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6小时前
“隐形冠军”神话的衰落与中国制造的崛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隐形冠军”这一企业管理学概念的演变及其在德国、日本等国的现状。曾被视为德国制造基石的“隐形冠军”企业,在面临全球化挑战、产业转型和数字化滞后等多重因素下,正经历衰退。与此同时,中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科技领域迅速崛起,涌现出大量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隐形冠军”及独角兽企业,正在重塑全球工业格局。文章对比了中西方企业的不同发展路径和经营哲学,预示着中国制造的未来潜力。

💡 **“隐形冠军”的定义与昔日辉煌**:文章首先介绍了“隐形冠军”的概念,即那些在全球细分市场占据领先地位、但不为公众熟知的中小企业。赫尔曼·西蒙的研究指出,德国、日本、美国等国拥有大量此类企业,它们凭借专注、精深的技术和独特的经营哲学,构筑了各自国家的制造优势,并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隐形冠军”的衰退与多重挑战**:文章深入剖析了德国和日本“隐形冠军”企业当前面临的困境。产业结构老化、电动化转型缓慢、数字化进程滞后、能源成本高企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导致这些曾经的行业巨头纷纷陷入破产或裁员的危机。传统汽车产业的衰退尤其波及了大量零部件供应商。

🚀 **中国“隐形冠军”的崛起与创新驱动**:与日德的衰退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中国涌现出大量“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巨人”,在先进制造和数字技术领域快速成长,并开始通过收购和有机增长,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重塑全球工业格局。

🔄 **时代变迁与未来趋势**:文章强调,无论何种经营策略,都必须与时代同步。曾经代表制造巅峰的德国和日本“神话”正面临破灭,而中国企业正以与众不同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这预示着全球工业的重心正在发生转移。

1986年的某一天,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与哈佛商学院教授西奥多·莱维特共同探讨德国出口持续的成功经验时,他们一致地认识到:德国的成功更应该归因于众多的中小公司。

此后,经过大量研究,西蒙提出一个企业管理学界的术语——“隐形冠军”。

他发现中小企业才是德国出口的主力,这些企业普遍不被外界熟知,但却是细分市场的顶流选手。他们深耕细分赛道,练就独门绝技,收入体量不大,却能悄然在产业链的关键节点占据绝对优势。

这一理论迅速风靡全球。在德国、日本、美国的工业体系中,这些鲜为人知的“小巨人”们发挥了巨大作用,和全球知名的超级品牌们一起,成为了全球化的主角。

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工业的完整度、规模都已经超过了所有单一国家,诞生了数量庞大的世界500强企业,“隐形冠军”的数量增长更是有目共睹。他们低调潜行,用自己和欧美日企业截然不同的生存和经营哲学,构筑着中国制造的基本盘。

随着中国高端工业产业链的全面升级,“隐形冠军神话”正在破灭。

一、强盛

当吉姆·柯林斯聚焦超级企业,并凭借《基业长青》风靡全球时,赫尔曼·西蒙却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不过,他们的理论都对商业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赫尔曼·西蒙认为“隐形冠军”应该满足三大条件:全球市场份额前两位、年销售额低于10亿美元、公众认知度低。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标准被放宽为,世界排名前三或某一大陆第一,年营业额低于50亿美元。

这些企业成就了欧美日经济在二战后的腾飞。根据西蒙的研究,他认为全球隐形冠军的数量为3406家,其中德国就高达1573家,接近全球的一半,紧接着是美国的350家和日本的283家,欧洲国家位列其后。

这些隐形冠军以及背后更加庞大的小企业群,共同铸就了德国制造、日本工业、美国科技坚不可摧的护城河。

这些企业隐姓埋名,对各种活动和排名保持缄默,“不出风头”甚至是他们的商业模式之一。他们普遍聚焦那些被人忽视的“窄门”行业,业务可能是图钉、按钮、添加剂,或者是宠物牵引绳、购物推车等等。

德国的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如此。如Weckerle是享誉世界的口红机器制造大亨,全球85%的口红都使用Weckerle的设备所生产。其机械工厂位于新天鹅堡附近的巴伐利亚小镇Weilheim。

