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疆粮食产量实现显著增长,耕地面积持续扩大,单产水平跃居全国首位,成为全国粮食产能增量最多的省区。2024年,新疆粮食总产量更是首次超越江西,成为粮食产销平衡区中产量超过主产区省份的典型案例。这一“粮食神话”的背后,是新疆在耕地资源开发、节水技术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智能化农业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巨大投入和成效。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新疆也面临着干旱半干旱地区大规模开垦耕地带来的生态保护压力。尽管新疆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但其对全国粮食产销格局的总体影响依然有限,未来外调能力仍受运输成本等因素制约。
🌽 新疆粮食产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成为全国粮食产能增量高地。新疆的粮食总产量在2024年首次超越江西,跃居全国第13位,显示出其作为粮食产销平衡区强劲的发展潜力。近三年,新疆粮食种植面积累计增加882.5万亩,产量累计增加118.9亿斤,在全国增量中占比分别达到34.8%和25.1%,成为全国粮食产能增量最多的省区。
💡 耕地面积快速扩容与单产显著提高是新疆粮食产量猛增的两大关键驱动力。新疆通过唤醒“沉睡资源”、盐碱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释放了大量耕地潜力。同时,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代表的节水技术的推广,以及智能化水肥一体化、免耕复播等新技术应用,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2024年新疆粮食单产达到524.8公斤/亩,位居全国第一。
💰 财政投入和产业结构调整为新疆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新疆近三年对“三农”的总支出达4514.1亿元,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盐碱地治理的投入占比超过18%,为耕地条件的改善奠定了基础。此外,气候变化和政策引导促使棉花种植结构调整,为粮食种植腾出了空间,且长期种植棉花形成的“熟地”更易适配粮食作物生长。
⚖️ 新疆粮食增产的生态影响与外调能力受关注。新疆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大规模开垦耕地和灌溉面临生态保护压力,尤其是在生态脆弱的沙漠边缘地区。同时,新疆粮食产量虽大幅增长,但与传统主产区相比仍有差距,且地处内陆,运输成本高,大部分产量优先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外调空间相对有限。
2025-10-20 23:30:00

2022年7月13日,新疆裕民县新地乡新地北村村民在收割小麦。(视觉中国|供图)
新疆正成为全国粮食产能增量最多的省区。2025年7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发布2025年夏粮产量数据公告,新疆夏粮单产量411.5公斤/亩,全国夏粮单产量375.6公斤/亩,新疆的单产增量跃居全国第一。新疆财政厅于2025年9月26日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近三年,新疆粮食种植面积累计增加882.5万亩,占全国增量的34.8%;粮食产量累计增加118.9亿斤、占全国增量的25.1%。耕地面积快速扩容、单产显著提高,共同造就了新疆的“粮食神话”,引起了学界关注。不过,就全国粮食产销格局而言,新疆粮食产量的增加对产销格局的总体影响并不大。而在西北内陆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开垦耕地、灌溉,生态保护也面临不小的压力。
超过主产区省份
2024年,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出现一个新变化:新疆粮食产量首次超越江西。这也是2013年以来首次有粮食产销平衡区省份的产量超过主产区省份。新疆2024年粮食总产量突破2300万吨,江西虽仍保持增长态势,但总产量为2196万吨。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新的粮食生产和流通格局变化,国家将31个省份划分为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粮食主销区。新疆是被划定的11个粮食产销平衡区之一,而江西是传统的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江西和新疆的定位,反映出彼时两地在中国粮食生产大格局中各自所承担的角色。2024年粮食产量排名的更迭,不仅是两个省份产量数字的简单对比,更折射出中国粮食生产格局正在发生的变化。国家统计局网站每年底发布上年度全国粮食产量公告,并列明分省产量。目前可以查询到的最早一份是关于2013年粮食产量的公告。2013年以来,全国粮食产量排名前十三的省份全部都是13个粮食主产区,江西的粮食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第13。2023年,新疆以2119.2万吨的产量排名全国第14,当年全国第13的江西是2198.3万吨,二者的差距已经微乎其微。而2024年,新疆超过江西,排名全国第13,江西掉到第14。对比两地的粮食总产量变化趋势,新疆在粮食产量上超过江西似乎早有预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2020年到2024年,新疆粮食总产量逐年稳步上涨,从1583万吨增至2330.2万吨。同一时期,江西的粮食总产量增速则一直较为平缓。2020年为2164万吨,2024年为2196万吨,5年内粮食总产量有起伏,却始终未见较大增长。此外,2024年,江西耕地播种面积为3774公顷,较2020年的3772公顷仅有微小上升。江西2020年的单位面积产量为5736公斤每公顷,2024年为5818公斤每公顷。这两项指标,江西的增幅都远低于新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钟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在湖南、江西等地调研时发现,地形限制、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都制约着两地的粮食生产。
面积猛增、单产第一
