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科技频道 前天 04:35
手机号二次放号隐私风险引关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日,已故歌手李玟的网易云音乐账号被网友意外登录,再次引发了对手机号二次放号所带来的隐私和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二次放号是指运营商将注销或停用的手机号码经过一段时间冷冻后重新投入市场。虽然旨在提高号码利用率,但实际操作中频繁出现新用户误登原用户账号、收到前用户欠费信息甚至遭遇诈骗等问题。尽管运营商推出了“二次号码焕新”服务,但覆盖范围和清理深度仍有不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运营商、互联网平台加强合作,完善管理机制,同时提升用户的隐私保护意识。

📱 二次放号是指运营商将用户注销或停用的手机号码在冷冻期后再次投入市场,旨在提高号码资源的利用率,但这种做法带来了诸多隐私和安全隐患。

⚠️ 新用户在使用二次放号的手机号码时,常常会遇到各种麻烦,例如误登录前用户的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甚至银行账户,接收到前用户的催款通知、骚扰电话,以及可能因前用户的行为而受到牵连,导致账号被封禁等。

🛡️ 尽管运营商推出了“二次号码焕新”服务,试图解决号码的历史遗留问题,但该服务在覆盖范围上存在局限性,对于一些小众应用、银行卡和海外账号等仍需用户自行处理,无法完全消除潜在的隐私泄露风险。

💡 解决二次放号带来的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运营商和互联网平台应加强合作,完善号码回收与再利用机制,提高信息清理的技术能力和覆盖范围。同时,用户自身也需要增强隐私保护意识,在注销号码前彻底解绑相关账号,并在使用新号码时主动查询和清理可能存在的历史信息。

⚖️ 二次放号引发的法律纠纷日益增多,包括因前用户欠费、违规行为或设置的自动服务导致新用户产生不必要的费用或法律责任。此外,不法分子也可能利用二次放号的漏洞进行诈骗等违法活动,对用户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近日,已故歌手李玟的网易云音乐账号被网友意外登录,引发了外界对数字资产这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的关注,毕竟之于这位办理了新的手机号码却误入他人隐私后台的网友而言,这实际又是一例因二次放号所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典型。

所谓二次放号,即运营商在手机号码被原用户注销或停用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冷冻期,再次将该号码投入市场供新用户选择。

这一做法本意在于高效利用号码资源,避免资源浪费,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屡屡引发关于隐私保护、信息安全的争议,如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收到原用户未结清网络账单、催款短信或骚扰电话;新用户可能因误操作而登录了原用户的社交账号,进而意外窥探到其个人隐私,让自己陷入相关法律纠纷……

即便三大运营商都推出了“二次号码焕新”服务,可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账号误登、催缴欠款,新号主频陷麻烦

不久前,某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自己遭遇了灵异事件——他本想用新手机号注册网易云音乐账号,结果竟然直接登上了已故歌手李玟的账号。

随后网易云音乐客服确认此事属实,回复称经核查,“问题原因是团队为艺人账号绑定的手机码,被运营商二次放号所致,平台已第一时间联系新号主进行了相应的处理。”

图源:新浪新闻

该事件一经曝光,立即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令不少网友纷纷晒出自己遇到的类似情况。

某位网友表示,他的手机号码已经用了快10年了,可仍在不断收到前机主在各个平台的贷款信息,不管是跟来电方解释,还是设置电话拦截,甚至打人工客服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另一位网友称,自己年初新办的号码,竟然收到了某服务商发来的未支付的车费信息,但他都没来得及用这个号码登录该APP,更别提使用它了;还有网友吐槽,他用新号码注册社交软件时,竟意外进入了前机主的家族群,面对一群素不相识的亲戚,场面一度十分尴尬……这些层出不穷的案例,让人们对二次放号带来的种种问题忧心忡忡。

事实上,上述问题并非个例,也绝非偶然。

在各类网络服务管理越发严格的大前提下,手机号码作为绑定用户身份与数字生活的重要纽带,其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显得尤为关键。如今,无论是社交媒体、在线购物还是金融服务,几乎每一个网络平台都要求用户提供手机号码进行注册和验证,这不仅是为了确认用户的真实身份,更是为了在必要时能迅速联系到用户,保障服务的安全与顺畅。

