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航空小筑 2025-10-14 21:59 广东
航空史之有趣就在这里。
话说1965年,随着诺斯罗普F-5A/B作为军援战斗机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诺斯罗普决定研制一种新型战术战斗机,性能比正在开发中的F-5E/F更好。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开端——N-300方案。虽然只有N-300这一个项目代号,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分了几个明显的阶段。
N-300 1966年6月方案
这个方案基本上就是个大号的F-5,看不出跟后续型号的关联。
N-300 1966年12月方案
这个方案就作了明显改变,机翼改为上单翼,平尾位置上移并增加下反,增加单腹鳍。而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有两个:进气口前移并增大,这个样式非常像F-4那种带垂直压缩斜板的两侧进气道,表明团队有意思提升飞机的高速性能;边条增大,以改善大迎角性能——这个应该是受了同期F-5E/F研究成果的影响。
N-300 1967年10月方案
相对于上一个方案,此方案最大的变化依然集中在进气道和边条翼上:进气道后移,改为带1/4圆锥体激波锥的超声速进气道;边条翼再次加大。或者说从这个时候开始,诺斯罗普已经有意要提高该机的大迎角飞行性能,包括气动和发动机进气效率。
N-300 1968年3月方案
比起上一方案,此方案最大修改就是进一步加大边条翼。
N-300 1968年7月方案
主要变化:大边条,V形双垂尾,平尾下移以改善大迎角操纵效率,肋部进气道保留(仍带激波锥)。
可以说,到了这个阶段的N-300,已经可以看到未来F/A-18的一些明显特征了。
1968年9月,N-300项目更名为P530,然后在这个名字下继续进化。
1968-9
1968-10
1968-12
1969-2
到此时为止,P530仍然沿用了带激波锥的超声速进气道。但是1970年,诺斯罗普团队认为追求M2的最大速度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取消了激波锥,改为正激波进气道,并一直延续到F/A-18E/F才又改为加莱特超声速进气道。
1970-8
1971年,美国空军提出LWF轻型战斗机计划。当时诺斯罗普在P530基础上提出了纯空优的P600方案参与竞争。然后P600继续进化:
1971-5
1972-1
1972-2
1972年4月,P600获得美国空军LWF计划原型机订单,型号为YF-17。在此之后,该机方案继续演化。
1972-6
1973-3
1973-6
1974年4月4日,第一架YF-17原型机出厂。后面的故事,航迷都应该耳熟能详了。但是最关键的一点是,直到YF-17,该机才采用了电子增稳飞控系统(ECAS,还不是YF-16那种划时代的全权限电传飞控)。也就是说,从N-300到P530,诺斯罗普一直采用的是机械操纵系统(P530可能有机械增稳,但未见到相关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