新疆粮食产量的大幅提升,主要因为耕地面积扩大和单产水平显著提高。官方数据显示,新疆的播种面积持续增长。2021年为2372千公顷,2022年为2434千公顷,2023年为2825千公顷,2024年则达到2960千公顷。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龙文进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新疆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对“沉睡资源”的唤醒——过去因技术条件不足等各种因素而未被纳入统计的荒地得到开垦,以及通过盐碱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释放了一大部分耕地潜力。不过,新疆的耕地资源并不算优质。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陈明星看来,新疆耕地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源,“只要水源跟上,戈壁滩等荒地都可以转化为耕地”。然而,水资源自然配置短期内很难有明显改变,需要通过灌溉工程、节水技术改善现状。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全疆现有1.06亿亩耕地,其中42.07%是盐碱化耕地,重度盐碱化面积达411万亩。为治理盐碱地,新疆付出了长久的努力。如何判断盐碱地治理成效?一个观测指标是高标准农田占比。龙文进介绍,新疆高标准农田占比已超过70%,兵团辖区更是达到8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田埂、边角地的整合让耕地面积“隐性扩容”。同时,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代表的节水技术的推广,让原本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具备了耕种条件。根据新疆财政厅2025年9月公布的数据,2021年至2024年,新疆全区“三农”支出为4514.1亿元。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317.8亿元,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500亿元,盐碱地综合治理资金4.65亿元。这3项工作是改善新疆耕地条件的重头戏,财政投入资金在“三农”总支出中占比超过18%。除播种面积扩大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新疆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2024年,新疆粮食单产达到524.8公斤/亩,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0公斤,位居第一。钟钰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新疆粮食单产高,主要原因是新疆最重要的作物是玉米。钟钰解释,新疆特别的光热条件为玉米生长提供了天然优势,夏季充足的日照与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作物养分积累。同时,智能化水肥一体化、玉米免耕复播、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等新技术的推广,以及依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动员能力与规模化经营模式带来的组织优势,都促进了单产水平提高。新疆粮食产量猛增,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棉花种植结构的调整也为粮食种植腾出了空间。自1990年代以来,新疆的气候呈现出显著的“暖湿化”趋势,直接影响棉花的物候期和种植界限。在此背景之下,外部政策环境与“宜棉则棉”产业调整策略叠加影响,部分原本不适宜种棉花的地块转向种植粮食,且长期种植棉花形成的“熟地”,经过土壤改良后更易适配粮食作物生长。以新疆为代表的西部省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也让背后潜在的生态压力成为学界争论的焦点。新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降水集中在山区,平原区降水少、蒸发量大,年均降水量177.4毫米,但蒸发量极大,部分地区蒸发量超过2000毫米。新疆水资源分布不均,南疆地区尤为明显。此外,新疆部分新开垦耕地毗邻生态敏感区,生态保护压力大。 龙文进分析,耕地面积扩大,于环境而言是把双刃剑,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说,在技术可控、水资源有保障的区域,“粮食种植对生态起到的碳汇、防风固沙等正面效应可能超过负面影响。但在生态极度脆弱的沙漠边缘地区,盲目开垦则可能引发不可逆的环境问题”。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尚无全国性的监测数据对西部粮食增产的生态影响进行量化评估。
外调空间有限
新疆粮食产量的突破,是否意味着中国粮食生产版图迎来“西进”?陈明星认为,尽管新疆粮食产量增幅显著,但2300万吨的总产量仍远低于黑龙江、河南等传统主产区,对整体产销格局的影响有限。从全国视角看,中国粮食供给仍高度依赖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三大主产区,这一核心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国家统计局将夏粮、早稻、秋粮的总和作为全年粮食产量进行统计。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公布的数据,陈明星的说法确有依据。对比2020年至2024年数据,中国省域产量格局趋于稳定,黑龙江、河南、山东常年稳居前三,并且是全国仅有的粮食产量超过5000万吨的三个省份。以2024年为例,黑龙江、河南、山东的粮食产量分别为8001.7万吨、6719.4万吨、5710.2万吨。排在第四名的吉林省粮食产量4266万吨,与前三个省有明显差距。排名前十的省份产量都超过了3000万吨。虽然新疆近年来的粮食产量大增,但无论是从绝对数量还是占比,仍然没有改变以往的省域粮食生产格局。此外,从功能定位来看,新疆的粮食生产长期更多聚焦于“区域自给”。新疆提出的“从产销平衡到结余”的粮食生产目标,主要是为了减少对内地粮食调运的依赖。陈明星说,运输成本与市场需求一直限制着新疆粮食的输入与外调能力。新疆地处西北内陆,粮食从新疆运往内地粮食主销区的运输距离远、成本高。目前新疆大部分粮食产量需优先满足本地市场,外调空间有限。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提升铁路运输规模、推广“散改集”等技术手段降低损耗、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等,距离因素对新疆粮食外运的制约将可能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