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0月18日 00:38
“够好”的智慧:摆脱过度追求,拥抱高效人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过度追求的危害,认为它实则是隐形的自我虐待,源于社会对“好”的标准不断提高,以及内疚和羞愧感。作者提出,真正的效率并非压榨时间,而是用最小的力气做最重要的事情。文章区分了“懒惰者”和“努力者”,并指出两者都可能陷入无效的努力。核心观点是,应明确自己的目标,找到“够好”的标准,并以最高效的方式达成,从而节省时间和自由。这是一种基于明确目标和高效执行的务实人生哲学。

🎯 **明确“够好”的标准**:文章指出,社会对“好”的标准不断提高,导致人们普遍存在过度追求的现象,这是一种隐形的自我虐待。真正的效率在于识别并满足“够好”的标准,而非盲目追求“更好”。例如,考试只需通过即可,不必死磕满分;若要高分,则研究如何高效达成;若想掌握,则深入学习而不被成绩束缚。

⚖️ **区分“懒惰者”与“努力者”的误区**:文章分析了两种常见的应对方式:一是“懒惰者”,他们可能因不重视或不喜欢而做得不好;二是“努力者”,他们认为工作质量体现重视,但常陷入为不必要的高标准而过度付出的陷阱。作者认为,这两种极端都可能导致无效努力,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 **高效执行,以最小力气达成目标**:文章强调,真正的效率是“以最小的努力达到质量目标”,而不是简单地“沿着质量线向右走”。这意味着要根据自身目标(如通过考试、学霸、掌握知识等)来确定恰当的质量标准,并以最高效的方式达成,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这是一种“全力以赴地去敷衍一切”的务实策略。

💡 **拥抱“负熵”思维,实现事半功倍**:文章引入“负熵”概念,比喻用最少的努力达到既定质量标准的能力。这并非鼓励敷衍,而是在明确目标后,以最优化、最精炼的方式去实现。例如,在写论文时,应专注于策略、舍弃沉没成本、及时收手,而非无休止地追求完美,将精力用在真正重要的环节上。

🔄 **打破二元对立,关注个人喜好曲线**:文章提倡摒弃“懒惰者”和“努力者”的二元对立思维,而是关注个人的“喜好曲线”。这意味着要理解环境的隐含质量线和自己真正的偏好,设定恰当的目标,并以最高效的方式去实现。即使目标看起来“平庸”,也要全力以赴地高效达成,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Nate Soares 2025-10-17 12:04 浙江

过度期待,是一种隐形的自我虐待。

可这些“要”,往往比目标本身还累人。因为它们往往夹杂着一点内疚和羞愧——那种“我还不够好”“别人都比我努力”的隐隐不安。

但这份焦虑,也许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是社会对“好”的标准越来越高。可问题是,这真的适合你吗?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让人松一口气的观点:别总想着更好,先想清楚什么是“够好”。

真正的“效率”,不是拼命压榨时间,而是用最小的力气,做真正重要的事。

▸ 如果你只想通过考试,就别死磕满分;

▸ 如果你想拿高分,就研究怎样高效地做到最好;

▸ 如果你想彻底掌握,那就深入去学,不用被成绩绑架。

当你学会对世界说一句“这样就够了”,你会发现——省下来的,不只是时间,还有自由。

以下内容摘选自《Half-assing it with everything you've got》,Nate Soares 著

假设你是个大学生,你即将提交一篇论文。这论文能有多好,全看你投入了多少心血。咱们假设你对这课题已经吃得很透了:只要稍微加把劲儿,A 成绩就手到擒来;要是全力以赴,那写出的论文绝对能让 A 等级都黯然失色。

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试图让学生相信,他们的喜好应该沿着这条线不断向右拓展。家长和老师常会强调说:“你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并且他们会羞辱那些不努力向右推进的人。

人们面对这种逼迫,通常会有两种不同的反应。

第一种人,我们称之为“懒惰者”,他们可能觉得这个工作或者作业不重要,或者不喜欢,所以他们就不会太努力去做,结果可能就是做得不好,甚至可能不及格。懒惰者往往对那些强迫他们写论文的权威心存不满。

第二类人,我们称之为“努力者”,认为工作的质量能够展示他们对这个任务的重视程度。这些努力者来自不同的能力层级:有的人为了得到一个 C 而拼尽全力,有的人则自豪地展示自己创作杰作的能力。

