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图书馆 10月21日 14:18
2025WE纪录系列活动圆满落幕,多部优秀作品获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为期三个月的2025WE纪录系列活动近日落下帷幕,共征集161部作品,吸引了300余位创作者和396位观众参与。活动期间,观众通过线上投票选出了《回到我身边》为“观众选择奖”,该片聚焦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及其家庭,讲述了爱与记忆的故事。同时,由五位资深评委组成的终审团评选出了十部“十佳作品”,涵盖了代际关系、个人成长、社会议题等多个维度,展现了创作者们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影像艺术的探索。

✨ **活动盛况与成果丰硕**: 2025WE纪录系列活动历时三个月,共征集161部纪录片作品,汇聚了300余位创作者,并吸引了396位观众参与线上及线下活动。活动以“看见生活”为主题,旨在发掘和呈现平凡生活中的诗意与力量,最终在10月12日举行了颁奖仪式,标志着活动的圆满结束。

🏆 **“观众选择奖”揭晓**: 在10月5日至11日举行的终评入围作品展及观众选择奖评选期间,共收到396张有效观众投票。刘雪涛和孙鲁笑执导的《回到我身边》凭借8.36的高分,荣获“观众选择奖”。该片深刻描绘了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传递了关于爱、衰老与记忆的动人情感。

🌟 **“十佳作品”闪耀**: 经过吴文光、张雅欣、程十卉、李林和张新伟五位终审评委的专业评审,共十部作品脱颖而出,荣获“十佳作品”荣誉。这些作品题材广泛,从探讨代际关系、职业选择到关注被忽视的群体、城市边缘生存图景,再到记录个人成长与家庭变迁,均展现了创作者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思考和精湛的影像语言,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和深度思考。

2025-10-21 10:49 广东

感谢每位看见生活的创作者

一个半月的征集,两个月的评审,161部作品,300余位纪录片创作者,396位观众……为期三个月的2025WE纪录系列活动在10月12日落下帷幕。

感谢每位将镜头对准生活的创作者,是你们,让我们看见了人间的诗意。

影像的彼岸,是抵达观众

在10月12日上午举行的颁奖仪式上,我们揭晓了“2025WE纪录”的荣誉名单,那究竟有哪些影片获得了“观众选择奖”和“十佳作品”荣誉呢?

“观众选择奖”荣誉

在10月5日至11日举行的【2025WE纪录终评入围作品展&观众选择奖评选】活动中,我们一共收到了396张来自观众的有效打分表。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由刘雪涛和孙鲁笑执导的《回到我身边》获得了8.36的高分,赢得了“观众选择奖”荣誉。作品聚焦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及其家人,讲述了一段关于爱、衰老与记忆的故事。

而经过终审评委组吴文光、张雅欣、程十卉、李林和张新伟五位评委的共同评选,最终有以下十部作品在终评阶段脱颖而出,获得“十佳作品”荣誉。

十佳作品名单&终评评委点评

终审评委点评

吴文光:子与父,子与母,宏大的两代人关系,在作者自述“毕业归途”的家庭故事中找到叙述通道。

张新伟:影片通过展现导演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冲突,深刻探讨了现代家庭中代际观念差异、职业选择自由与个人价值实现等议题。这种探讨不仅具有普遍性,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通过场景再现和人物访谈,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导演所面临的困境和内心的挣扎。这种叙事手法使得影片更加贴近现实,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私影像。

李林:出国留学的年轻导演在回国探亲期间将镜头对准了自己的家庭,虽然父子之间的矛盾无处循形,但家族里流淌着的血脉亲情如影随形,远水解不了近渴,从影片标题中可以感受到作为儿子内心的两难。

终审评委点评

吴文光:诗歌与诗作者共同构成影片感人之处,诗作者想象的爱情与周围朋友构成片子更深层次。

张雅欣:本次大赛这类题材的作品不少,但本片导演的作品却难得给予了观众认真观看主人公的可能,也对认真对被摄对象给予了温情的问候。

张新伟:不在于物理空间的占有,而在于通过自我实现获得的精神主权。诗歌之于拍摄对象,是情感表达的工具,同时也是为生存斗争的武器。

终审评委点评

吴文光:作者把关切倾注在“最被忽视和轻视”人群,具有通常纪录片难得的“苦难中透视出温度”。

张新伟:以平实而深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城市边缘地带的生存图景,它不只是一处地理空间的变迁记录,更是对社会结构、人文温度的细腻洞察。

