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探讨了八小时工作制对工人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指出实际有效工作时间远低于八小时,但制度却催生了一个庞大的“追求消费”群体。工人因缺乏时间而被迫购买便利性消费品,并将在痛苦工作中寻求短暂慰藉。零碎时间被用于被动娱乐(如看电视),这反而通过广告收入间接为媒体“打工”。最终,工人因身心俱疲而失去寻找人生意义或反抗压迫的能力,陷入“买买买”的消费循环,用物质填补内心空虚,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 **有效工作时间短,催生消费驱动:** 文章指出,尽管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但工人的平均实际有效工作时间却不足三小时。然而,这种制度却意外地创造了一个庞大的“追求消费”群体,迫使工人在有限的非工作时间内进行大量消费。
⏳ **时间匮乏与消费的被迫选择:** 由于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工人不得不花费金钱购买能够节省时间的便利性商品。同时,他们也倾向于将剩余的钱用于能在痛苦工作之余带来短暂快乐或缓解压力的消费品,这是一种被动选择。
⏳ **被动娱乐与间接劳动:** 文章提到,工人会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如看电视等被动娱乐活动。然而,观看电视意味着接触广告,这相当于工人免费为电视台创造了广告收入,成为一种间接的劳动形式。
⏳ **消费主义的恶性循环与意义的缺失:** 最终,文章揭示了工人因身心俱疲而无法在工作之外寻找人生意义或反抗压迫。他们陷入了一种“买买买”的消费文化,试图用物质来填补内心的不满和空虚,但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这还不是因为它们的工人在八小时内做了更多工作。实际上,工人的平均实际有效工作时间还不到每天三小时。但八小时工作制度带来的是一个庞大的“追求消费”的群体。
工人必须花钱在很多能够节约 TA 们时间的便利性消费上,否则 TA 们的时间就不够用。剩下的钱,也不得不“自然”花费在能够在痛苦的工作之中带给 TA 们短暂快乐或短暂缓解的事项上。
没有时间又很痛苦,于是零碎的时间被用来看电视,但看电视就又等于是看了广告给电台免费打工让电台获得广告收入。而且,消耗殆尽的工人完全没有办法工作之外寻找人生的意义或者反抗那个让自己消耗殆尽的工作。
我们进入了一种让人疲惫不堪只能付钱寻求短暂快乐的文化,每个人都有所隐隐不满,但对这些不满究竟是什么又毫无头绪也无力思考,所以很自然的选择就是用买买买来填补这些不满。但买买买又不能真的填补这些不满,于是只能继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