价是在同一个范围内的;另外,坦白来说对这两款产品有需求或者喜欢的人,年龄都会偏大,并且从 gender 上来说也是男性偏多这一群人。
唯一的不同是韶音可能是对运动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就在这个原点人群的基础上往运动那条线上面扩。而 InnAIO 它是在原点人群的基础上往商务场景扩。并且无论是骨传导还是AI 翻译硬件,在欧美市场来说都还算一定程度上的 new tech,所以也会吸引到一些的那些对科技感兴趣的人,这一群用户其实也是存在一定的重叠性的。所以要说细分来说有那么不同,好像又没有那么不同。
Linda:
这个还是挺有趣的。下面一个问题也是我很好奇的。其实现在具备翻译功能的 AI 产品有蛮多种形态的。比如 AI 眼镜、吊坠、胸针,你们为什么会选择现在的这样子的形态?
陈欢雨:
假设我们对于目标用户的前置性假设真的成立,那么从他们的角度来说,什么样的一个设备是让他们愿意经常携带的呢?所以这个问题其实就决定了它产品形态的定义,像刚刚有聊到的吊坠这些,它其实更偏装饰属性,可能它的女性占比会更高,或者说哪怕是男性愿意去佩戴,可能也不是我们的这一个群体他会喜欢的一种方式。
反过来说,我们现在的这种磁吸便携的形态,因为现在苹果也有了 Magsafe 的充电器,而我们的小圆饼和那个大小正好一样的,所以看着其实就像一个非常轻便的无线充,可以随时吸附在这个手机上。虽然说眼镜它也算是一个日常的解决方案,但坦白来说,如果去做眼镜,硬件端的解决成本会是非常高的。比如说现在市面上的 AI 眼镜,其中一个问题是你如何能够让大家实现舒适无感地全天候佩戴,就像自己的日常眼镜一样。但如果想要在一个企业的前期去解决这个问题,那在硬件端也是非常大的投入。
所以作为 InnAIO 的第一款产品,我们就选择了更便携的磁吸小圆饼。
Linda:
那耳机呢?耳机其实也是一个大家现在都比较能接受的硬件形态。
陈欢雨:
我之前的老本行毕竟是做耳机,我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笑)。
首先,耳机也存在和眼镜一样的问题。如果说你去看市面上现在有的那些主打翻译的耳机,由于要承载很大的翻译量,需要有很好的翻译速度,所以它的体量都不会小,那么它适配感是一定是不够好的。像韶音 Openear 那条耳机线的主打的第一个概念就叫做舒适,那为什么会把舒适作为第一个卖点?就是因为市面上的耳机大部分都解决不好舒适的这个概念。
我们是觉得 AI 翻译器这个东西它毕竟是个工具,如果加了耳机就附带了其他的属性。那你首先要解决舒适这个问题,接下来那它是不是偶尔也要听一听歌?要解决一下音质的问题?就是会一层一层地往上加,所以对于一个刚刚开始的企业来说,找一种解决成本并没有那么高的方案,其实会是一个更好的做法。
Linda:
这是一个很清晰的观点。因为你可能有一部分打的是 to B 市场,所以在 to B 市场端就尽可能用一些便捷的方式在 to C 端的群体上你更多是要满足它的舒适度。所以你们会选择做一个平台级的软件,让它去适配各种舒适的耳机。
陈欢雨:
是的,所以在我们觉得自己还并不能提供一种非常好的耳机解决方案的时候,我们更愿意提供一种软件解决方案。其实我们整体产品布局研发的核心,还是围绕用户的最终需求,看看他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技术与差异化:
语音克隆、市场定位、大厂挑战
Linda:
刚刚说了这么多,也请 Cathy 帮我们跟大家讲一讲 AI 翻译机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可能我们的听友如果是一些非科技群体,他们可能也会比较好奇这个问题。相比传统的软件服务来说,硬件产品的优势是在哪里的?