终审评委点评

吴文光:用童年照片组成“记忆”,呈现一个三口之家的温暖和美好。希望可以有“续篇”,也即 “成年后的自己”,片子最后一个镜头即是“引言”。

李林:纪录片创意独特,充满个性,导演将自己童年时的影像以及在父亲的指导下拍摄的生活碎片,与被遗弃的旧家现状交叉剪辑,充满了对童年父母陪伴下的快乐时光的浓浓怀念。

程十卉:影像风格独特,叙事手法创新,具有艺术创新性,是非常特别的家庭私影像作品。

张新伟:导演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探索,在家庭录像素材拼凑童年记忆的过程中,揭示了时间对个体身份的消解与重构——那些被遗忘的快乐片段,既是物理空间中的物质遗存,更是心理层面的自我重构。观众收获的不仅是对个人历史的回望,更是一种跨越代际的情感共鸣。

终审评委点评

张新伟:这部片子是我心中最佳,并不在于摄影技术方面,而是在于主题,很能够引起一代中年人的共鸣,纪录片《35+,人生中场》以冷峻的镜头语言,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时代变革,谭家志失业的原因来自科技变革,公司不再需要那么多人力,因此被优化,他何尝不是一个群体的代表呢?家庭作为最后的堡垒,是中年危机的缓冲带,影片并未给出“大团圆”结局,人生中场并未结束,这场生存战争具有长期性。这种“未完成态”的叙事,恰恰是纪录片最深刻的地方——它拒绝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而是逼迫我们直面一个残酷的现实:在35+的年龄节点上,所谓的“危机”可能只是人生新赛道的发令枪。

张雅欣:叙事流畅,既有青年导演拍摄的质感,同时又是一个主题昂扬却不矫情的作品。

李林:两位优秀的主人公在中年失业后重新创业的故事。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里,主人公身处逆境却能积极迎接挑战,从身边寻找新机会,片子时代气息浓郁,人物个性鲜明。

终审评委点评

程十卉:选取的人物性格鲜明、情感细腻,剪辑处理举重若轻,让一个原本可能沉重的话题充满希望。

张新伟:影片采用“个体叙事”与“群体困境”双线并行的结构,将三位患儿的故事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中。

李林:令人感动的一部纪录片,不是将镜头对准特殊孩子家庭的艰难困苦,而是着眼于父母对子女的爱与陪伴,充满了克制与温情。

终审评委点评

李林:镜头聚焦了一群在孤独迷茫中横冲直撞、寻找出路的小镇留守少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有的选择回归校园,有的选择闯荡社会,对他们来说什么是正确的道路?他们需要怎样的引导和帮助?看完以后有点欣慰也有点沉重。

吴文光:具有片子“大厂四栋”同样优点,最大可能靠近被拍摄者,由一个人物带出一群“问题青 少年”.

张新伟:纪录片宛如一曲青春残酷物语。以少年肖玉博“出走-回归”的轨迹为叙事脉络,在城中村逼仄而混沌的褶皱中,层层揭开关于教育公平、阶层壁垒与个体觉醒的沉重叩问。

影片运用大量纪实跟拍镜头,细腻呈现了肖玉博与爷爷奶奶蜗居在出租屋的琐碎日常。想到那句直击灵魂的诘问:“父母生育孩子时,可曾问过孩子是否愿意来到这世间?”因父母离异,肖玉博成了“被遗弃的中间者”,在亲情断裂的裂缝中,他如同飘零的孤叶,既找不到归属,也寻不到方向。他的迷茫,表面看是家庭教育的缺位,实则是系统性困境投射在个体身上的阴影。

而更令人心惊的是,肖玉博的朋友们——那些同样被命运抛入城中村角落的少年们,正以各自的方式“活着”:有人在KTV的霓虹灯下当服务员,用酒精与喧嚣麻痹青春;有人在酒吧的暗影里穿梭,将未来押注在短暂的欢愉上……这些场景交织成一幅当代中国底层青少年的生存图谱,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放弃了学业,转而选择一种“即时满足”的生存策略——不是不知道教育的意义,而是在现实的挤压下,连“等待”的资格都被剥夺。

