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篇万字长文,但相信我,看完一定会有收获。它既是一篇实战复盘,也是一篇我个人不断失败、不断折腾项目的血泪史。内容部分,接受过义务教育就能看懂;商业部分,做过生意就能懂。看完如果觉得好,请帮我点个赞,转发一下。
2021年10月13日我开启这段创业,到写稿日刚好4年零1天。这4年,我一直做流量相关的事,前半段很顺利,后半段很挫折。
2021-2024年,我在做小红书培训。刚入场时,没人看好小红书,我们吃到了平台红利,奇迹般把业务做起来了。高峰时,团队大几十人,平台有大几百个账号,单日进线2000多人,服务过7000多个付费学员。
但进入24下半年,市场饱和,加之我好大喜功喜欢扩张,公司差点挂了,我甚至一度开始信佛。业务稳定时,人员是搞业务的;反之,人员就是吃利润的。到25年开年,公司已坚持不下去,我痛定思痛砍掉大部分人,决定轻装上阵。显然,之前的人海流、大规模矩阵玩法已不适合我们。
这一次,我们把精力放到了IP打造上。
二、偷师-我找行业最顶级的MCN公司学习
我确有搞流量的天分,但也常陷入“我执”。佛家讲,这叫五蕴炽盛,几年前我写过《批判一下“人人皆可IP”》,不主张做IP,主张做批量小号。但24年,我发现错了——不是原来方式搞不到流量,而是转化明显变少,加上平台打击低劣内容,执行效率越来越低。一切问题指向:要做IP。
过去4年,我对做IP有过多次反复:
第一次(21年): 找人拍过一阵,但没想法、表达不好,放弃了。
第二次(23年): 业务增长快时,我被人骗了10多万做IP,结果拍剪效果还不如自己团队,中途叫停,钱还没要回来。
第三次(25年): 我彻底想通为什么一定要做IP。我原来以为IP是一阵风,像早年的团购、社区团购打一仗啥都没了。但它不是,IP是基础设施。就像公司电脑,同事入职你能不给配?像现代生活的电,没电万万不能。社会产能过剩,货不稀缺了,“酒香也怕巷子深”,必须出来卖。纵使我有一万个方式把流量做起来,但转化不了,终究无效。所以IP才是最佳解药。
想通后,我开始到处找牛人学习。23年,我去深圳朋友老黄的公司交流,他们做MCN和IP,当时我的小红书培训也算行业头部,交流后我发现收入差距并不大,就没太在意。24年再去时,他们业务收入已是我的好多倍。25年再看,老黄是我朋友圈唯二业务还在增长的人。
老黄也是真心帮忙,直接安排他们最厉害的操盘手给我团队培训了几周,掏家底地教。接下来,就是我们去实战。
老黄团队给我们的文档
三、探索-无数次以为自己行,又无数次以为自己不行
自24年10月调整重心到IP打造,直到5月份,我们才算出师,8月份小成,9月才大成。期间资金如流水,每个月最愁的就是发工资,眼睁睁看着之前赚的钱从账上流失,团队也从大几十人最后减到八个人。
实战当然不顺利。从知道到做到,千难万难。我们总结下来,一个IP项目大概有这10个环节:
商业模式、用户需求、产品、定位、IP本人、采编、剪辑、公域直播、私域销转、线下会销。
这10个环节,我们几乎每个都踩了坑,都是真金白银换来的教训。当然,一个企业,并不需要所有环节都优秀,事实上,目前市场上也没企业能做到。虽然我团队也是做内容出身,搞流量也算厉害,但到了IP这个领域,我们还是花了1年时间,才让自己满意。
1. 商业模式踩坑
在商业模式上,我们踩了2个坑。
踩的第一个坑是,没有总结自己的优势,只会有样学样,削足适履,邯郸学步。朋友的公司几乎可以算是全国最优秀的知识付费MCN公司,孵化了赵越、李志峰、老福等IP,他们团队做内容的能力极强,老板最关心的事情是每天有多少10W+产生。我们一开始没想清自身优势就模仿,结果数据差很远。甚至剪他们的IP,数据也差。直到5月我才醒悟:这种模仿会让团队走入穷途。再拼,我们这个新团队也难比他们多年的积累和手感。于是马上调整:回归我们做IP的初衷——为项目服务,根据项目做内容,这才跑通。
踩的第二个坑,是上来就干,没搞清楚商业模式。 做第一个IP时,我们以为最重要的是出爆款。当时我找了个朋友圈里会育儿的达人,急急忙忙弄完采访提纲就开拍开剪。为了提振团队信心,我让大家猜点赞数据,结果最相近的可以得到200块红包。我猜5W,有人猜1W、5000,还有个同学猜20。最终猜20的同学获得了这个红包。那时候,这个IP卖什么?商业模式是啥?我们完全没想过。
2. 用户需求踩坑
在用户需求上,我们踩的最大的坑:是不敬畏用户。不敬畏,公司就会死。
