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今日话题 10月20日 22:31
以实业思维审视股市:寻找真正能赚钱的公司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作者结合多年实业和电商经验,提出以“实业思维”审视上市公司。作者认为,真正的价值投资应像PE投资一样,关注公司自身盈利能力而非短期价格波动。作者强调,实业家更关注毛利率、现金流和定价权等核心要素,而非股价起伏。文章还警示了“伪多元化”的陷阱,指出真正的多元化应是主业的延伸。作者认为行业龙头公司比小盘股更具长期价值,并批评了A股市场过度炒作故事和概念的现象。最后,作者倡导“少而精”的投资策略,并认为好公司应是安静的,能持续创造价值。

💡 **实业视角下的价值投资:** 作者认为,真正的价值投资应摆脱每日股价波动,回归企业自身盈利能力,如同PE投资般关注长期回报。这要求投资者像经营实业一样,关注公司的毛利率、现金流、定价权等“血肉”而非股价的“皮毛”,思考公司是否能轻松、稳定地赚钱。

⚠️ **警惕“伪多元化”的陷阱:** 文章指出,许多上市公司报告中的“业务多元化”可能是一种虚假的安全感。真正的健康多元化是主业的自然延伸,如上下游整合、技术或品牌延展;而盲目跨界并购(如实业公司收购游戏公司)则属于“伪多元化”,往往隐藏着高昂的并购成本、虚假的协同效应和文化冲突等风险,应果断规避。

🏆 **行业龙头公司的长期价值:** 尽管A股有炒小盘股的传统,但作者认为,真正能将利润牢牢掌握在手中的是具有规模优势、资源、渠道和客户粘性的行业龙头。这些公司“证明过自己”,比那些依靠小基数和短期周期制造增速幻象的公司更具投资价值,尤其是在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拥有定价权的公司更为重要。

🔬 **“少而精”的投资策略与纠错能力:** 作者反对盲目分散投资,倾向于将持仓限制在不超过五只股票,以便进行深入的“微操”,例如亲自考察门店、研究用户口碑等。当股价偏离预期时,应快速判断企业经营逻辑是否自洽,并迅速认错、换股,强调在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应被用于快速纠错,而非考验对错。

🧘 **好公司的特质:安静与持续性:** 作者认为,那些热衷于“市值管理”和频频释放信号的公司往往不值得青睐。真正的好公司是安静的,不张扬,不追逐热点,其核心在于稳定的毛利率、真实的现金流、节制的扩张和清晰的品牌。这些是复利增长的土壤,而那些年年换赛道、天天发公告的公司,则可能是在掩盖问题。

老粉都知道我干过多年实业,干电商干得不错,餐饮也曾今试水过。现在我以投资为主业,但我非常确信我仍然本着“实业思维”来看我持有的每一家上市公司。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股票市场没有每天的波动,没有那些闪烁不定的价格,而是像PE投资一样约定一个退出机制,你还会买吗?

假设你买下一家公司,五年、十年都不能卖出,只能靠它自己赚钱、分红、再投入。你会选谁?

我想,这才是价值投资真正的出发点。

当你用实业眼光去看股市,你会发现很多所谓的“股市常识”其实是不对的。

在股市里,大多数人都在等一个价格信号,而不是在理解一门生意。

但实业家的思维不一样。

他关心的是毛利率、现金流、定价权——这些是血肉;股价的起伏只是皮毛。

我身边真懂生意的人,看上市公司就像看厂房、看产线。他们不会被K线的起伏煽动,也不会被新闻的浪花迷眼。

他们想的是——“这家公司赚的钱,赚得轻松吗?赚得稳定吗?这活儿,值得干吗?”

所谓“轻松的钱”,不是不用努力,而是结构健康——产品有定价权,渠道可复制,客户粘性强。这样的企业,即使遇上逆风,也不会轻易翻船。

反过来,靠重资产、低毛利、强周期维持规模的公司,看似忙得热火朝天,其实只是在用杠杆换喘息。风向一变,现金流先塌,大绿棒也就随之而来。

我们经常看到上市公司的报告中会说“业务多元化”,并把这当成一种业绩来讲。

但我一直对“多元化”这个词保持警惕。

很多人听到这词,眼睛里闪出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好像摊得越开越稳。其实恰恰相反。

