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20小时前
沃橙新能源战略转型:从系统集成商迈向核心部件制造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沃橙新能源宣布投资150亿人民币,旨在从系统集成商转型为电芯、BMS等核心部件的制造商。此举旨在应对储能行业同质化竞争、供应链不稳定以及场景化需求差异大的痛点。通过自研核心部件和“场景化系统集成”的差异化路径,沃橙希望提升系统整体效率和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并推动行业向开放、协同、价值导向发展。尽管面临资金、技术和执行挑战,沃橙的战略转型被视为中国储能产业从规模扩张走向质量制胜的一次探索。

🔋 **战略重心转移:** 沃橙新能源宣布150亿巨额投资,标志着其战略重心从传统的系统集成商向电芯、BMS(电池管理系统)等核心部件制造商的关键性转变。这一转型旨在通过掌握关键技术,提升产品性能和成本控制能力,以应对当前储能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利润率下滑的严峻挑战。

💡 **场景化系统集成:** 公司提出“场景化系统集成”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强调深入理解不同应用场景(如电网侧调峰、工商业峰谷套利、户用应急供电)的独特需求,并以此为导向反向定义核心部件的研发方向和系统架构。这种模式旨在提供更高效、更可靠、更具成本效益的定制化解决方案,而非通用的产品。

🚀 **风险与挑战并存:** 此次转型伴随着显著的风险,包括巨大的资金压力、技术自研的高门槛(尤其是在电芯领域,需要克服材料、工艺、良率等多重技术壁垒),以及场景落地执行的复杂性。公司需要确保其重资产投入能够匹配预期的市场需求增长,并有效应对行业竞争加剧的局面。

📈 **重塑产业价值链:** 通过自研核心部件和深入场景应用,沃橙新能源试图重塑储能产业的价值链条,从单纯的“买卖关系”转变为“需求定义者”的角色,推动行业向“开放、协同、价值导向”的方向发展。其目标是让行业竞争从“系统价格”转向“场景适配性”。

文 | 预见能源

10月11日,上海SNEC国际储能展的圆桌对话现场,沃橙新能源董事长徐一尘的发言掷地有声:“150亿投建五大生产基地,不是简单的产能扩张,而是一场从系统集成商向核心部件制造商的战略转型。”

这场宣布迅速引发行业震动——当多数储能企业还在“系统集成”的红海中拼杀时,沃橙为何选择跳出舒适区,押注电芯、BMS(电池管理系统)等核心部件?其“场景化系统集成”的差异化路径能否成为穿越行业混沌期的密钥?更关键的是,这场豪赌背后,又藏着哪些被忽略的风险?

战略转折:从“组装商”到“造芯者”的底层逻辑

在全球储能市场进入“GW级”爆发周期的当下,沃橙的选择并非偶然。

过去五年,中国储能产业完成了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剧烈转型,据CNESA数据,2024年中国累计电力储能装机达到137.9GW(吉瓦),同比增长59.9%。其中,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首次超过抽水蓄能。

但繁荣表象下,行业痛点愈发凸显:系统集成商高度分散,多数企业依赖外购电芯、PCS(变流器)等核心部件,同质化竞争导致毛利率持续走低;供应链受限于上游产能波动,此前碳酸锂等原材料的价格波动曾让部分企业承受巨大压力;更关键的是,不同场景(如电网侧调峰、工商业峰谷套利、户用应急供电)对储能系统的需求差异极大,通用型产品难以满足高效、稳定的要求,且行业普遍存在电芯寿命虚标、可靠性不足等隐性问题。

“我们早期做系统集成时,曾遇到过电芯批次一致性差导致系统效率下降的问题。”沃橙一位参与项目交付的工程师告诉记者,“下游客户要的是‘开箱即用’的解决方案,但如果核心部件依赖外部,我们很难从底层优化整个系统的协同性。”这或许解释了徐一尘为何强调“自研电芯是全链路协同的基础”——当企业掌握电芯、BMS、PCS、EMS(能量管理系统)的自主研发能力,不仅能降低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更能通过各环节的算法联动,提升系统整体效率。

此次150亿投资,本质上是沃橙对“储能价值链条”的重新定义。五大生产基地中,3个重点布局电芯产线,另外两个聚焦储能系统集成与核心部件测试。根据规划,40GWh电芯产能将覆盖磷酸铁锂、钠离子等多条技术路线,适配当前行业“大容量、高安全、低成本”的核心需求,40GWh储能系统则针对电网侧、工商业、户用三大场景定制化生产。“我们的目标不是做最大的储能系统商,而是做最懂场景的核心部件供应商。”徐一尘在会后接受采访时坦言,“当别人还在拼系统价格时,我们已经能通过电芯的能量密度提升、BMS的精准控制,为客户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这一战略转向,正与储能产业的“技术收敛”趋势同频。随着行业从“野蛮生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正获得更高溢价空间。以宁德时代为例,其持续推出的大容量电芯通过结构创新显著提升了系统效率。沃橙的布局,本质上是想复制这种“垂直整合”的成功路径,但在头部企业主导、竞争白热化的储能赛道,能否实现技术突围仍需观察。

