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新闻 10月21日 16:40
少年境外失联与电诈诱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聚焦多名来自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未成年人,在父母外出打工的背景下,因电信诈骗(电诈)的诱惑而失联境外。以李浩然为例,他因逃课被扣摩托车,无力承担罚款且不愿告知父母,选择偷渡前往东南亚“挣大钱”。文中揭示了青少年亚文化中对电诈的扭曲认知,以及他们如何被卷入犯罪组织,成为招募新人的工具。文章还分析了这些家庭的共性,如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单亲家庭等,并提及了家庭教育方式的冲突。最终,部分失联少年被警方解救,但电诈的阴影及其对家庭的冲击依然存在。

💰 **境外“挣大钱”的诱惑与失联风险:** 文章以14岁的李浩然为例,生动展现了部分来自欠发达地区农村的青少年,在家庭经济压力或个人困境(如逃课被扣车)下,被“挣大钱”的承诺吸引,选择偷渡至东南亚参与电信诈骗(电诈)。这揭示了他们对风险的低估以及对境外“淘金”的盲目憧憬,最终导致失联和被贩卖的悲剧。

📱 **青少年亚文化中的电诈认知扭曲:** 文章指出,在一些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着对电诈的扭曲看法,认为“干得好,上岸是分分钟的事”,甚至将介绍他人出国“敲键盘”(指代电诈)视为非犯罪。这种亚文化现象模糊了合法与非法行为的界限,为他们走上犯罪道路提供了心理上的合理化,也显示了社会反诈宣传教育的局限性。

👨‍👩‍👧‍👦 **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的影响:** 文章强调了失联家庭的共性,包括多来自农村、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打工、不少孩子是单亲家庭。这种普遍的“留守儿童”现象,可能导致亲子沟通不畅、情感缺失,使得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的影响,并在遇到困难时缺乏有效的家庭支持,增加了他们被诱骗和走上歧途的风险。

🚨 **反诈宣传与现实的脱节:** 尽管国内铺天盖地的反诈宣传,但李浩然和他的同龄人似乎活在另一个世界,对电诈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文章暗示,现有的反诈宣传在触达这些特定青少年群体、改变其认知方面仍有不足,需要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育方式来抵御电诈的侵蚀。

⚖️ **被拐卖与解救的现实:** 文章披露了李浩然被多次转卖的经历,从缅甸到老挝再到柬埔寨,凸显了境外电诈窝点背后存在的贩卖人口等犯罪活动。最终,李浩然在中国警方的解救下得以回家,但这一过程也反映了境外电诈问题的复杂性和跨国合作解救的艰辛,以及部分失联青少年最终被解救但身心可能已受创伤的现实。

李浩然以为,包括“猪仔”,每人都能从贩运环节里获益,他从罗金桥的渠道离开,正是对方答应分他1万泰铢。

一位重庆家属说,15岁的孩子失联后,他才知孩子下过一个App“蝙蝠”,其中含有大量违法“挣大钱”的诱导信息。

当得知父母准备卖地赎人时,李浩然在微信里告诉父亲,“还不如不要救了,家里面困难”。

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12个在东南亚失联孩子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共性是:来自欠发达地区农村,父母有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不少孩子是单亲家庭。

发自:四川古蔺、广东顺德

责任编辑:何海宁

在李浩然所在镇上,三五成群的少年。图中人物与本文无关。南方周末记者汪徐秋林摄

没有手机,没有银行卡,没有身份证,没有护照,2025年5月21日,14岁的山区少年李浩然(化名)决定立刻前往东南亚。

这是一次父母“浑然不觉”的出走。约一周后,在广西和越南的边境线上,少年用借来的手机联系母亲,“我要挣大钱了,回来给你们花”。

李浩然说靠“敲键盘”挣钱,但母亲相信,儿子是被“那个姓罗的朋友”带去做电诈了。李浩然在出境后被多次转卖,先到缅甸妙瓦底,又在辗转经过老挝时,被卖到柬埔寨。

在国内铺天盖地的反诈宣传中,李浩然和他的少年朋友却像活在另一个世界。南方周末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少年朋友圈对电诈是另一种看法:“如果干得好,上岸是分分钟的事”“没钱的时候都是拐(废)的”“自己不去诈骗,只介绍别人出国‘敲键盘’,也算犯罪吗”……

