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13小时前
创新药市场情绪退潮,回归理性挤压泡沫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今年以来,创新药板块在情绪修复、估值回归与基本面预期反转的共振下,一度重回牛市,多只ETF涨幅超50%,部分企业股价翻倍。然而,在重磅BD预期的催化下,市场情绪过热,基本面被边缘化,导致部分公司市值严重背离基本面。近一个多月来,创新药板块出现集体回调,股价自高点回撤超50%,显示市场开始挤压泡沫。尽管泡沫对创新药并非全是坏事,但非理性繁荣终将散去,基本面才是核心驱动力。此次回调是行业重归理性、螺旋式向上的必经之路,有助于市场回归研发与商业化能力,企业聚焦真正创新。

📈 **情绪驱动的过热行情与估值泡沫:** 今年以来,创新药板块在情绪修复、估值回归和基本面预期反转的推动下,一度呈现牛市景象,部分企业股价大幅上涨,甚至出现“20cm”的涨幅。然而,这种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重磅BD(商业合作)预期的驱动,导致市场情绪高涨,基本面因素被边缘化,部分公司市值严重脱离其实际基本面,形成了估值泡沫。例如,银诺医药和药捷安康等公司在市场情绪的推动下,市值一度飙升至与其基本面严重背离的水平。

📉 **市场回调与泡沫挤压的必然性:** 市场情绪的非理性繁荣并非长久之计。近一个多月以来,创新药板块经历了集体回调,许多公司股价从年内高点回撤超过50%,显示出市场正在主动挤压估值泡沫。这种回调并非坏事,而是行业回归理性的信号。以18A板块为例,大量公司在8月份之后才触及最高点,并在随后出现大幅回撤,这表明市场对“BD预告”等情绪催化剂的反应正在变得审慎,更加关注实际的研发进展和商业化能力。

💡 **回归基本面,螺旋式向上发展:** 尽管泡沫的出现是创新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为行业提供了必要的资本动能,但持续的“非理性繁荣”对行业生态是有害的。泡沫的挤压过程,也是行业重归理性、螺旋式向上的必经之路。未来,市场将更加关注企业的研发管线、临床数据、商业化能力以及真实的创新价值,而非仅仅依赖市场情绪的炒作。中国创新药市场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虽然跌宕起伏,但整体向上发展的趋势依然清晰,例如ESMO大会上中国药企的强势表现和不断达成的BD交易,都佐证了这一点。

文 | 氨基观察

今年以来,在情绪修复、估值回归与基本面预期反转的三重共振,创新药重回牛市。

多只港股创新药ETF的年内涨幅突破50%,多家创新药企实现翻倍甚至数倍增长。尤其是在重磅BD预期之下,个股动辄20cm。

迅速暴涨之下,也让人们担心重返泡沫时代,毕竟在这场狂欢中,基本面让位了情绪。尽管泡沫对创新药并非全是坏事,但对医药板块来说,炒作行情终究会散去,基本面才是核心的驱动因子。

从近一个多月的集体回调来看,不少公司股价自年内高点回撤也超过50%,显然市场开始挤泡沫了。这也不是坏事,创新药领域有着充分的竞争、广阔的前景,跌宕起伏,实属正常;泡沫挤压的过程,也是行业重归理性、螺旋向上的必经之路。

从暴涨到腰斩

8月份之前的创新药市场,估值的回归与非理性的狂欢相交织。

18A新股更是疯狂,典型如只靠一款“落后”的GLP-1,银诺医药上市就被炒到了260亿港币;再比如药捷安康,由于流动性极度稀缺等因素,一度被炒至2700亿港币市值,与其基本面严重背离。

在市场情绪下,泡沫不断变大。有市场人士一语道破天机:“这位置大部分公司估计都见了未来三五年的顶,甚至很多估计是永远的顶。”