程十卉: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议题,人物真实,但因拍摄对象都是未成年人,导演拍摄过程中的镜头处理方式,可再多考虑纪录片伦理问题;此类题材的拍摄需要建立“建设性叙事”思维,才能实现纪录片的社会价值。

终审评委点评

李林:纪录片充满对困难家庭的人文关怀。作为两位患病儿童的家长,主人公王伟夫妻俩靠在钟鼓楼下给游客摄影来维持家庭开支,坚韧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令人动容。

张新伟:影片中,钟鼓楼不仅是地理坐标,还是王伟的谋生之地,更是时代变迁的隐喻载体。当王伟一家蜗居在医院附近的福利机构时,镜头多次扫过钟鼓楼的飞檐与红墙,这些建筑元素与医院走廊的消毒水味、福利院的简陋床铺形成鲜明对比。王伟的形象是影片的核心叙事动力。在生存与情感的双重挤压下,王伟选择了默默承受,这种“无声的父爱”比任何宣言都更具震撼力。影片采用克制的手持镜头,避免煽情配乐,叙事更具线性逻辑,通过“求医-谋生-危机-突破”的四幕剧结构也十分清晰。在片中,王伟一家人在绝境之中的坚持,让人看到人性的温度与生存的智慧。

终审评委点评

张雅欣:选题的精准,尤其是人物命运的转变记录,彰显了青年导演的潜力与影片质感。

李林:影片讲述一名农村女性在文学的滋养下,与不如意的婚姻和生活实现了和解。纪录片选题独特,关注女性自身的价值与成长,构思精巧,大山里的女人就像是被圈养的羊一样,女性应该如何主动掌控命运?主人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用文学梦想给生活增添了鲜活的色彩。

张新伟:《山·羊》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一个农妇的写作人生,更在于它提供了观察中国乡土社会精神重建的独特视角。文学成为个体突破生存桎梏、重构生命意义的出口人物故事完整,自述内容简洁,不错的纪录短片

终审评委点评

程十卉:一部难得的青春成长记录,拍摄时长跨度大,人物真实,结构清晰,最难得的是提供了中国青年状态除去迷茫之外的另一个视角,不断尝试与社会和世界主动链接。

张雅欣:在这样的时代难得有这样的持续记录的精神!虽然稚嫩,值得鼓励!学校真给学生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李林:纪录片记录了在疫情特殊时期,一群志同道合的师生,在校园里开辟了一块属于他们的精神家园,寄托对自由的向往。在众多反映疫情期间生活的纪录片中,这个题材很新颖。

张新伟:片名起很好,有双关的感觉,南山既是项目的名字,也是一种隐士的态度,拍摄对象在学校里搭建了一个世外桃源,大隐隐于市。影片通过多线叙事,构建了立体的人物群像。在视觉风格上融合了纪实与诗意。校园场景采用自然光拍摄,突出封控期间的压抑感。这部纪录片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一段特殊的校园记忆,更在于它捕捉到了年轻一代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的生存智慧:他们不再追求宏大的叙事,而是通过微小的行动,在“城市的荒漠”中开辟出一片片精神的绿洲。这种“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姿态,或许正是后疫情时代最珍贵的生命力。

编辑 | 张雷

审核 | 曾洁

审定:黄臻雄

 关于我们 

 ABOUT US 

纪录片是人类文明历史中的璀璨明珠,引领人们在影像长河中探古寻今,让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延伸。

作为中国第一个致力于纪录片收藏、整理、展示、研究和服务的公共文化平台,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不遗余力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纪录片发展,以期成为国际一流的纪录片资料馆

Documentary, considered as a diamond of the human culture, not only records and reflects the history and future but also extends audience’s life.

As the first professional documentary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in China, Guangzhou Documentary Center (GZLIBDOC) commits to collect, preserve, exhibit, research and offer all kinds of service about documentary. We inherit human civilization, promote documentary and aim to become a world-class documentary archive.

我们的位置

LOCATION

沿1、2号报告厅向东走,直行50米,经过茶水间就能找到我们啦(图中黄色区域)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2025WE纪录 纪录片 WE纪录系列活动 影像 创作 观众选择奖 十佳作品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WE Documentary Series Filmmaking Audience Choice Award Top Ten Film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