陈欢雨:
讲到技术板块其实就不是我的专长了,但是好处是我就可以和大家一样,来通俗地讲一讲 AI 翻译它的一些工作原理,或者说它一些独特的优势吧。
回到第一个问题,AI 翻译机它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其实可以把它想象为一位精通多国语言的数字同传专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从声音到文字,它需要识别、需要听清楚你说的是什么。这中间会借助一些语音识别的技术去完成。 听清楚后的第二步,是它要听懂你在说什么,并且翻译出你在说什么。这一步的核心就是去依靠自然语言理解或者机器翻译的技术。
最后一步就是要让它把这个话说出来,这个板块用到一些语音合成的技术。经过这几个步骤最终就能够实现一个翻译实时输出的结果了。
Linda:
很清楚,语音的采集、语音的识别,和到翻译到合成。这里面大模型有什么作用吗?
陈欢雨:
最大的用处自然就是在刚刚说到的语言处理和机器翻译的阶段。因为它融入了 LLM 大模型之后,就可以使这个同传的专家能够理解更复杂的逻辑,也能够处理一些专业用语或者甚至一些文化的隐含义,从而可以去推理和猜测你在说什么了。这就使得它翻译出来的东西就不再那么生硬,而是更像人话。
Linda:
所以我们的大模型上面会有一层小模型吗?
陈欢雨:
是的,总体来说我们的模型其实是我们自研的。因为我们有非常多的语料库,所以我们用的是自己自研的语料库。只是说在大模型那一块我们调用了 GPT(海外) DeepSeek(国内),调用了语义理解的模型。所以是既以自研的模型作为基底,同时又调用了一部分大模型。
Linda:
刚刚其实你提到的语音克隆我很好奇,首先你们是在什么场景想到说要有这样的功能?同时这样的技术又是怎么让它实现呢?
陈欢雨:
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其实这个产品诞生之初是我们的创始人魏博他为了解决自己的沟通需求而产生的一款产品。因为魏博当时就需要在世界各地跑,跟不同的客户沟通,尤其还要到中东那些地方去沟通,语言就成为对他而言比较难的一个问题了。但是市面上好像没有一款产品能解决他的这个痛点,那怎么办?那就自己做。
其实外国人在沟通的时候会喜欢用 WhatsApp 发语音,WhatsApp 它又不像微信,它是不提供语言转文字的功能。所以对方也希望能收到语音的回复。所以基于这个前提之下,我们的产品就先有了一个跨应用翻译的功能,就是能够实现在社交 App 上直接翻译语音,并且能够输出自己的语音,直接转化为相应语种的语音去发送,实现了这么个跨应用翻译的功能。
讲到这,我们的语音克隆功能就来了,因为你毕竟是两个人在 social App 上面沟通,如果对方是很正常的是自己的声音,而你是 AI 的声音,就会让双方的沟通就显得非常的不自然。那能不能有一个办法?好像是你真的在用对方的语言跟他在这些 social APP 上面进行一个实时的。沟通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才诞生出来了语音克隆的这么一个功能。
Linda:
这个还是蛮有意思的。关于你们的产品,我还看过一个视频也印象很深刻,就是今年的深圳两会上用了你们的产品,就从这个两会的场景能跟我们讲讲,就是你们是怎么挖掘到政务的这个场景的?包括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场景,跟我们整体讲讲这个差异。
陈欢雨:
这首先又要回到的我刚刚提到的 to B 端的这个无障碍会议室,或者说哪怕是我们个人端的翻译器,我们觉得在这样的场景之下都是有独到之处的。因为虽然像这类会议一般来说会配备同传,但体验过的人都会知道,要用这个同传设备,首先你得带着那个耳机,声音听起来有些人也不是很喜欢。
如果我们提供一种更具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说不定他们是会更喜欢的,所以就有了我们在两会上面的亮相。
至于说两会或者说类似的会务场景下,人群的需求会不会跟普通的人有区别呢?那答案一定也是有的,因为像在这种比较严肃的政务场合,相较语音克隆、跨应用翻译等功能,大家最看重的其实就是翻译的准确性以及翻译的速度。
Linda:
所以其实需要精准无误和快速的反应速度的背后,对你们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陈欢雨:
对我们挑战来自政务场景的专业词汇,很多是我们的大语言模型里面涉及比较少的。因为我们大语言模型的来源更多是 C 端用户的日常用语。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在我们原有的模型的基础上导入这一部分的词库,从而提升它相对应词汇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Linda:
刚刚也提到,你们有软件产品来适配不同的舒适的耳机。单现在巨头也在出这样的软件内置在手机上,当然可能有一部分的巨头只能适配自己的耳机,那我相信随着后面当软件越来越成熟,他们大概率也会开放这个软件生态。那我不知道在这个点上咱们 InnAIO 是怎么考虑的呢?