我们上一个项目(小红书培训)目标是小企业主和业务操盘手,做得很顺。后来总结,原因是我就是小企业主,太清楚他们最大痛点——没流量,所以我教他们搞流量就能赚钱。我算不上一个很聪明的人,对人和市场观察都不够敏锐。所以做IP项目时,用户人群一变,我就摸不准痛点了。
我举个例子,我是中南大学国学研究中心的独家新媒体合作伙伴,我在中南直接让教授博导来给大家讲国学课,听起来唬人,但卖得并不好。因为我们做的是国学素养课,但我们没分析准确用户学国学的诉求,所以导致小红书投流来的用户,报不报名、这期来还是下期来,用户觉得都行。后来才知道,国学分大国学和小国学,小国学更偏江湖术士,比如给人起符算卦,我们作为高校的学者教授,当然只能做传统大国学。一般这两类人对大国学有付费意愿:
有规模的企业老板,学国学一是改命(尤其运势不好时),二是精进管理和修身养性,市面上一般的管理课程已经满足不了他们了。这群人付费几万几十万没问题。
是人生迷惘的35+女性。她们要么人生面临大困局,要么和配偶、孩子之间出现了问题。学国学是为了找寻出路,这种用户更会偏重佛法和道家,因为儒家的理论对他们没用。另一个需求是国学育儿,一种是孩子出现了问题,认为学国学可以帮助他们,二是觉得孩子从小就需要差异化竞争。
当然,如果用户有需求,但IP老师讲不了,满足不了,那又另说了。我写文章对自己是绝对诚实的,虽然我今天写到了这个点,但各位可以提醒我,时不时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文章,时刻铭记:“敬畏用户,不敬畏会死”。
3. 产品踩坑
在产品梳理上,我们踩过最大的坑,就是不知道卖啥,不知道什么产品合适IP,不知道用户是谁。比如前面提到的中南大学国学课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我还有个IP丁达尔,从5月一开始拍他的流量就不错。他的目标人群很明确:做中女,这是中国付费能力最强的一群人,但卖啥?不知道。我很擅长“麻烦”朋友,于是又找到深圳老黄帮忙梳理,我们仨开了几小时电话会最后决定卖“阳刚之气”,教妈妈(尤其离异女性)培养阳刚好男儿,我当时很认可。但好景不长,我发现怎么都落不了地——因为说到底,丁达尔并不是育儿专家呀。
后来,经过反复梳理,我们发现丁达尔真正感兴趣的是养生。因为他有一个非常厉害的老师,叫作车兆勤,是一位非常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彼时,车教授的新书出版在即, 我本身是出版出身,在图书面前,我仍有一定的敏锐度,于是,马上采用了“A种B收”的策略:让丁达尔推车兆勤的书,结果真的一把干火了,就一个短视频总共卖了4000+单,首场直播卖了1000+单。这时,我们的整个产品逻辑已经变了:不是课,也不是单纯的书,而是“书课包”我们推的是一本书,加赠一个共读营,产品的部分,这个在下文我还会讲到。我也会在我们11月的线下课,重点讲下这个,因为他太重要了。
我们给丁达尔的人设梳理
4. 定位踩坑
在定位梳理上,我们也犯错了。我们不知道到底卖给谁,他有什么需求,我们怎么满足。
定位梳理其实是用户需求和产品梳理的进阶。用户需求抓不准,产品搞不定,定位自然难。我们有个IP叫王诚,他是中南大学国学研究中心的特聘教授,国学大家,养生专家,可以说是长沙富人命理专家。他完全是个学富五车的人,我和团队去他办公室,看到最多的就是书。让他拍视频,黄帝内经、三韬六略、孙子兵法、王阳明、曾国藩、论语中庸大学...他都能讲。那到底讲啥?卖给谁?特别犯难。后来还是他自己最了解自己,先从黄帝内经切,从用户刚需开始切——教企业老板们如何养生。这才破开局面。
5. 找IP踩坑
在IP挖掘上,我们犯的最大的错是,不知道谁能讲,谁合适做。
我在挖掘IP上,走过三段路:第一段: 见谁觉得能行,先试试。把长沙身边的朋友拍了一圈,发现不行(当然,现在看来,不行最主要是那时候我们不行,不是他们)。第二段: 一定要找我能接触的最“牛逼”的。 那段时间到处搜罗IP,拍过一个自己尝过400多味中药的,吃附子差点吃死! 最离谱的,有个人告诉我“淹死1天以内他都能救活”...第三段: 找有项目、会讲、且ego低能配合的。 这才找到了中南大学合作,继而挖出了丁达尔,最后才到我自己,折腾了一年IP,最终才决定,要做自己。
6. 内容采编踩坑
在内容采编上,我们同样失误过。这其实是我们比较擅长的领域。前面5个部分,其实都是事前准备,从这个部分开始是事中阶段。我们有这么几个失误:
