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0月21日 13:40
智元机器人:人才、资本与商业化探索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智元机器人近期因潜在IPO传闻和营收增长目标受到关注。公司否认了IPO消息,但透露2024年营收约1亿元,并预计2025年实现数倍增长,其精灵G2机器人已获数亿元订单。智元由前华为高管主导,展现出华为系公司的组织力与研发精神,但又具有自身独特性。公司正通过“双套机制”平衡创新与落地,重视一线技术人才,并采用效率至上的管理方式。在商业路线上,智元先toB再toC,通过伙伴渠道扩大业务,并借助强大的股东阵容和产业基金构建生态。近期收购上市公司也显示其资本运作的决心。智元正以平台化打法吸引上下游资源,并试水toC市场。

🤖 **创新与落地的“双套机制”:** 智元机器人为应对具身智能领域的创新探索与商业化落地挑战,内部实行“双套机制”。一套机制专注于由联合创始人彭志辉领导的数十人“创新团队”,不设OKR/KPI,旨在从0到1进行前沿技术探索,不背负商业化压力;另一套机制则面向绝大部分团队,包括Genie、通用和灵犀团队,专注于将创新成果从1到N进行产品打磨和规模化交付,以解决创新与落地的两难问题。

🌟 **人才画像与组织设计:** 智元在人才选拔上,不拘泥于大厂高管经验,而是看重在一线技术领域“卷到极致”的人才,例如从自动驾驶领域转型而来的算法工程师和年轻的博士。这种人才逻辑促成了特殊的组织设计,将顶尖研究人才与工程落地人才分成两支队伍,但保持流动与互动,以保护创新“高光时刻”并快速转化成果。

📈 **效率至上的管理哲学与生态构建:** 智元采用OKR作为对齐目标的框架,但核心在于每周的“重点工作指引”,给予团队成员足够的自由度去选择实现路径,从而实现高产出效率,甚至对外宣称“一个季度能完成大厂一年的成果”。同时,智元背后拥有腾讯、京东、比亚迪等多元化的股东阵容,并联合高瓴资本设立产业基金,通过战略投资和合资成立子公司,构建了一个涵盖资金、渠道、供应链、场景落地的庞大生态链。

🚀 **商业化路线与资本运作:** 智元机器人明确了“先toB再toC”的商业路线,现阶段重心是服务大客户,并计划在未来大幅提升伙伴渠道的比例,标志着从初创公司向大公司模式的切换。公司还通过收购非产业链上的上市公司,展现了其利用资本手段加速产业整合的决心,而非简单的“借壳上市”。

🌐 **平台化打法与市场试探:** 智元并非单纯的机器人创业公司,而是采取平台化打法,将上下游资源吸纳进来,并开始在toC市场进行试探,如在京东上线机器人产品以及落地机器人体验中心,这更像是一场面向公众的品牌教育和市场预热,而非大规模的商业化扩张。

10月10日晚,有消息称,智元机器人计划于2026年在香港启动IPO,目标估值区间为400亿至500亿港币。对此,虎嗅第一时间向智元机器人求证,其否认了这一消息。

与此同时,虎嗅还了解到,2024年,智元机器人的营收约1亿元规模。对此,智元方面向虎嗅透露道,2025年智元的营收将翻几倍。就在不久前,智元刚刚发布精灵G2,目前该机器人已锁定数亿元订单。

而从2025年开始,智元机器人就一直处于风口浪尖。

值得注意的是,9月,在智元机器人官网上还公布了一份合伙人名单:其中前三位均来自华为,而他们也是智元这家公司最重要的三名主舵手,分别手握战略、技术和商业化大权。

名单一出,在业内迅速引发关注。对比这家成立不过两年半的公司今日的估值与体量,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一家浓厚的华为系公司吗?”