他们中有的试图通过取悦老师来获得优势,有的则是完美主义者,绝不允许自己提交任何不是自己最佳表现的作品。其中一些人非常严谨,即使拿到了 A,也会因为觉得自己本可以做得更好而感到内疚。他们中有的谦虚低调,有的则喜欢炫耀,但无论怎样,他们都在不懈地向更高的目标推进。

社会长久以来都在熏陶我们,让我们觉得“努力者”比“懒惰者”更值得尊敬。成为努力者是一种美德,而懒惰者似乎没有领会到教育的真谛;他们究竟为何而存在?努力者终将取得成功,而懒惰者则注定一事无成。

实际上,这两类人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如果你想变得高效?牢记你的奋斗目标。

剧透警告:你可不是在为“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而拼搏。要是为了这事儿拼命,那可真叫人啼笑皆非。

你参加这门课程的目的何在?可能是社会的压力(父母让你这么做)、社会的习惯(大家都上大学)以及一种模糊的信仰(认为这是通向好工作和舒适生活的道路)的共同作用。

或许你是为了取得高分,以便获得大量金钱和权力去战胜困难。又或许,你是出于对知识的真正渴望。

但不管你出于什么原因来到这里,你的原因都会在质量的尺度上确定一个目标点。那么,你的目标就是达到那个质量的目标——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你的偏好不是简单地“沿着质量线向右走”,而是要“以最小的努力达到质量目标”。

如果你的目标仅仅是通过考试,那就以最小的努力达到及格线。其他的努力都是白费功夫。

如果你想在课程中成为学霸,那就用最少的力气做到最好。其他的努力都是多余的。

如果你想要彻底掌握学习材料,那就要深入挖掘作业中的所有知识点,别太纠结于成绩。其他的都是白费力气。

如果你想在取得优异成绩(以显示自己的能力)、赢得他人尊重(为了社交的需要)和汲取知识(为了各种目的)之间找到平衡点,那就要精准地找到那个最低标准,这个标准能让你拿到好成绩,让老师对你刮目相看,同时让你真正掌握知识。然后,用最高效的方式达到这个标准。超出这个标准的努力,就是多余的动作。

你的质量追求可能远远低于及格标准——比如说,如果你已经顺利通过这门课程,那么这次作业对你来说就无关紧要了。你的质量目标也可能远远超过优秀等级——比如,如果你的目标是深入学习课程内容,而成绩膨胀的现象让写出一篇 A 级论文变得比以最具启发性的方式完成作业要简单得多。但不管怎样,你设定的目标总会引导你设定一个质量目标。

懒惰者和努力者,两者都在追逐着那些无意义的目标。

懒惰者讥笑那些努力者,他们把人为划定的高标准当成了自己的追求,结果只是白费力气。

而努力者则嘲笑懒惰者,觉得他们虽然坐在课堂上,却心不在焉,拒绝真正吸收知识。其实,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因为无论懒散还是勤奋,都只是在做无用功。

懒惰者之所以没能全力以赴,是因为他们清楚,质量这东西,并不是他们的菜。而那些努力者呢,却在错误的方向上使出了浑身解数,想要尽可能地达到极致,结果却是在一场不属于他们的战斗中白白耗费了精力。

所以,走第三条路吧:记住你为何而战。永远全力以赴,只为迅速击中你的质量目标。

全力以赴地去敷衍一切。

我的老师们常说,只要我肯下功夫,就能做出一番大事业。我则半开玩笑地回应,要想让我更加努力,他们得先发明出更高级别的分数体系来。

这里经常有人提出疑问:

有些事情太重要了,不能“敷衍了事”。有些事情,值得你竭尽全力去争取。比如说,敷衍了事地完成一份家庭作业是一回事,而敷衍了事地救人性命则是天壤之别。有时候,我们得在质量曲线上尽可能地推到极致,追求卓越。

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因为它揭示了一种复杂的真相。面对任何任务,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追求既定的质量标准,而不是盲目追求更高;同时,我们应力求以最小的努力达成目标。

无论是撰写学期论文,从火场中救出一个人,还是缔造一个跨银河的人类文明,我们追求的始终是以最小的努力达到既定的质量标准。而这种以小博大的能力,正是我们稀缺的资源——负熵。

(译者注:"负熵"这个概念来自物理学中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它描述的是系统混乱度的减少,或者说是有序度的增加。在通俗的语境中,我们可以把"负熵"理解为一种能够使事物变得更有序、更有效、更优化的资源或能力。

在这句话中,"负熵"被用来比喻那种能够用最少的努力达到既定质量标准的能力。就像我们平时说的“事半功倍”,用更少的资源或努力获得更大的效果。)