一开始我们不喜欢写稿。觉得写稿太慢,影响节奏。 但真干起来才发现: 拍摄一天要是能憋出1条大爆款,那效率就太高了,所以,是有必要写稿的,但不是逐字稿,是梳理逻辑(最好IP自己写)。 讲的时候按逻辑走就行,不连贯也没事,分段剪,后期拼起来一样能用。
一开始总会贪多,滥做选题。我们在车兆勤教授的时候,准备了400个选题,结果到最后能用上的没几个。我们在拍王觉仁老师的时候,不仅准备了题目,还畅想了他会怎么回答,团队从早到晚开了三天选题会,结果到最后用上的还是没几个。其实选题真的不用贪多,只要能引发IP大谈特谈的选题就是好选题,一天能和IP深度聊20个问题,已经够剪了,选题只是引子,引发IP有好的状态,讲得嗨或者深情,才是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初学者会准备很多抽象的问题,这也是大错特错,一定要准备普通用户真正关心的,所以最好的方式是,直接刷抖音或者视频号小红书,看他们的选题和评论区,找到能足够延伸的话题,直接问就行了。
我们一开始做的选题
7. 剪辑踩坑
在剪辑上,我们也有过很多弯路。
一开始根本不知道爆款怎么剪——这算是普通人第一关。但一般来说,IP运营中的剪辑实际上是一个内容运营,所以最重要的环节并不是剪辑,而是剪辑前的功夫。需要剪辑有发现美的眼睛。所谓美,也就是IP在讲的时候,是否神采奕奕,是否有表达欲,是否充满感情。拍摄的环节,如果剪辑在的话,马上就能判断出来,可以及时记录下来好的剪辑点;如果后续看视频录制,现场感相对会有折损,但有审美经验的剪辑仍然能分辨更好的内容,所谓“发现美的眼睛”,也就是剪辑师本身的能力,熟练的剪辑,都有这个能力。面试的时候也很好分辨,看看以往的作品,或者问一下,喜欢看哪些账号,为什么喜欢看,就能分辨出来剪辑的审美力。
接着栽在“人设视频”剪辑上。人设视频剪辑是分水岭:能把人设视频剪火的剪辑,基本具备了操盘手潜力。所谓人设视频,其实就是用户关注我们的原因,我之所以是我而不是别人的原因,我为什么做这个账号的原因。在后面我还会重点讲人设视频。这种人设视频往往超过3分钟,我们团队搞的经常奔10分钟去,难度较大,干好这活的人需要具备:
对项目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清楚IP做账号的发心与使命;
对IP人生经历滚瓜烂熟,因为得把他阅历挖出来拼成片;
有较强的逻辑和写作能力,一个人设视频需要有一个非常通顺完整的,如果太拖沓,用户的停留时长会很低。
8. 公域直播踩坑
在公域直播上,我们同样伤痕累累。市面上有2种直播,一种是:直接平播,这种对于直播稿的要求很高,要很会塑品,对主播的控场,节奏,要求都不低;当然最主要品得好,要能卖得出去。另外一种,我把他叫做,短视频种草,直播拔草。 直播作为成交场域,主要承接从短视频被种草的用户。我们相对擅长搞定这种。但这个擅长也是摸索出来的:我们早期的尝试是让中南大学刘立夫教授直播,安排他讲了一个半小时的学术讲座,结果场观仅1000多人,互动还多是他的学生。而到后来丁达尔首场直播,我们实现了单场1000多单的销售,对我们而言,书作为前端产品还可转化后端服务。
我们关键调整了这些策略:
一出爆款即刻拉大场预约。所谓大预约,是指一旦有爆款视频出来,立即开启直播预约,优先把预约人数做上去。 一般预约用户往往是成交转化的重要来源,基本会排到成交用户的第一或第二。
直播话题承接爆款。从爆款视频的话题切入直播,有效承接流量,提升直播间场观和用户停留时间。
人设视频火速开播。人设视频爆火后,立刻安排直播。 用户是因为认可“你这个人”而来,基本上都可以卖货,这是转化信任的最佳时机。
ROI打得平的话,疯狂通投人设视频。像我们这种有后端的,不只是靠前端卖货的,只要ROI打得平,就可以疯狂投放。特别在视频号,现阶段投放人设视频的效果通常优于直接投放直播间。
丁达尔某场直播
9. 私域销转和线下会销踩坑
在私域销转和线下会销环节,我们算是有经验了。最开始做私域都靠个微,但现在个微大规模加人很难,维护成本也高。而且加到个微本来还能靠刷朋友圈建立认知,现在朋友圈打开率太低,意义聊胜于无。现在最重要的还是靠公域洗认知,多拍短视频多开直播,企微就用来做复购和升单,再干点公域不太方便讲的事。会销是个传统艺能,自己不行可以和人合作。当然,这事看团队气质,像我们就不擅长会销吹牛逼,不如坦诚点,直接告诉用户我们有什么,爱买不买。
幸亏我还有人带,如果没人带,那我说实话这些环节,我探索的时间会更长。但我总不好天天去麻烦朋友,我那时候就想,假如说有一个人,能时不时提点我一下。在我实操过程中,帮我一下,我可能跑通的时间就会短很多了。
四、淬炼-得挨多少打才能成角?