但若近距离观察,便能发现这家具身智能公司身上的特殊性,它不属于华为,也不像其他任何大厂。

当然,智元的创始团队里,不乏华为及科技大厂出身的高管;其行事风格上,也多少带着那股大公司的作风。在中国科技企业叙事里,华为已经成为某种象征——强大的组织力、长期主义的研发精神,以及敢于在硬科技赛道上“压重注”。而这些特点也同样在智元的身上充分彰显。

但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智元等同于“华为特色”,显然低估了这家公司的复杂性。

2025年对于智元是极为关键的一年,从3月智元机器人法人变更为邓泰华,到9月这份带有浓厚华为色彩的合伙人名单被公之于众,在这半年期间,这家公司还发生了数件震撼行业和资本市场的事件:1)完成多笔巨额融资,包括腾讯、京东在内的多家巨头入股;2)联合高瓴资本设立产业基金,并计划投资多家具身公司;3)收购非产业链上的上市公司,却否认了“借壳上市”的说法。

然而,这些还只是表面上的“复杂”。其更深层面的复杂性则体现在这家创业公司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商业路线规划上。近半年,虎嗅都在近距离观察这家公司,并分别与智元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兼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和首席科学家罗剑岚进行了对话,以下我们试图从组织进化与商业路线的双重角度来对这家看似“复杂”的公司抽丝剥茧。

智元的“双套机制”

智元目前的一个关键卡点在于,对于一家具身智能领域的创业公司,既要具备创新属性,还要保证商业化落地目标。这就意味着,组织必须做出清晰分工。

虎嗅独家获悉,智元内部正在运行一种“双套机制”,即智元在使用两种机制分别管理不同团队。一套机制适用于不设置任何OKR或KPI的“创新团队”,这支团队仅约数十人,专注于从0到1的探索,且他们不背负商业化目标。其领头人也正是联合创始人、总裁兼CTO彭志辉;

而另一套机制适用于智元内部的大部分团队,包括Genie、通用和灵犀团队。他们专注于从1到N的落地,将前者的成果打磨成产品,推进规模化交付。

这样的分工是智元在“创新与落地的两难”之间给出的答案。对于一家两年半的初创公司来说,既要守护前沿突破的“高光瞬间”,又要满足商业化节奏的要求,如果没有这样的机制,很可能在两条路线上顾此失彼。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智元在选人逻辑、管理方法乃至文化氛围上,都作出了与大厂截然不同的选择。

在智元的故事里,组织几乎是和技术并列的关键词。相比很多依赖大厂基因或资本光环起家的公司,智元更像是从“人”开始搭建的。

对于保持创新能力、保证智元站在具身的第一梯队里,姚卯青这样告诉虎嗅,公司并不热衷于吸收那些在大厂里带过几千人团队的高管,因为那套经验复制到具身智能未必有效。他们真正看重的,是能在一线把技术卷到极致的人。

于是,智元的人才画像很快清晰起来:一部分是从自动驾驶领域转型而来的算法工程师,他们习惯于和大模型、端到端的感知体系打交道;另一部分则是年轻的博士,刚毕业不久,但在具身智能领域已有研究成果。智元要的不是简历的光鲜,而是能否把技术真正做出来。

这种选人的逻辑,也决定了智元在组织架构上的特殊设计。公司虽然把最顶尖的研究人才和工程落地人才分成了两支队伍,但这两支队伍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两座孤岛,而是保持流动与互动。

在实际工作中,落地团队的人也可能参与到创新环节,而突破团队的想法也会被实践快速验证。这套机制的根本目的,是保护那些关键的“创新高光时刻”,让最有天赋的人免于陷入琐碎执行的泥潭,同时又能保证成果被迅速转化。

如果说“双套机制”体现了智元在组织层面的实验精神,那么它的管理方式则体现了一种效率至上的创业气质。智元内部同样设有OKR,但与大厂不同,它并不是僵化的考核工具,而是对齐目标的框架。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每周的“重点工作指引”:管理层会给出关键方向,却不去规定细节执行。团队成员知道要把力气往哪儿用,但保留了足够的自由度去选择路径。

这种做法在智元看来极大提升了产出效率,以至于他们敢于对外宣称,“团队效率非常高,一个季度能完成大厂一年的成果。”

而在上述管理哲学背后,还有另一层文化因素。

智元的核心团队普遍是90后、95后,团建常常是玩游戏、打篮球这样轻松的活动,而在更高层的管理层面,公司每个季度会举行一次“务虚会”,挑选一个环境舒适的地方,大家围绕战略、趋势、价值观展开长谈。