话虽如此,我们设定的质量目标有时高得让人望尘莫及。通常,我们根本无法达到我们的质量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实希望能够在喜好曲线上尽可能地向右延伸,追求卓越。

这种情况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自然会出现:当你面对的挑战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或者你置身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或者你在展示自己勤奋工作的能力时。但别被迷惑了。

即使你是出于对写作的热爱而写作,你最终也必须停止编辑,宣布它完成。哪怕你在火灾现场救人,到了某个时刻,你也得放弃一个人的生命,转而用你的力气去救其他危在旦夕的人。哪怕是在构建一个星际文明,你也得在建设文明和享受生活之间权衡投入的精力。

有些目标,无论你怎么努力,都达不到你预设的质量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不断追求更高的标准。

但很多人往往一厢情愿地认为,权威人士所画的质量线,就是他们需要不断向右推进的极限。

他们以为自己应该对质量精益求精。这种想法其实很幼稚:现实世界的问题,并不是要我们制造出最完美的产品。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追求的是以最小的努力达到既定的质量标准。

这自然只是一种对现实模糊且不精确的描述。时间、精力、能量、注意力和质量的相对成本总是在变化之中,它们会随着信息和环境的变迁而变动。

真正的重点在于,你得能够辨别出环境所强调的隐含质量线,以及你自己真正的喜好曲线。

让我明确一点,我想表达的不是这个意思。如果你正在上大学课程,我并不是建议你仅仅为了及格而勉强过关。如果你在救人,我并不是说速度比谨慎更重要。我不是在说,你必须总是把那个你勉强能接受的最糟糕的结果作为自己的目标。

我的意思是,别把质量线和个人喜好混为一谈。老师在评价时,可能会给某个东西贴上“及格”或“不及格”的标签,但别让这些标签搞得你一头雾水。

这些标签不过是表象,你追求的深层次目标跟它们可能只有一丁点联系。记住你的终极目标,找准你的质量定位,然后瞄准它:不多不少,正中靶心。

(别忘了,规划谬误是真实存在的!如果你只把目标定在及格线上,搞不好最后连及格都拿不到。人嘛,总是容易过于自信。定目标的时候,得留个心眼,给自己留点余地,别太死板了。)

常见的懒惰者常常会这样反驳:

但如果“尽快获得最低及格分数”也让人感到乏味,如果这种追求也失去了它的意义,那又该如何是好呢?

那就别在大学里耗着了!

我个人发现,追求最低可接受标准其实挺有意思的。做作业本身可能乏味,但要是找到一种方法,用最少的力气把作业做到勉强过关,那就变成了一个挺有意思的优化问题。这个问题能激发我的智慧,既满足了我内心追求完美的那一面,也迎合了我内心的叛逆精神。

有时候,即便我们回想起为何而奋斗,整个项目可能还是显得毫无意义。有时,那个以最低限度的努力去追求及格分数的目标,会让人觉得像是别人在强塞给我们一个他们自己随意定的标准,这与我们真正的喜好并不相符。遇到这种情况,或许我们应该考虑放弃这门课程。

更通俗地讲,如果“以最小努力实现某个目标”的各种做法看起来都不值得去做,那么你可能需要完全放弃那个目标。

相比之下,努力者常见的反对意见是这样说的:

但我是个完美主义者!面对劣质产品,我实在没法视而不见。我情不自禁地要全力以赴,力求做到最好。

太棒了!唤醒你心中的完美主义者,让它成为你实现目标的助推器,用最少的努力,达到你的目标。

不要对论文成果过分苛求,而应该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追求完美。要精进于发现有效的策略,敢于放弃沉没成本,果断舍弃心爱但不必要的部分,以及敏锐地察觉何时该收手。要精进于不浪费一丝一毫的注意力。要精进于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完美主义可以成为强大的工具,但无需将其用在那些你并不真正关心的指标上过度追求。

在某种程度上,力求用最少的力气达到高标准,其实比一味追求极致品质要困难得多。毕竟,只要肯花时间,质量总能提升:写论文时,只要你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总能修正不足。但若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无用功,一旦出错,就无法挽回。时间一旦流逝,就无法重来。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你对每一次的无用功都感到愧疚,那么从努力者变成全力以赴的敷衍了事者,可能会比平常带来更深的自责感和羞耻感。

然而,我观察到许多人因为觉得自己在追求质量的道路上没有走得足够远而感到内疚和羞愧。

他们因为在工作中没有全力以赴而感到内疚(尽管他们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他们因为没有成为一个好朋友而内疚(即便他们自己已经快要崩溃);他们因为没有满足父母的期望而感到内疚(这些期望往往是不切实际和缺乏了解的)。

