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在追求能力提升过程中,如何平衡可能伴随的不友善行为与个人感受。作者提到,尽管不友善行为有时能促进个人成长,但过度的负面体验可能导致用户流失。文章提出了通过用户自定义标签(如“接受任何不友善”、“只接受有用不友善”、“不接受任何不友善”)或为帖子设置“不友善打分”功能来管理和过滤不友善信息,以期在不牺牲能力提升的前提下,创造更舒适的交流环境,实现“全都要”的可能性。同时也关注了那些因旁观争吵而感到不适的用户的感受。
👥 **用户自定义标签机制**: 提出为用户ID添加标签,如“接受任何形式不友善行为”、“只接受有用的不友善行为”、“不接受任何形式的不友善行为”,旨在让用户选择性地接触信息,并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一种区分对待不友善评论的工具,以期在提高能力的同时减少负面干扰。
📊 **不友善打分与内容隐藏**: 建议为帖子增加“不友善打分”功能,并对标题不友善的帖子进行隐藏处理,在悬停一段时间后才显示。此举旨在通过量化和可视化不友善程度,帮助用户规避不适内容,同时保留潜在有价值的信息。
⚖️ **能力提升与用户体验的权衡**: 文章核心在于寻求一个平衡点,即如何在不完全牺牲友善环境的前提下,最大化个人能力的发展。作者反思了自身从偏好友善环境到更倾向于能力提升的心路历程,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在两者之间找到更优解,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 **区分攻击与建设性批评**: 强调了区分纯粹攻击性言论与具有建设性(即使不友善)的反馈的重要性,并思考是否存在一种机制,能够鼓励后者,同时抑制前者,从而在提升能力的同时,降低用户的心理负担。
我是有说话有理有据的动力的,奈何能力不够,搜出来的论文里的图表我基本都看不懂,基本没有那种相关系数的表。所以我只用 AI 问了一下,知乎搜了一下,了解到的情况是负相关。有没有感兴趣有能力的大佬能去看论文研究一下?
联系到前几天可能在本站看到的一个东西,就是不友善的同时是有用相比存粹的的攻击他人是有区别的。所以有没有全都要的方法?就是既能提高能力,又能不太难受?我这个人之前还是比较喜欢友善的环境的,但是我也因为一些不友善的人有过一些提升,再加上我最近社恐大大缓解,所以现在我感觉相对于友善,我倾向于提高能力。
我感觉也许可以让人给自己设置一个标签,然后显示在自己的 ID 后面。我能想到三个:接受任何形式不友善行为、只接受有用的不友善行为、不接受任何形式的不友善行为。中间那个好像比较难判断一些中间情况,我觉得只管一些特别明显的比较好。然而好像某些人看别人吵也会不舒服,进而导致离开。不知道这些人值不值得放弃。也许也可以全都要?给帖子加一个不友善打分的功能就行了?如果标题就不友善的话把标题也隐藏了,悬停一段时间显示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