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6小时前
吉利旗下具身智能公司“一星机器人”突然解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吉利汽车董事长之子李星星创办的具身智能公司“一星机器人”在成立不到半年后突然宣布解散,引发行业关注。尽管公司拥有吉利背景、明星AI研究员加盟及数亿元融资,但员工对其突然解散感到意外。据分析,一星机器人的解散并非技术或商业化原因,而是吉利集团为推进“一个吉利”战略整合,将资源向其智驾业务“千里科技”聚焦的必然结果。千里科技定位为“AI+车+机器人”,并由AI专家印奇执掌,成为吉利未来机器人战略的主导力量。一星机器人的技术人员将分散至其他项目或自主创业,但其技术和对垂类场景的思考仍将继续贡献于具身智能领域的发展。

🚀 **战略调整下的资源整合**:一星机器人突然解散并非因其自身技术或商业化进展不佳,而是吉利集团“一个吉利”战略整合下的必然结果。吉利正加速整合旗下品牌、技术和资本,将重心转向以印奇执掌的千里科技,后者定位为“AI+车+机器人”,承担着吉利在智能驾驶和机器人领域的未来发展重任,挤占了一星机器人的战略空间,导致资源向千里科技倾斜。

💡 **“千里科技”成为吉利机器人战略核心**:吉利明确表示未来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公司可能是吉利,并寄予厚望于由“AI天才”印奇执掌的千里科技。千里科技将智驾系统与机器人业务相结合,成为吉利实现其宏大机器人愿景的核心平台。一星机器人的解散,标志着吉利内部的机器人研发方向已从独立的初创公司转向与智驾系统深度融合的战略布局。

👥 **团队分散与未来发展**:一星机器人解散后,其技术团队拥有丰富的海外及明星公司经验,将面临多种选择:自主创业、加入吉利系新的机器人项目,或寻求外部具身智能初创公司的机会。尽管公司解散,但团队成员的技术能力和对垂类场景应用的思考,有望在新的平台或创业项目中继续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实现“散是满天星”的愿景。

⏳ **创业未半的遗憾与行业观察**:尽管一星机器人成立不足半年,但已取得一定的商业订单和技术进展,其解散让许多员工感到惋惜,认为再给一些时间或许能打出成功的垂类场景落地案例。然而,其解散并不意味着具身智能行业遇冷,而是行业仍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一星的经历为理解具身智能的商业化和战略布局提供了宝贵经验。

文 | 镜相工作室,作者丨马舒叶,编辑丨卢枕

昨天,具身智能创业圈里爆出一个让人惊讶的消息: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之子李星星实控的机器人公司“一星机器人”,突然原地解散了。

这家公司虽然成立不到半年,但从出生就顶着光环:“吉利太子创办,背靠汽车巨头”,“明星AI研究员加盟,研发实力雄厚”,“迅速完成数亿元种子轮融资”,人、钱、技术都不缺,刚成立就被外界看好。

但现在突然原地解散,统一未过试用期的员工们,有一种“创业未半,中道崩殂”的失重感。他们也在猜测,公司解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星不是裁员,而是要在11月初注销。9月份其实还有很多订单进来,8月份参投的资方们还都想追加投资。”任职一星机器人技术部门的方宇告诉镜相工作室,尽管在国庆长假结束后他们就提前得知公司会原地解散,但仍觉得难以理解。毕竟,在他看来,一星机器人无论是技术落地还是商业化的进度都是不错的。

一个各方面情况良好的公司突然解散,问题还得从战略源头上找,也就是背后的吉利。

10月16日,和一星机器人原地解散消息一起出现的,是被吉利寄予智驾厚望的千里科技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9月28日,千里科技品牌发布会上宣布,千里科技的新定位是“AI+车+机器人”。

目前,千里科技由37岁的“AI天才”印奇执掌,他毕业于清华姚班,专攻人工智能,曾创办“AI四小龙”之一的旷视科技。加入千里科技后,主导“千里浩瀚”智驾系统,也赢得了李书福的青睐,在上述发布会上,李书福公开为印奇站台,说“未来是属于印奇的”。

今年7月,在智能车参考与吉利技术一号位李传海的对谈中,李传海曾表示:“未来全球最大机器人公司,可能是吉利,而‘机器人’这个词,背后代表了很多东西。”在采访中一同出镜的,也是刚宣布智驾新升级的千里科技。

吉利有着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公司”的野心,但这个野心靠谁来实现,目前看吉利更看好千里科技。

据未来汽车Daily报道,一星机器人解散后,技术人员有三种选择,一是自寻出路;二是跟随CTO丁琰自主创业;三是吉利系领导仍有资源和想法继续做机器人,可能会建立一个新的公司主体,已经和部分技术人员交谈。

方宇的项目成员们,在一星解散消息传出的同时,就已收到了不少具身智能创企的电话,无论是自主创业,还是留下,他相信一星的技术团队“散是满天星”。如今,原地解散的消息尘埃落定,9月刚刚签好的订单无法交付。方宇无心他想,最紧急的仍是去处理甲方订单的善后事宜。

创业未半,中道崩殂

“就像你在战场上面还在厮杀,但后方擂鼓说要让你撤了。”方宇这样形容自己对一星机器人解散的复杂心情。

早在5月一星注册前,方宇就受邀加入了项目组。一开始他们仅仅拿到了一块地方,只有几个办公室,“可以说是家徒四壁”,在方宇的记忆里,搬入办公室的第一时间,大家把最基础的办公桌、机器人一起搭了起来。