就在两个月前,虎嗅与姚卯青进行面对面对话前不久,团队刚在西双版纳举办了一场“务虚会”,那一次,他们讨论的重点内容是明确业绩目标。

生态版图正在成形

近期,智元在商业路线规划上正在发生一些关键变量。就在智元结束那场“西双版纳之旅”之后的一个月,这家公司的创始人邓泰华罕见地站到了聚光灯下。在8月中下旬的一场智元伙伴大会上,邓泰华直接亮明了智元的商业路线:先toB再toC。

他把话讲得很直白,当下,智元重心是服务大客户,“虽然目前大客户以直销为主,但接下来将转为‘伙伴优先’,预计明年伙伴渠道比例将大幅攀升。”换句话说,今天智元的销售模式依旧是自己亲自去跑单,但未来要把合作伙伴推到台前。

这不仅仅是渠道策略的调整,更像是一家“初创公司”向“大公司”切换的标志。不少大公司当年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早期靠直销拿下标杆客户,稳住营收和现金流;等产品和供应链逐渐成型,再通过渠道伙伴做放大。

但区别在于,智元几乎在成立两年半时就把话挑明,甚至还在闭门会上放出“即便没有营收,现金流也能撑三年”的豪言。这也许是来自于曾经的华为副总裁的底气。

这种“大公司范儿”还不仅体现在伙伴战略上,还有其庞大的生态链上。后者也是智元与其他具身智能公司拉开差距的所在。

首先是站在智元背后的股东阵容:腾讯、京东、比亚迪、卧龙电驱、龙旗科技、华发集团、蓝驰创投、软通动力,以及上海、临港等地方国资的加持。这些股东带来的,不只是资金,更是渠道、供应链、场景落地等全链条资源。6月,智元还联合高瓴资本成立了数亿元规模的产业基金,用来投“早头小”——产业链上的小型创新企业。

智元产业投资方入股时间
腾讯2025年3月
京东2025年5月
比亚迪2023年
卧龙电驱2025年3月
龙旗科技2025年3月
华发集团2025年3月
北汽产投2024年7月
软通动力2024年9月
LG集团2025年8月
正大集团2025年7月
TCL创投2025年5月
上汽投资2024年3月

在这其中,智元已经与多家产业投资方合作,甚至合资成立具身智能公司。比如,智元机器人与软通动力联手成立了江苏软通天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面向 3C 制造、交互服务等场景的落地等相关业务。

同时,智元也没少用资本手段直接切入产业链。今年7月,收购一家上市公司的操作在行业内炸开了锅。作为具身智能领域的首个收购案例,被视为用资本加速产业整合的典型信号。智元合伙人姚卯青后来回应说:“新生事物是全方位需要创新的,包括资本层面的创新。”

从这个角度看,智元并不是单纯的机器人创业公司,更像一种平台打法,把上下游都吸纳进来。

不过,虎嗅也注意到,智元并非把C端完全搁置。在toB路线之外,它已经开始在toC上做试探。过去半年,智元先后在京东上线了多款机器人,售价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9月30日,它又在无锡落地了全球首个机器人体验中心,但馆内暂时没有销售计划。换句话说,这更像是一场面向公众的“品牌教育”,而不是大规模放量的市场开拓。当虎嗅问及更具体的C端商业化节奏时,智元方面未予回应。

表面上看,智元把重心押在toB,把野心留给toC;往深处看,它在用大公司式的资源配置和生态打法,给自己搭一条“先跑通现金流、再谋长期市场”的双轨路。

接下来要观察的,就不仅仅是合作伙伴大会上喊出的口号,而是渠道收入占比会不会真如承诺那样大幅提升。这些细节,才是判断智元能不能撑起“头部公司”位置的关键指标。 

文章标题:剖析智元机器人:一场关于人才与资本的博弈

文章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86863.html

阅读原文:剖析智元机器人:一场关于人才与资本的博弈_虎嗅网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智元机器人 具身智能 AI 机器人 商业化 人才战略 资本运作 Zhiyuan Robotics Embodied Intelligence AI Robotics Commercialization Talent Strategy Capital Operation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