陈欢雨:
其实对于这个点我先打个小小的问号。因为据我所知,就比如说现在能够使用他们这些翻译类耳机软件的前提就是用户先购买他们的耳机,所以这其实是有一个前置性条件的。但还是回到最开始的问题:用户是愿意单独地购买一副翻译耳机?还是对于翻译耳机的只是一个单项需求,所以用自己的耳机再结合一个更加经济实惠的软件解决方案就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个问题其实是要交给市场去验证的。
Linda:
这个我非常同意,这是一种形态的市场状态。比如说苹果现在也在高调地推出集成在它系统层面的翻译功能,当然这个现在只能在海外用。但是我看到它的这个功能的时候也觉得是蛮惊艳的,因为它已经完全通过内置的 App 实现了免费加通用的翻译服务。我不知道从咱们 InnAIO 的商业模式来看,你们怎么想?
陈欢雨: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我们选择进入的到底是一个更大的 、cover 人数更多的市场,还是说我们选择切入一个更聚焦、更垂的市场?假设是后者,那其实苹果的入局对我们来说某种意义上反而是好事。就跟我之前所在的韶音,情况也是一样的,它的那些开放式耳机,同样面对苹果耳机的竞争,对他们来说,尤其是在 Airpods 4 提供了一种半开耳且降噪的解决方案之后,也是会担心那会不会是有一种冲击呢。
但是如果我们的原点人群,或者说来购买我们产品的用户大部分是奔着一些垂直的需求来的,那么他们就不会去选择适用场景更广、但是需要做出一些妥协的方案。反而在我们这个阶段来说,现在 AI 翻译这个市场还完全没有被打开,还是有很大的市场人群是需要去教育的。所以大牌入局一方面来说是可以去帮你教育这个市场。
那在 consideration (认知)阶段用户到底选择谁?那其实就是产品力之争了。如果说有一天,当苹果耳机也能实现我们这么多种语言,且我们现在打的这些独特卖点的功能它都能实现,那可能那个时候确实是没有我们的一亩三分地了,但这件事情其实可能性很小。大概率翻译只会成为苹果 Airpods 耳机的一个亮点和增值的功能。但它并不会说围绕这个场景去打造专门的产品,所以依然是留有垂类人群的空间的。
出海方法论:
从 0→1 到体系化增长
Linda:
你们现在已经开始做出海这个动作了,出海的第一站会是哪里?
