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科技频道 10月21日 04:16
中邮速递无人车集采:中标企业面临盈利与履约挑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邮速递首次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引入7000台无人配送车,引发行业关注。中标企业九识智能宣称中标全部标段,但实际中标车辆仅占整体一半左右。此次招标对主选供应商提出了严苛的路权申请和车辆落地运营时限要求,鉴于目前部分地区路权尚未开放,履约难度极大。同时,中标企业普遍采取了远低于市场预期的低价策略,九识智能的单月租赁报价甚至低于自动驾驶服务成本,意味着可能面临亏损。这种“以亏损换规模”的模式,在重资产的无人车行业存在“规模不经济”的风险,其可持续性存疑,未来竞争将是技术、商业模式、运营及生态构建的综合比拼。

🚛 **中标车辆与实际履约存疑:** 中邮速递7000台无人车集采项目,九识智能虽宣称中标全部标段,但根据招标结果,以其为主选供应商的包仅占总车辆数的一半左右。更关键的是,招标要求主供应商在订单下达后10日内配合完成路权许可,15日内实现车辆落地运营。由于目前许多涉及省份/城市尚未开放无人车路权,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碎片化路权申请难度极大,导致九识智能中标的3661辆车最终能实际履约的数量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 **低价策略与盈利困境:** 本次招标竞争激烈,参标企业普遍采取低价策略。九识智能中标的无人车单月租赁报价约为1300-1500元,远低于中邮速递设定的最高限价2600-3199元,甚至低于1800元/月的FSD服务费。考虑到无人车硬件成本摊销(约1000元/月)、自动驾驶服务成本、运维成本等,此报价可能无法覆盖总成本,导致九识智能面临亏损,且随着交付车辆增加,亏损规模可能扩大。

📈 **“烧钱换规模”的风险:** 九识智能此举或为一场以亏损换取交付量、品牌背书及发展时间的赌博。在无人车这一重资产行业,低价获取市场份额可能陷入“规模不经济”的陷阱,即规模越大,资金消耗越快,管理运维越复杂。与互联网行业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不同,每增加一台无人车都意味着刚性支出。若市场环境变化或融资中断,现金流可能瞬间枯竭,借鉴ofo的案例,重资产行业的“烧钱模式”风险极高。

💡 **行业趋势与未来竞争:** 过去几年快递企业是无人车大客户,但现在城市配送领域涌现出更多小B客户自行购买的需求。未来无人车竞争将不再仅限于技术创新,而是技术、商业模式、服务运营、场景落地及生态构建的系统化比拼。企业能否通过规模化运营积累的场景数据反哺算法,以及能否构建起完善的生态体系,将是决定其长期发展的关键。

近日,中邮速递公布了7000台无人车租赁集采项目,成为行业热门事件,因为,这是中邮速递首次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引入无人配送车。

招标结果公布后,中标企业之一九识智能对外宣传称,中标全部标段,将提供超7000台无人车。但根据中邮速递的招标结果显示,此次招标中,7000台无人车分为8个包,共有7家企业入选,每个包均确定1名主选供应商与2名备选供应商。8个包中,中邮科技与九识智能分别中标4个包的主选供应商,以九识智能为主选供应商的包1、2、6、7合计租赁车辆3661辆,仅为整体招标一半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招标约定,必须获得政府颁发的铁牌路权。“主供应商需在订单下达后10日内配合完成路权许可,15日内实现车辆落地运营,任一环节滞后,订单将自动流转至备选供应商。”目前,无人驾驶相关立法暂未进入全国阶段,现阶段以城市级立法为主,且管理方式不同。

而目前中邮速递招标涉及的省份/城市中大量尚未开放路权,而要在半个月内以碎片化的方式完成各地路权的申请,难度极大。换言之,九识中标的3661辆车最后真正能落地履约多少,还是个未知数,远没有到欢呼激动的时候。