真正健康的多元化,是在主业的骨架上长出的新枝——上下游整合、技术延伸、品牌延展。

而“伪多元化”,往往是资本的冲动:做实业的去买游戏公司、卖消费品的去蹭AI。短期业绩更好看,股价也可能被情绪抬起,但那是击鼓传花。

并购价太高、协同太假、文化不合——这些坑,十有八九被隐藏在漂亮的财报背后。

你问我怎么办?很简单:看到远程跨界并购的公告,先拉黑。不要怕错过,首先要确保不被割。

很多人觉得,大公司缺乏成长性。

我并不这么看,相信大多数有实业经验的人也不会这么看。

因为我们太知道“行业龙头”这几个字的含金量了,哪个做生意的不想做大做强,做到行业第一,然后用规模优势为所欲为。

但在A股,这个问题却常被误解,因为A股有炒小盘股微盘股的传统。

小公司确实灵活,但它们也脆弱。

财报上那点增速,很多时候只是基数小、周期短的幻觉。真正能把利润牢牢握在手里的,还是龙头。它们有资源、有渠道、有客户粘性。

所谓弯道超车,听上去很刺激,实际上弯道翻车的概率远远高于超车。

记住:在资本市场,“证明过自己”比“可能会变好”更有含金量。

现在全世界面临着重要的产业升级,一些A股公司因为有可能拿到人形机器人的大订单而被市场爆炒。

其实,A股的问题不在故事太少,而在可持续的利润太少。

我们擅长制造,却没能力定价。太多公司在产业链的打工端,利润被压得无比单薄。

有些全球化的好公司,干脆不在A股上市;有些上市的,则还停留在“代工逻辑”的泥沼。

做过实业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所谓代工,你这一单做得再好,下一单的生意也不一定给你做,稳定性远不如你的客户——它们可以用品牌和IP可以长时间释放红利。

相比之下,美股那些巨头靠的是全球销售与品牌力。

他们卖的不仅是产品,也是标准。

正如苹果不只卖手机,它卖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之所以有这种定义权,不光是营销的功力,是几十年积攒下来的产品力,也是西大在全球产业链的支配地位的具体表现。

而我们很多企业,没有定义权,还停留在被人点菜的阶段。

很多人崇信分散投资,言必称“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一点,我又不同意。

其逻辑和我反对企业盲目地“多元化”如出一辙。

投资的方法论,我越来越倾向于“少而精”,具体来讲,持仓通常不超过五只。

理由很简单——摊子收缩得足够小,你才有精力去“微操”。

什么叫微操?就如我喜欢去门店看货架,去小红书搜口碑,看海外留学生在用什么品牌。消费行业的信息最透明,个人就能做基本面研究。

我更信任自己的脚步,而不是别人递过来的研报。

当股价不走预期,先问自己:企业的经营是否还在正轨?逻辑是否自证?

如果不是,认错、换股,干脆利落。

这才是二级市场充沛的流动性的正确使用方式。

市场不是考你对错,而是看你纠错的速度。

很多人会对那些喜欢做“市值管理”、喜欢跟投资者互动、频频对股票市场释放积极信号的公司有好感。

我没有这种好感。

因为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好公司总是安静的。

它们不张扬,不蹭热点。

毛利稳、现金流真、扩张节制、品牌清晰——这些词看似平淡,却是复利的土壤。

相反,那些年年换赛道、天天发公告的企业,多半在掩盖什么。

我见过太多老板,上市之后就如同“上岸”般如释重负了,因为A股是一台很好用的提款机。

有时候我会在夜里想:

假如有一天市场彻底安静,没有K线、没有成交量、没有闪烁的数字,只剩下那一堆企业在那儿默默做生意——你还会选谁?

你选谁,其实也暴露了你是什么样的人。

投资,不只是看企业,更是照见自己。

能忍耐、能等、能认错、能理解结构之美的人,最终赢的不是波段,而是时间。

投资的意义,从来不是找热闹,而是学会在安静中辨别什么是真实。

当你开始用实业家的眼光看市场,你就不再追逐“下一个苹果”,而是安静地寻找那些已经在默默发光的企业。

牛市、熊市、情绪起落,都只是插曲。

而真正的主旋律,是那些能轻松赚钱、持续赚钱、愿意长期做下去的公司。



本话题在雪球有26条讨论,点击查看。
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雪球手机客户端 http://xueqiu.com/xz]]>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实业思维 价值投资 上市公司 公司盈利 定价权 多元化 行业龙头 投资策略 纠错能力 公司治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