问题是,根据我国现行电信网编号规则,只有1开头的部分号码用于手机号,且11位号码中有7位是网络+地域识别码,能用于分配给用户的号码十分有限。因此,随着手机号码资源的日益紧张,二次放号已成为通信行业的普遍做法。然而这一做法在带来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却也如同一把双刃剑,给新用户带来诸多潜在的风险和困扰。

隐私泄露只是其中之一,由此引发的法律纠纷更是屡见不鲜:前机主可能因未注销的账号或业务而产生欠费,而新用户却无辜地承担了这些费用;或者,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因前机主的违规行为而受到牵连,导致账号被封禁或其他不良后果;抑或是,新用户在使用号码过程中,意外触发了前机主设置的某些自动服务或订阅,从而产生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图源:小红书

这些因手机号的“前任”所为而引发的法律纠纷,不仅会耗费新用户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对,还可能对其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不法分子可能利用二次放号的漏洞,进行诈骗、骚扰等违法活动,他们可能通过获取前机主的个人信息,冒充其身份进行欺诈,给新用户带来财产损失甚至人身安全威胁。如有报道表示,来自广东广州一女子反映她曾使用的手机号注销后并未解绑关联APP,新号主用手机号登录软件发现自己的照片、隐私及通讯录,并多次骚扰自己。

由二次放号引发的这些状况,背后反映出的是运营商在号码回收再利用过程中,对于用户隐私保护措施的不足。尽管运营商声称在冷冻期内会对号码进行相关处理,但显然这些处理并不足以完全清除号码此前关联的各种信息。而且,不同平台对于用户信息的绑定和更新机制也存在差异,这进一步加剧了二次放号后可能出现的隐私风险。

怎么才能堵住虚拟“遗产”泄露口?

问题如此严峻,为什么多年以来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其实在“前任”阶段就已经有不少预备措施了,如在用户注销号码时,运营商会主动提醒用户解绑相关的APP账号,避免给下任用户带来不便,从源头上减少二次放号可能引发的问题;手机号码注销后需经过90天 “冻结期” 才能重新启用,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二次放号带来的风险,让原用户有足够的时间处理与号码相关的事务等。

不过二次放号问题的根源也在于此,虽然存在一些技术手段可以尝试追踪和清除号码关联信息,但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不同平台的系统架构和数据存储方式千差万别,要实现跨平台的全面信息清理,技术难度极大;另一方面,一些小型或新兴平台可能缺乏完善的信息管理机制,甚至对运营商的清理请求响应迟缓,导致信息清理工作难以有效推进。

于是为了查漏补缺,就算手机号已经被“现任”启用,他们也能通过“一键焕新”服务处理该号码的历史遗留问题——该服务是在工信部指导下,由运营商从自身层面发起对手机号曾经注册过的应用账号的解绑申请。新用户通过运营商官方APP提交解绑请求,勾选需处理的应用,经身份验证后,运营商会向有关平台提交申请,一般5日内即可完成解绑。

不过从施行结果来看,该服务目前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仅覆盖超200款主流互联网应用,对于一些小众APP、小程序、银行卡、海外账号等可能无法处理,还需要用户单独联系相关平台进行解绑。

因此,想要彻底解决二次放号带来的隐私与安全问题,更切实的行动主体仍然是号主本人。

在社会层面,公众对于二次放号带来的风险认知不足尤其关键。“前任”在注销号码时并未意识到解绑关联账号的重要性,或者因操作繁琐而选择忽视,这为后续的隐私泄露埋下了隐患。而“现任”在拿到新号码时,也往往缺乏主动查询和清理历史信息的意识,导致问题持续发酵。

这种信息不对称和维权意识的淡薄,使得新用户在面对二次放号带来的困扰时,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提升公众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是解决二次放号问题的重要一环

可见从本质上讲,只有形成一套完善的二次放号管理和保障体系,才能有效解决二次放号带来的问题,让手机号码这一重要的数字纽带真正成为用户安全、便捷生活的助力,而非困扰的源头。

如此一来,既要运营商和互联网平台需加强合作,共同构建更为完善的号码回收与再利用机制,又要用户自身的隐私安全意识得到显著提升,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至于二次放号问题的隐患到底什么时候能去根,就只有依靠多方持续且深入的努力与实践来检验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锌刻度”(ID:znkedu),作者:孟会缘,编辑:李觐麟,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二次放号 隐私风险 信息安全 运营商 用户意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