陈欢雨:
我们的第一站肯定是欧洲和美国。如果从单个国家的整体量而言,美国肯定是最大的,所以美国一定是避不开的。而且美国其实也有不少的地区,它是说西班牙语或者法语,整体市场体量也是大的。但欧洲其实是整个翻译机市场体量最大的区域,只是说欧洲刚开始做是没有办法每个国家都 cover 的,只能说选一些重点国家先开始慢慢往外扩,这就导致我们最开始的策略就是先进入欧美,它其实在整个的营销打法以及在整个的内容偏好上是比较类似的,所以也会资源比较集中吧。
Linda:
我去年的时候去了趟中东,然后发现中东他不同地区的人他可能隔了 100 多公里,但其实他不同地区的人说的就是不同的话,这个翻译的这个需求还是真的是挺让人头疼。
陈欢雨:
是的,其实中东我们也有在做,只是说方式会不一样,这要围绕我们一个最大的打法来。简单来说就是先打线上还是先打线下呢?那我们最终经过考虑决定是打算先从线上开始进军,然后慢慢的辐射到线下,因为其实线下它的起步以及整体的起量会比较慢,所以一定是希望线上能够赶紧起量,然后给线下也提供一定的背书。
基于这个逻辑,欧美市场的线上是比较好做,并且也是同质化比较大的,说白了最大体量的就是亚马逊,再从品牌角度上来说,再加上独立站最重要的两个渠道可能 TikTok 作为一些衍生的渠道。但中东就不一样了,比如说亚马逊在中东几乎市场份额就是很小的,也就是说在中东要做线上得重新搭一套体系和班子,它的成本就会是更高的。
Linda:
那就针对不同国家的海外营销打法,能不能给我们一个框架,让我们来很快地了解一下?
陈欢雨:
其实打法这件事情就要回到我们应该做营销的朋友们会经常听到的 5A 模型上来说了:Aware -Appeal-Ask-Act-Advocate 这几个阶段。不同国家的差异在于它的投放渠道和内容的偏好度是不一样的,但相同的是我们需要在这不同的几个阶段承接住用户的不同需求,这一点是一样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刚刚有提到美国市场,那比如同样的是可能大家都对国内的营销会比较熟悉,像比如说小红书或者抖音的带货,它其实就是在国内来说是比较普遍的,但比如在美国市场这种形式它就是会比较少见的。 TikTok 上会有一些带货的红人,或者说 ins 上也会有一些所谓带货的红人,但它的带货属性其实都没有国内的这么强。
在美国来说,重点的可能是哪些渠道呢?从 marketing 的层面来说,在推广角度,我们比较重要是 KOL 的营销、 PR 的营销、BD 的营销和 social media 的营销。在此之上,在私域用户的运营还会衍生出 EDM 营销以及 affiliate 营销。这几个基本上就是说你要去做一个品牌的营销一定会涉猎的几个营销渠道。但是可能从不同品牌它不同阶段承载的任务不一样,那它可能更注重的营销渠道到底是哪个也不一样。
在我提到的刚刚 6 个营销渠道之上,海外近几年重中之重的叫做 Digital Marketing 营销,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广告投放。为什么说这是重中之重?因为它是唯一一个可以跟 ROI 直接进行关联的营销渠道,也是很多品牌在初期会投入最大的一个渠道。
所以我们所谓的整合营销就是看针对具体的营销目的而言,需要匹配哪些宣传渠道。相应的在这些渠道里面你需要投放什么样的内容。这种排列组合的打法其实整合起来就叫一套整合营销的方案了。
我刚刚说的这一套已经辐射了欧洲的主流国家,比如说我们传统定义的前三强德、英、法这三个国家,用这一套打法来说也是不会出什么意外。但是欧洲市场它有一个特异性在于欧洲市场它的线下的占比非常高。
德国和英国还好一些,像法国,以及我们刚刚没有提到的意大利、西班牙这一些的国家,它其实线下的占比甚至会超过线上,那就会导致营销打法不一样了。可以理解为线上的打只是说看你做怎样的排列组合,但是对于欧洲的一些市场而言,尤其是非第一梯度的市场而言,线下营销打法反而会成为重中之重。
Linda:
线下会有什么样的操作方式呢?
陈欢雨:
线下其实就更偏一些 channel marketing 了。回到刚刚说的就是这些国家,它其实尤其是可能年龄更偏大一些的那些用户会非常喜欢在线下去逛店,那你比如线下渠道布置的怎么样?或者说有没有一些渠道资源等等,这就会是挺重要的环节了。当然这些得等到品牌能够进线下店以后,那可能再说,所以一般这种市场我们也不会选择在第一个阶段就去做,因为进店这件事情毕竟也会需要花费挺多时间的。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