据参与此次招标的人士透露,本次投标的竞争异常激烈,参与竞标的企业纷纷使出“杀手锏”,采取低价策略,使得杀价远超预期。主选供应商报出的租赁价格低于市场普遍水平,九识智能中标的无人车单月租赁报价约为1300-1500元左右,这一价格要比中邮速递设定的每月2600-3199的最高限价单价低了近一半,甚至低于1800元/月的FSD(完全自动驾驶)服务费。也就是说,中邮速递租赁九识无人车支付的费用,还不足以覆盖单独的自动驾驶服务成本,属于“赔本赚吆喝”。

事实上,本次无人车招标的租赁模式,叠加低价因素,行业里有几家企业没有选择参与本次招标。知情人士分析认为,企业需先行垫付造车成本,承担前期垫资压力,再通过租金逐步回收资金,这本身就对企业现金流造成很大压力。

中邮速递的招标公告显示,本次采购的无人车租赁服务包含无人车硬件设备租赁、自动驾驶服务(FSD)及算法升级、无人车运营服务、维保服务以及保险服务等。

而低价更可能让九识受伤。主选两家供应商中,中邮科技作为中邮速递下属企业,可接受不盈利的合作,而对九识等企业来说,把无人车租出去后,还需持续投入资金以覆盖日常运维成本。

叠加远程运维系统的投入、运维团队的人力成本,再加上租赁模式下,车辆作为固定资产需计提折旧,按行业常规3年租赁周期计算,单月硬件摊销成本约在1000元。如此计算的话,区区1000多元的租金收入远远不能覆盖自动驾驶的服务成本+运维成本+资产的折旧费用,这就意味着九识恐怕不但不能盈利,随着交付车辆的增加还会导致亏损规模扩大。

看起来,这更像是一场九识发起的以亏损换数字、品牌背书和发展时间的赌博。对于无人车这样的新兴行业来说,交付量和市场份额是向资本市场讲述故事、进行后续融资的关键依据。通过低价策略拿下中邮速递的订单,有助于九识快速提升交付量,缩小与领先竞争对手的差距。同时,与“国家队”中邮速递的合作关系本身也具有品牌背书的作用,有助于缓解潜在客户因其和京东的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产生的疑虑,为拓展其他客户铺平道路。

某种程度上,九识可能陷入了规模效应的陷阱。在互联网行业里,因为互联网产品的边际成本可以趋近于零,头部平台可以通过先发优势和烧钱迅速积累用户和数据,形成强大的网络效应或双边市场效应,就像在电商等领域,“烧钱”投入可能更多用于构建物流基础设施和履约网络,这些是能形成长期竞争壁垒的“硬投入”。

但无人车等重资产行业,“烧钱换规模”的方法可能水土不服,每新增一台设备都意味着新的刚性支出。规模扩张可能导致“规模不经济”,即规模越大,资金消耗越快,管理和运维越复杂,亏损可能越严重。

而当市场环境变化或融资中断时,现金流便会瞬间枯竭,正如ofo单车,即便曾拥有巨大的用户量和市场份额,也因押金模式与骑行收费难以覆盖高昂的运营成本、车辆损毁及调度成本,无法实现盈利和获得持续融资而崩塌。有消息称,九识刚刚获得了蚂蚁集团的一轮融资,但这笔钱又能够支持九识烧多久呢?

过去几年,快递企业是无人车企业的大客户,但从去年底开始,情况有了变化,生鲜、医疗、商超快消和批发市场等城市配送领域涌现出快速增长的需求,这块市场多为小B客户自行购买,市场空间更大。

有行业人士指出,无人车领域低价策略和亏损换规模的模式很难持续,未来无人车的竞争也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竞争,中短期来说,要看企业能否通过规模化运营积累的场景数据,反哺和迭代自动驾驶算法,长期来看,不仅仅是看谁的车跑得更快更稳,更是技术、商业模式、服务运营、场景落地和生态构建能力的系统化竞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作者:卿微,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中邮速递 无人车 集采 九识智能 自动驾驶 路权 低价策略 规模不经济 商业模式 China Post Unmanned Vehicles Tender Ninebot Intelligence Autonomous Driving Road Access Low-Price Strategy Diseconomies of Scale Business Mode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