前一句来自16岁的小超(化名),他是李浩然的表哥。李出走的那晚,他给了20元钱,并试图提供偷渡出境渠道;后一句来自15岁的小意(化名),他原本打算在李浩然之后也出境;最后一句来自18岁的小风(化名),李离开前一个月,他也被多次邀请前往东南亚。

包括李浩然,在公开报道里,至少有10名未成年人在2025年夏天“消失”在东南亚。面对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时,家长通常说不清孩子出走的原因,但很快,就会想起孩子身上那些“不太对劲”的细节:被电信诈骗、参与网络赌博、吵着说要“挣大钱”……

在青少年或明或暗的亚文化世界中,电诈像是通往财富的冒险之途,在周围人未察觉的虚拟世界中,他们一次又一次涉险,直到有一天,他们也变成犯罪组织中的一环,成为招徕新人的“工具”。

2025年10月18日,经中国警方解救,李浩然回到了位于四川省古蔺县的家中。

第二次离家出走

李浩然出走后,父母觉得,孩子离开或许与摩托车被扣有关,但他们也说不清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照片里,李浩然有一头天生的卷发,身高已超1.7米,戴着一副时髦的大眼镜,乍一看要比实际年龄成熟。他和小海(化名)同在乡中心学校读初二,出走前一天,他们打算骑着李父的摩托车,逃课去隔壁镇玩——这已非李浩然第一次逃课。

乌蒙山区的道路陡峭又弯曲,村里的房屋稀稀落落地建在山上。很多山路仅能容一车通行,李浩然踩着拖鞋,骑得飞快。小海回忆,40分钟的摩托车程,同伴那天只开了二十多分钟。

到了隔壁镇,遇上交警,两人既没驾驶证,也未满18岁,车被扣了。赎车要缴纳1000元罚款,还要车主本人才能取回,小海见李浩然“非常慌,一直冒着汗”:他拿不出这笔钱,也不愿将此事告诉父亲。那天,好几个朋友都接到李浩然的借钱电话,但他们也没钱。

同样为了“避祸”,2025年3月底,李浩然有过一次离家出走。当时成都有他的“网恋对象”,那个在汉堡店打工的成年女孩说,她们认识不到一周,李浩然说和朋友打架,担心被爸爸打,她才借给李200元路费。去了成都,二人并未天天见面,“我跟他就普通朋友”。

李浩然把家里人拉黑了,父亲联系不上儿子,就在孩子班级群里询问,请儿子朋友劝返。约两星期后,母亲承诺每月给他500元零用钱,孩子回家了。

这是一个普通的山区打工家庭,夫妻有三个儿女,李浩然是老大。2000年前后,父母都在初中阶段辍学外出打工。2010年,18岁的李母生下李浩然后,决定回村,不想儿子成为留守儿童。此后家里主要靠在工地做混凝土生意营生,他们贷款买了一辆小汽车,在镇上买地打算盖房供三个孩子上学用。转折出现在2024年,混凝土生意不太好做了,李母重新到广东打工,留丈夫在家。

在母亲眼中,李浩然喜欢和人说话,“是个暖男”,干活也勤快,洗衣、杀鸡、做饭都熟练得很。然而上初二后,孩子进入青春期,成绩下滑,还学会抽烟、喝酒。父母打他,不仅摔了手机,气急时甚至把酒灌进孩子嘴里。

李浩然比父亲的个子还高。父亲记得,亲子沟通变得异常艰难,“他什么都不和我说”。如果读不进书,就早点出来做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电信诈骗 境外务工 青少年犯罪 家庭教育 失联儿童 东南亚 人口贩卖 反诈宣传 Telecom Fraud Overseas Employment Juvenile Delinquency Parenting Education Missing Children Southeast Asia Human Trafficking Anti-Fraud Campaig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