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近几个月来,一个新的基本理念在欧洲和美国关于乌克兰的辩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类似北约第五条”的保障。今年3月,意大利总理乔治亚·梅洛尼率先提出了一项受《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启发的机制,而第五条规定在成员国遭受袭击时采取集体行动。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团队随后于今年8月在北约之外推行一项美国式的“类似北约第五条”的保障。今年9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巴黎召集26个欧洲伙伴国,承诺建立战后“安抚部队”,以此作为这一转变的最终定论。
这些提议听起来可能令人安心,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一个我们面临夜间无人机袭击、海上界限模糊以及关键基础设施持续承压的世界里,在没有北约机制的情况下重复北约的言论,将会使乌克兰暴露在危险之中,欧洲也并不会因此变得更安全。
阅读更多
list of 4 items- list 1 of 4俄乌战争:第1335天关键事件概述list 2 of 4欧盟批准在2027年底前彻底停止进口俄罗斯天然气list 3 of 4特朗普威胁印度:除非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否则将保留巨额关税list 4 of 4特朗普呼吁俄罗斯和乌克兰在现有战线上冻结战争
俄罗斯在北约领土内的活动已从罕见情况变为例行任务。今年9月10日,在对乌克兰进行更大规模的打击期间,有超过20架俄罗斯制造的无人机闯入了波兰领空;北约战斗机击落了构成威胁的无人机,而波兰也因此启动了北约第四条——该条款允许北约成员国在发生威胁时进行磋商。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丹麦在多次发现侵入的无人机后暂时关闭了几个机场。几天后,法国水兵登上了一艘油轮——该油轮被怀疑属于与俄罗斯存在关联的“影子舰队”,并且参与了无人机干扰行动。
德国也报告称,有无人机协同飞行并飞越了一座炼油厂、一座造船厂、一所大学医院和基尔运河。与此同时,在波罗的海对岸,海底电缆和能源线路数月来遭到的破坏加剧了人们的担忧。
这些事件都很严重。然而,它们都没有明显突破北约第五条规定的集体防御的法律门槛。
而这正是“北约式”保障的核心问题。北约第五条之所以有力,是因为它确立了对北约任何一个成员国的攻击就是对北约所有国家的攻击的原则,但它仍然需要一个政治进程——首先要进行磋商,让每个盟友自由决定如何应对。这条规则是为应对明显的侵略行为而制定的:在边境部署军队;舰船越界开火;战斗机攻击领土。
而如今的现实却有不同。从乌克兰境外发射无人机、在夜间入侵盟国基础设施,或由舰船切断光缆,这些行为都应略低于正式门槛。如果北约第五条的翻版不处在北约的统一指挥范围内,没有常驻的盟国存在,也没有针对乌克兰的预先商定规则,那么,它将比原来的版本更加缓慢和无力。
在考虑为乌克兰建立安全机制时,北约盟国需要认识到,乌克兰不再是安全的消费者,而是安全的贡献者。在波兰事件发生后,盟国开始寻求让乌克兰提供反无人机技术。乌克兰专家已被派往丹麦,分享融合传感器、干扰和使用低成本拦截器的策略。
北约领导人现在公开表示,欧洲必须学会如何在不发射耗资数十万欧元的导弹的情况下击败这些廉价的无人机。这是一个显著的转变:乌克兰不仅获得了保护,它还在参与保护的建设。
乌克兰的盟友还需要记住1994年发生的事情。根据《布达佩斯备忘录》,乌克兰放弃了世界第三大核武库,以换取包括俄罗斯和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政治“安全保证”。但这些保证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2014年,俄罗斯占领了克里米亚半岛,并在顿巴斯地区挑起战争,同时还否认其军队驻扎在那里,并使用没有佩戴徽章的士兵来制造混乱。即使乌克兰当时属于北约成员国,这种模糊性也会引发人们对北约第五条是否适用的质疑。在2022年,俄罗斯公开对乌克兰发起军事行动。
显然,无法执行的承诺和关于门槛的争论并不能阻止一个铁了心的侵略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能够自动触发行动的保证,而不是那些一时引起争议的声明。
真正有效的是,在对付低于门槛的攻击者的关键问题上,制定一个比北约第五条更严厉的一揽子计划:时间、自动化程度、存在感、情报和生产。
首先,需要有自动触发机制。一个经法律批准的“如果-那么”机制应在满足以下明确条件后的数小时内启动:来自某个国家的无人机或导弹从外部进入乌克兰领空;大规模无人机入侵边境地区;针对特定关键基础设施的破坏性网络攻击或破坏活动。初步方案将包括军事措施和严厉制裁。磋商将调整应对措施,而不是决定是否采取应对措施。
其次,需要建立联合空中和海上防御体系,将乌克兰领空及附近海域视为一个作战区域。盟国需要保持持续的机载雷达和海上巡逻覆盖;融合从低空到高空的传感器;授权在商定的走廊沿线击落无人机的规则;将电子战、定向能和射频工具以及低成本拦截器与传统的地对空导弹相结合。这项测试是经济性的:欧洲必须让俄罗斯的无人机袭击对莫斯科来说代价高昂,而不是对欧洲自己来说代价高昂。
第三,必须有明显的存在和随时可用的后勤保障。在达成停火协议之前,盟国需要建立前沿后勤:在波兰和罗马尼亚设立弹药、备件和维护中心,并建立通往乌克兰的空中桥梁。在达成停火协议后,他们可以通过乌克兰港口和机场轮换多国部队、防空部队、海上巡逻队和工程师。其目的并非建立永久基地,而是确保任何新的袭击都能立即波及多个国家的首都。
第四,需要建立情报协议。盟国需要从临时共享转向与乌克兰建立机构性安排,将卫星、信号、开源和战场传感器整合到通用的近实时产品中。快速溯源至关重要:自卫权依赖于你能够证明什么,而威慑依赖于对手知道你能够快速证明这一点。
第五,需要建立生产协议。多年期资金应用于在乌克兰联合生产无人机、防空部件和炮弹,并与欧洲和美国的工厂合作生产乌克兰和欧洲仍然缺乏的高端系统。盟国应承诺购买乌克兰的大规模部署系统,并将保障与合同产量而非公报挂钩。空弹匣只会产生空头支票。
这些措施并非照搬北约第五条的字面含义。它们将使用不同的工具来应对不同的威胁。欧洲近期在波兰领空、德国造船厂、丹麦机场以及波罗的海的经验表明,对手可以施加持续压力,而不会触发对“武装袭击”的经典定义。
如果乌克兰只接受“北约式”的措辞,那么它将在北约之外继承同样的缺陷。如果乌克兰及其合作伙伴锁定自动响应、共享空中图像、可见存在、实时情报以及与时俱进的工业基础,那么它们将构建更为强大的保障:一个在当今世界而非过去世界中都行之有效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