市场很快给出了回应。近一个多月来,创新药板块开启了集体回调。

以18A板块为例,年初至今,18A公司自最高价以来的最大回撤中位数达到了35%,其中近70%的公司是在8月份以后才触达的最高点。

回撤超40%的公司占比也达到了1/3,其中,歌礼制药自8月中旬股价创下18.75港币的历史新高后,一路下跌,最新股价为9.4港币。同样腰斩的还有银诺医药,上市首日股价被炒至72港币,最新股价35港币。

从新高到腰斩,只用了2个月的时间。果然,情绪这个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

早有预兆

股价的短期涨跌难以预测,因为背后有各种难以控制的因素,然而创新药的这场集体回调,早有预兆。

今年以来创新药领域的资产重估浪潮,很大程度上是由重磅BD交易一手推动并持续升温,市场对具备BD潜力的资产也愈发青睐,也催生了一种“新模式”——BD预告。

石药集团无疑是这一模式的标杆。5月30日,其发布的BD “预喜”公告吸引了全市场目光。公告披露,包括EGFR ADC 在内的多款产品正处于BD磋商阶段,涉及3项潜在交易,每笔交易的潜在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商业化分成合计约50亿美元,其中一项交易已进入后期阶段,预计6月完成。

如此重磅的BD消息,原本是为了对冲不及预期的业绩。但在牛市里,意想不到的成为股价发动机,直接推动石药集团股价应声大涨,公告发布当日市值再度逼近千亿大关,此后更持续创下阶段新高,远超千亿。

有了石药集团的成功先例,BD预告模式逐渐走向“常态化”,诸多药企跟进。比如华海药业子公司华奥泰,8月19日发布了一则关于PD-L1/VEGF靶点药物的BD预告。

在表示多个项目在BD推进的同时,华奥泰还不忘强调:

目前正在积极寻找国内外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合作开发,期待为全球市场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生物药。

然而,资本市场却反应平淡,其母公司华海药业的股价甚至不升反降。

市场对BD预告的态度转变,揭示了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律,每一个“风口”都有其特定的窗口期。当创新药板块行情震荡加剧,投资者对这类预热式信息变得愈发审慎。

对于医药板块来说,炒作行情终究会散去,基本面会成为核心的驱动因子。

挤泡沫不是坏事

霍华德马克斯曾说过,金融市场的狂热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而非单纯的价格波动。当我们由此带入中国创新药市场时,会发现行业正处于 “理性与幻想交织” 的阶段 —— 既受益于中国医药创新的真实进步,也存在部分情绪驱动的估值溢价。

对于投资者来说,关键在于区分哪些企业的上涨,建立在可验证的研发进展和商业化能力之上,哪些则是纯粹依赖市场情绪的支撑。

当然,泡沫并非全是坏事,而是中国创新药从无到有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一个产物,能为需要资金持续支持的创新药产业提供资本动能。

但是,持续的“非理性繁荣”对行业来说,注定是百害而无一益。因为,短暂的市值虚高褪去后,留下的可能是投资者信心受挫、市场对创新价值的判断失准,甚至引发“资本恐慌撤离→研发投入收缩→行业活力下降”的负反馈,最终受伤的是整个创新药生态。

因此,挤掉泡沫也不是坏事。尽管过程是痛苦的,但也能展现其积极意义:

市场回归研发进展和商业化能力等基本面指标;

投资者学会区分可验证的价值与纯粹的情绪支撑;

企业更加注重真正的创新而非“伪创新”。

更何况,螺旋式上升本就是医药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泡沫、洗牌、重生,环顾海外创新药市场发展,莫不如此。

目前看,近一个多月来创新药集体回调之际,整个生态依然在不断向好。无论是近期ESMO大会上中国势力的强势亮相,还是不断达成的BD新交易,无疑佐证着中国创新药依然在向上发展。

创新药领域有着充分的竞争、广阔的前景,跌宕起伏,实属正常。经过泡沫出清后,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创新药 医药 生物医药 港股 ETF BD 估值 泡沫 回调 基本面 中国医药创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