当然,上面还只是事的维度,还不包括人的维度。如果你业务骤然直下,你会发现有无数的奇葩现象出现,对我这种INFP来说,最难的是搞定人,而且要持续不断地搞定人。我在过去1年所经历的事情,浓度高过我人生所有时候。记得早先看《霸王别姬》,小癞子说:他们怎么成的角,得挨多少打才能成角。今年我终于深刻理解了这段话。
1. 发不出工资
首先遭遇的是发不出工资,辞退员工发难。那是我最煎熬的时候,连续1个星期睡不着。我必须要把公司大部分人裁了。这个决策我做得极其艰难,有时候躺在床上似梦似醒,都在想应该怎么办。下定决策后,我一天谈完了所有人。但大规模裁员必然引来集体官司,公司那时已没钱支付工资和赔偿,我被堵在办公室,大家纷纷找我争取自己的利益,虽然最终筹到资金解决了,但这也给了人落井下石的机会。一些我曾善待的人露出了獠牙,恨不得再啃一口。这让我对人性略微感到失望。具体的事就不说了,离奇程度堪比短剧。那时很委屈——我创业从未拖欠或晚发一分工资,但都不重要,你不能拖欠。
2. 合伙伙伴背叛
然后是合作伙伴的接连背刺。首先遭遇的是一个合作方看我快完了,压着账上的钱不结,到现在也没拿到;第二个是去年投资的项目,伙伴看我“实诚好欺负”,年底直接把公司做亏损,我分文未获,甚至倒贴一年的路费;墙倒众人推,接下来原来的合伙人也要立刻撤资,甚至要把最后的救命钱分掉。不过,我也不诧异,追究成本太高,只能求责于己,当自己看错信错人,赶紧远离。
3. IP心态会崩
重心转向IP后,我继续来踩坑。早前写过找IP的坑,更难的是稳人和淘汰人。IP心态极不稳定:账号火则开心,不火则沮丧。起初我学朋友的模式——免费给IP拍,做好一起分钱。这是巨坑,之前有人提醒,我不以为然,直到亲身经历才醒悟。最大问题是风险你担,收益共享。我朋友老黄他们能做是因为他们只找行业最顶级的IP,老师本身已自带付费用户,做的事情是增量。而我还暂时找不到这种量级的人,IP心态一不稳,前期投入全打水漂。前面拍的5个IP,在这模式下惨败收场。甚至还踩了另一个坑:因是朋友信任,IP合同一直拖着没签,结果人IP做起来后直接单飞了。
4. 团队心态会崩
当然,最关键是稳团队。裁员时,现在的团队亲历了全过程。那时我们签下了中南大学项目,大家觉得有戏,也了解我的为人。尽管被裁员工天天来闹,团队仍义无反顾坚持。但人心也会浮动。我不太在意人,只在意事,情商差,几乎感知不到身边人情绪。
到了5月,中南项目还没跑通,我还是被团队提醒才知道军心不稳。赶紧稳团队:首先明确,只要我不放弃,项目就不会停;其次给每人分专属IP,明确发力方向;再次聚焦做项目本身,不求刻意爆款。
到了8月,之前合作的IP做起来后单飞了。团队又不稳了——好不容易做出爆款人设、跑通带货和商业模式,人却跑了。团队看不到尽头,我又得稳。这时光靠讲话术不行了。只能从项目入手:我IP的数据已跑出来,我告诉团队“重点做我吧,我不可能抛弃你们”。接着我也跑通了,团队惊喜地发现,似乎我们操盘IP的能力已经是行业比较领先的水平了,而且还具备了可复制的能力。越到后面在我们手里的IP,就越没失败的了。我们跑通中南大学用了5个月,跑通别的IP,用了3个月,跑通我只用了2个月。
5. 家人会担惊受怕
人的维度,还包括家人和自己。发不出工资要裁员时,我一个星期没睡着,全家人都跟着我着急,睡眠都很差。我自己心态还算好,总觉得我能成事。我是个永远积极向上的人,心力很足。但即便如此,在今年也会怀疑自己行不行。也有过心力不足的时候。怀疑过一次,觉得是否能坚持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