差异化破局:“场景化集成”如何重构产业逻辑

如果说自研核心部件是沃橙的“硬实力”,那么“场景化系统集成”则是其差异化竞争的“软实力”。在徐一尘的表述中,这一策略被定义为“引领产业穿越混沌期的导航仪”,其核心是通过重塑价值链条,倒逼行业走向“开放、协同、价值导向”。

所谓“场景化集成”,并非简单地“为不同场景做产品适配”,而是基于对场景需求的深度理解,反向定义核心部件的研发方向与系统架构。以工商业储能为例,这类场景对系统的循环寿命(通常需6000次以上)、响应速度(秒级调节)、空间利用率(工商业场地有限)要求极高。沃橙的做法是,联合电池材料厂开发长循环磷酸铁锂电芯,优化BMS的均衡策略以提升一致性,同时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方便后期扩容。“我们曾为一个物流园区定制储能方案,通过场景数据建模发现,该园区夜间光伏余量高但白天用电负荷低,于是针对性增加了‘光储充’一体化功能,将储能系统与充电桩联动,客户综合收益提升了20%。”沃橙场景解决方案总监透露。

这种“需求-研发-落地”的闭环,正在重构储能产业的协作模式。过去,系统集成商与核心部件厂商多是“买卖关系”,如今沃橙通过自研与场景数据积累,成为产业链的“需求定义者”。例如,其与某电池材料企业合作开发的“低温增强型电芯”,正是基于东北地区户用储能冬季放电效率低的痛点;与PCS厂商联合优化的“多机并联控制算法”,则解决了大型电网侧储能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沃橙不是在‘采购部件’,而是在‘定义部件’。”一位与其合作的电芯厂负责人坦言,“这种深度协同让我们避免了盲目扩产,研发资源能更精准地匹配市场需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沃橙试图通过场景化集成推动行业标准建立。当前储能行业的一大痛点是“标准滞后”——不同企业的系统接口、通信协议、安全规范各不相同,导致项目落地时兼容性差、运维成本高,且全球储能安全事故频发,安全标准缺失问题凸显。沃橙在其五大基地中专门设立“场景测试验证中心”,模拟不同气候、负荷、电网条件下的运行状态,并将测试数据开放给行业协会,推动制定“场景化储能系统技术规范”。“我们希望未来行业不再比拼‘谁的系统更便宜’,而是‘谁的系统更适配场景需求’。”徐一尘说。

隐忧与挑战:150亿豪赌背后的三重风险

然而,沃橙的战略转身并非坦途。150亿的巨额投资、技术自研的高门槛、场景落地的复杂性,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都为其未来发展埋下了不确定性。

首先是资金压力与产能消化风险。储能项目建设周期长、回报慢,150亿投资是一笔远超行业常规的巨额投入。尽管沃橙已获得国开行、头部险资的联合授信,但如此规模的资本开支仍可能推高资产负债率。更关键的是,40GWh的年产能需要匹配足够的市场需求——2024年国内储能招标市场虽持续增长,但订单明显向头部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同时,随着更多企业扩产,未来两年或面临阶段性产能过剩。“如果场景化集成的订单增速不及预期,重资产投入可能拖累现金流。”一位新能源赛道分析师警告。

其次是技术自研的不确定性。电芯研发是典型的“资金密集+技术密集”领域,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已积累超过十年的技术沉淀,当前行业主流已迈向392Ah甚至587Ah大容量电芯,需攻克热管理、材料匹配、工艺优化等多重技术壁垒。沃橙作为后来者能否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电芯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是硬指标,不是靠砸钱就能解决的。”一位电芯研发工程师表示,“沃橙需要解决材料体系创新、工艺良率提升、成本控制三大问题,比如超大电芯需实现液冷温差±2℃以内的精准控制,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可能影响产品竞争力。”此外,多技术路线布局(如钠离子电池)虽能分散风险,但也意味着更高的研发成本与管理复杂度。

最后是场景落地的执行挑战。“场景化集成”听起来美好,但对企业的行业理解能力、项目交付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例如,电网侧储能需要深度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对技术算法、电网对接经验要求苛刻;户用储能则依赖渠道网络与本地化服务能力,沃橙能否快速搭建覆盖全国的运维体系?“我们曾调研过一些储能企业的户用项目,因售后响应慢导致客户投诉率较高。”上述物流园区项目负责人表示,“场景化不是噱头,最终要靠交付质量说话,需要通过‘产品+服务’的全链条能力赢得市场信任。”

一场关于“长期主义”的考验

沃橙的150亿投资,既是一次战略突围,也是一场对行业趋势的豪赌。从系统集成商到核心部件制造商的转型,从“拼价格”到“拼场景”的差异化路径,其本质是在回答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储能产业如何从“规模扩张”走向“质量制胜”?

短期内,沃橙需要解决资金平衡、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三大挑战;中长期看,其能否成功取决于两点:一是自研核心部件能否形成技术壁垒,跟上大容量电芯与智能管理系统的迭代节奏;二是场景化集成能否真正重构产业价值链条,推动行业标准建立。正如徐一尘所言,“这条路虽然艰巨,但却是必由之路”。对于中国储能产业而言,沃橙的探索或许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转型,更是一场关于“如何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的行业试验。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沃橙新能源 储能 战略转型 核心部件 系统集成 场景化 Wocheng New Energy Energy Storag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Core Components System Integration Scenario-Bas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