而Flexi的诞生更像个奇迹,公司位于德国北部小城巴尔格特海德,产品仅仅是一条牵引狗绳,但凭借300多名员工却让可伸缩狗绳行销90多个国家。其占据了全球70%的市场份额,而且制造完全在一家工厂完成。

日本的情况也类似。知名日剧《半泽直树》的主人公家族就经营着一种树脂螺丝,这种螺丝重量轻、承载力强,1克可承载1470牛顿。他的父亲描述这种树脂制的小螺丝虽然又小又轻,却非常结实,“正是这种螺丝支撑着日本”。

尤其在精密制造领域,日本的隐形冠军几乎可以左右整个产业。如在芯片领域,JSR、东京应化、信越化学等日本企业霸占全球7成以上份额;电子行业需要的高纯度硅片,仅信越化学与胜高SUMCO两家日企,就拿下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

此外,还有全球工控领域的绝对翘楚基恩士、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全球领导者村田制作所,拥有近150年历史的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等等。

这些顶尖的制造业企业,造就了德国20世纪50~60年代以及日本80~90年代的经济“黄金十年”,日本GDP甚至在1987年占全球15%,超过德国与法国总和。

然而时移世易,进入21世纪20年代,“隐形冠军”们正被拉下神坛。

二、衰退

目前,德国唯一蓬勃发展的是死亡产业,其余都在凋零。

德国当地媒体如此形容这个世界制造业强国的现状。

早在20年前,《经济学人》杂志就曾将彼时陷入经济困顿的德国冠以“欧洲病人”的称号。眼下,这位“欧洲病人”似乎又开始旧病复发。

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德国GDP下降了0.2%,连续两年萎缩。这是1950年以来GDP第二次连续两年缩水,情况十分罕见。今年第二季度,德国经济环比又下降0.3%,德国总理默茨也发出警告:经济已经出现结构性危机。

最让德国人忧心的是,一直以来都引以为傲的制造业,特别是汽车产业陷入系统性衰退局面。自2021年以来,德国制造业企业破产数量已经增长了80%以上。

破产像股潮流,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席卷汽车制造业。2024年德国每6家破产的大型企业中就有一家是汽车零部件商。如雷贯耳的汽车厂商们也开始收缩、裁员,全球第一Tier1巨头博世近期被曝将裁员1.3万人,加上此前的裁员规模已经超过2.5万人;采埃孚计划在德国削减1.1万至1.4万个岗位;大众也计划到2030年前让3.5万人下岗。

梅赛德斯、宝马、奥迪和保时捷也有相应的安排。外资车企中的福特也在缩减位于科隆的工厂,欧宝正逐步撤出德国市场。这些裁员动作引发广泛的抗议和罢工活动。

那些长期依附于欧美制造业大厂的“隐形冠军”们,正遭受着冰与火的试炼。

近期,168年历史的汽车门锁供应商基克特宣告破产。这家悠久的老牌企业,全球1/3车辆提供门锁系统,却未能抵挡住全球贸易动荡、原材料成本上涨及供应链替代的多重挑战。

不仅如此,为奔驰提供经典三叉星徽车标的Gerhardi、曾位列全球第七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马瑞利集团、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First Brands Group、1882年创立的汽车后视镜企业Flabeg、全球汽车天窗龙头伟巴斯特、汽车铅酸蓄电池Moll、做高性能汽车轮毂的BBS、赛车座椅的Recaro……都进入了“死亡”名单中。

长期以来,德国制造业呈现典型的金字塔结构,而且人口仅有8360万,出口导向型十分明显,对外全靠奔驰、宝马、西门子等火车头带动。

但当全球汽车产业掀起电动化转型,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甚至攻入欧洲腹地之后,德国传统汽车品牌陷入了增长与转型的困境,皮之不存的情况下,背后的供应商们也殃及池鱼。

加上俄乌冲突后,欧洲爆发能源危机,电力成本高企,叠加老龄化加速,中国汽车零部件又在加速替代。这些拥有百年底蕴的细分冠军们,也经不住时代的转身。

三、反超

当德国、日本的“隐形冠军”们日渐式微之时,中国科技的崛起则开始重塑世界工业格局。

一个很明显的体感就是,在当前全球科技前沿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行业,日本、德国的声量相当稀少,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似乎只剩下中美双雄角逐。