要将内疚和羞愧转变为内在的驱动力,首要任务是打破“懒惰者”与“努力者”的简单划分。如果你不得不感到内疚,请为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内疚,而不是因为没有遵循某些武断的质量标准而内疚。前者的内疚,是我能够着手解决的问题。

(谨慎的朋友们:别急,这段时间里,请不要因为无谓的付出而感到内疚!把这看作是人行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别着急,咱们后续的文章还会细说这个点。)

大多数人在解决问题时似乎有两种工作模式:一种是懒惰者“最少阻力”的“滑行”模式,另一种是努力者“追求卓越”的“超额完成”模式。面对问题,大多数人要么敷衍了事,只求不得罪关键人物;要么就全力以赴,投入全部心血。

几乎每个人都会在这两种模式之间切换。有的人在历史课上大放异彩,却在语法课上敷衍了事。有的人在职场上叱咤风云,却在感情生活中漫不经心。其实,那些最打动人心的“差生也能成为好人”的故事,往往说的是那些在多数领域里显得懒散的学生,在舞蹈、体育、音乐或数学理论这些领域里,却在默默地付出巨大的努力。

当然,这又是一种努力者宣传理念的手段:"别担心,"电影好像在告诉我们,"这些懒惰者其实不差,因为他们在别的领域里,其实是默默奋斗的努力者!"仿佛只有当你能够接受某种随意划定的品质标准,将其视为自己的真实喜好时,你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人。

大多数人都陷入了“懒惰者和努力者”的两难境地。他们要么尽可能少做事,要么力所能及地多做事。他们不是勉强达到可接受的水平,就是追求做到最好。鲜有人能选择一个适中的目标,并全力以赴去实现它。很少有人能发挥自己全部的潜力,以最高效的方式达到“平庸”。

摒弃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始终关注你的喜好曲线。记住,喜好曲线传达的信息只有一条:

成功,但不要有任何多余的动作。

你内心的懒惰者总是对那些毫无意义的任务说不,而内心那个永远不满足的努力者总是在追求完美。那就两者兼顾吧:设定一个最低限度的目标,然后用最高效的方法去实现它。

如果你偶尔忘记“成功”的真正含义,不妨停下来,深呼吸,回想一下你的奋斗目标。

内容选自《Half-assing it with everything you've got》,[美] Nate Soares

策展|参考答案阅览室

合作|请联系lyydemi(微信号)


以上内容由参考答案阅览室策展推荐

👇和5万+同路人,一起深度阅读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效率 自我提升 目标设定 心理学 个人成长 Efficiency Self-improvement Goal Setting Psychology Personal Growth
相关文章
这本书推荐,看起来非常轻松,随便翻开一页都可以开始,关键很实用,特别能引起思考。
Comment on Breaking – CoinMex to Launch Its Own Token for Exchange and Become First Crypto Exchange to Support ONG Introducing CT by Новосибирск медициналық университетінің оқу ақысы 2023
和同事聊天,聊到输出倒逼输入,所以要保持个人成长速度,就要保证多输出。 在保证输出上,我的经验是:每天保持写作,写800-1000字的短内容。 大家听过金发女孩...
客观来说,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贫穷,如果你真的穷,你做好一件事情,我一年给到你100万,如果你拿不到钱,我给你。 什么事情呢?一年365天,你每天去锻炼、减...
分享一点小感悟: 自己身上逐渐避免掉的「穷人思维」「穷人生活方式」 1.打车的时候,司机如果问:怎么走?回答都应该是:走最快的那条路线。 2.永远不要等一...
六经注我,一切牛人都是我的谋臣而已 我最近在梳理这10年影响我最多的三个人,我得出一个结论:这世界没有完美的老师,最好是把老师当成自己的谋臣。 听多数人的...
《伟大始于无名》 在线阅读英文版:https://chipwilson.com/chapter/why-i-am-writing-this-book 网站内有PDF.EPUB 等格式下载。 本来想用沉浸翻一下,但是貌似...
“特意去接触那些聪明、有趣、有抱负的人。为他们工作,雇佣他们(实际上,工作中最令人满足的部分之一就是与真正优秀的人建立深厚的关系)。尽量与那些在他们领...
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是我毕生所愿。
刚在微信读书打开阅读《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书的扉页写着:“人生中的事分为两类,你能控制的,你不能控制的。 不能控制的包括:已发生的事,你的记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