方宇所在的技术团队,有海外经历的高达50%以上,也不乏从明星具身智能公司跳来的技术大佬。公司里,每个人的办公桌附近都会有一台机械臂,“一星机器人就是一家被机械臂围绕着的公司”。在方宇的回忆里,一星的技术团队是热情十足的。

而这列高速行驶的火车,仓促地暂停在了10月,距成立还不足半年。

作为实习生进入一星的陈振在9月前就离开了公司。目前,陈振还有一万多的薪资没收到手,相比其他人来说,他的损失并不大。

不过,“在11月初正式注销前,未发的工资都能到位的。”方宇也在为自己项目组的成员积极和公司沟通。只是,由于公司成立未过半年,员工未过试用期,按照法律规定的N+1补偿,“大概率是没有的”。

正常流程下,一星机器人是每月15号发薪,现在还没给全职员工发薪的原因,是离职流程还没走完。方宇表示,一星机器人许多业务流程走的都是吉利的标准化流程,由于公司预计在11月初左右注销,所以会在此前解决好员工发薪和补偿的问题。

“我觉得很可惜。”方宇告诉镜相工作室,他最遗憾的是没有在一星机器人,真的打出一个垂类场景落地的 Demo case(样板案例),这是他们作为技术人员的功勋章,“再给一点时间就好了”。

一星的事,吉利说了算

来到一星机器人之后,方宇和同事们先走过了吉利的各个车企生产车间,甚至是吉利物流。这种下基层的体验,让技术人员对很多垂类场景都做了详细的解构,分析如何通过数据采集和 Robot learning 解决实际的问题。

据报道,今年6月,一星机器人从吉利上海AI Lab挖来了明星研究员丁琰,出任公司CTO兼联合创始人。此外,还联合复旦大学姜育刚教授团队、清华大学汪玉教授团队,以及国际著名的FastUMI数据采集团队进行产学研协同。

这种背景,让一星机器人在众多初创具身智能公司里站位独特。从吉利垂类的工业场景入手,基于无本体数据采集做通机器人scaling ,这让一星成立三个月之后,就打通了无本体数据的商业闭环,在9月份的时候就拿到了部分订单。

“初创具身智能公司,不是很烧钱,还能有商业订单对接,已经(发展得)很快了。”在方宇看来,无论是融资还是商业化进度,都不是让一星机器人突然解散的原因。

● 一星机器人股权穿透图(其中李星星为李书福之子,李妮为李书福之女,潘运滨现任吉利半导体公司CEO)。来源:天眼查

作为吉利创始人李书福的儿子,李星星是一星机器人项目的孵化者和实控人,但对一星来说,吉利内部只有李星星一个人看好是不够的。

“一星成立到现在,没有CEO,CTO来自吉利,话语权还在资方手里,一切都是吉利说了算。”陈振表示。

根据目前一星机器人披露的两轮投资方信息,镜相工作室观察到,投资方不少出自吉利体系。今年7月,一星宣布完成数亿元“亲友轮”融资,投资方几乎都出自吉利生态。今年9月17日再次官宣的数亿元种子轮融资,除了BV百度风投等市场机构,银河通用等产业投资方,曹操出行等吉利体系成员仍然是熟悉的面孔。

作为李书福儿子亲自孵化的企业,一星机器人从一开始就受到瞩目。根据方宇得到的消息,如果没有一星机器人的突然解散,有一些资方的加投意愿是很强烈的。

即使作为李书福的儿子,一星的命运,李星星也难有决定性的话语权。“吉利的战略调整”或许是一星突然刹车的主要原因。

吉利的统一构想

2025年,吉利的重心都在一件事上,就是落实“一个吉利”的战略整合。

这项从去年年底《台州宣言》开始的计划在今年加速推进,在品牌、技术、资本、生态等多方面同步进行。

品牌上,极氪退市整合进吉利,从而消除两个在不同市场上市、拥有独立管理团队和营销体系的品牌之间的壁垒;几何并入银河,避免同质化竞争;极氪和领克整合协同,“一个向上,一个向宽”,但共享技术和资源。

技术上,吉利集团内各品牌共享核心通用平台架构,来提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而智驾则通过与千里科技成立合资公司,将旗下各品牌分散的智能驾驶方案整合为统一的“千里浩瀚”智驾系统,未来将用于吉利、极氪等全系车型。

吉利与千里,一个负责身体,一个负责大脑。因此,机器人算法和大模型研发等都涵盖在千里科技的业务前景中,是“AI+车+机器人”战略的一部分。

这次一星机器人的原地解散,看起来突然,实际仍是吉利战略收缩、资源整合的必然之举。这件事与与行业的发展状况没有直接关系,不能说是具身智能风口突然遇冷。

● 一星机器人公众号已清空。图源:镜相工作室截图

“不用因为一两次学走路中的摔倒就唱衰整个行业”,陈振认为,具身仍然在学习走路的过程中,而一星也很难作为具身智能红利消散的信号。

他们能带走的,是在一星工作期间对垂类场景和业务应用的思考。

“现有的大模型训练用的往往是互联网数据,具身智能还是要走到真实场景和真实的应用上,有更多的真实动作数据,真实场景数据,具身智能端到端的时代才会到来。”

方宇表示,如果一星机器人继续存在,这是他们的一个野心。如今,他们将散向天涯,但也会继续实现这个梦想。

(文中陈振、方宇为化名。)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一星机器人 吉利 具身智能 千里科技 机器人 Yixing Robot Geely Embodied AI Qianli Technology Robotic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