这其实跟日本和欧洲的制造业历史沿革和特性相关。这些中小型企业拥有百年历史,坚持聚焦利基市场和被外界忽视的细分赛道,他们遵循传统工艺,崇尚匠人精神,在漫长的工业历史中塑造了严谨和高度重视质量的文化。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这种封闭模式导致企业的战略与战术都不够开放,对新产业缺乏敏感度。

德国和日本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就颇为缓慢。比如,日本政府直到2024年7月才宣布在政府机构中全面淘汰软盘,而为了淘汰这个容量只有1.4MB的3.5寸存储器,日本用了三年多的时间,修改了1000多项法案,才得以成行;

来源:日本ReseEd

2018年时,日本网络安全大臣甚至公开表示自己从未使用过电脑,并习惯将IT工作委派给下属;2019年,日本最后一家传呼机公司才停止服务。

德国也不例外,其数字化转型滞后,被称为“数字化绿洲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的基础,但它们对数字化投资普遍非常谨慎,选择优先维护传统业务。

数字化基础薄弱,导致了这些企业不仅和互联网时代脱节,也和正在到来的AI应用时代脱节。根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正在使用AGI的人数,仅有9%,而中国这一数字已经接近60%,居世界第一,美国也超过50%。

带来的结果就是,没有创造新的业务场景和应用环境,企业没有动力进行创新性的技术突破。

与中美层出不穷的创新型企业相比,德国和日本太过倚重传统企业来引领创新。丰田、博世等巨头某种程度上挤压了新兴企业成长的空间。这种守旧的思维正在扼杀两国的经济转型。

和隐形冠军相对应的是独角兽,后者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潜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胡润发布的《2025全球独角兽榜》,中美两国独角兽数量超过七成,而前30名中无一家德国或日本企业。估值最高的德国独角兽是排在39名的Celonis,前100名中竟然只有一家日本企业。

不过,这家独角兽公司远景动力早在2019年就被远景集团收购,因此,远景动力已经改为“中国籍”。

在前沿科技的创新方面,两大制造业大国已经相当尴尬了。

此外,“隐形冠军”的消失也和中资企业的收购,中国优秀企业的替代有关。据统计,在2014~2020年,中国企业收购了300家德国公司,一些收购案至今被看作经典案例,如均胜电子收购普瑞、三一重工收购普茨迈斯特、美的收购库卡机器人等等。

在日德享誉世界的汽车零部件行业,中国已经有15家企业入围百强榜,4家进入前50,而且中国企业息税前利润率5.7%为全球最高,甩欧洲和韩国几条街。

而且通过自身摸索和有机增长,中国“隐形冠军”数量也在快速增加。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单项冠军企业1500多家。

赫尔曼·西蒙就在采访中坦言,中国正涌现出大量“隐形冠军”,尤其是在先进制造和数字技术领域。“过去五年里,我识别出的中国‘隐形冠军’数量已从约100家增至300家。”

诸如几乎集合了所有隐形冠军要素的运城制版集团,占据世界30%份额的义乌双童吸管、每个业务单元几乎达到细分市场第一或唯一的中集集团等等。

本国隐形冠军实力不断夯实,代表未来发展潜力的独角兽日臻强大,中国企业与德国日本企业走出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趋势。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个趋势还将延续下去。

四、写在最后

在一个狭窄的市场精耕细作,直到成为全球“独尊地位”的企业,隐形冠军是商业社会中独特的群体,赫尔曼·西蒙也因此声名显赫。

但无论哪种方法论,哪种价值观和经营策略,都必须与时代共进退。不可能存在一个能彻底解决所有问题的标准答案,“千秋万代”在商业世界中并不适用于小企业。

德国制造、日本技术,曾代表着世界制造标准的巅峰,是无数中国商业界、投资界人士心目中的“神话”,但如今,已经到了这些神话即将走向破灭的时刻。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隐形冠军 中国制造 德国工业 日本技术 产业升级 企业管理 全球化 数字化转型 人工智能 新能源汽车 Hidden Champions Chinese Manufacturing German Industry Japanese Technology Industrial Upgrade Business Management Globaliz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ew Energy Vehicle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