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26日,永辉超市因减持红旗连锁1360万股,在持股比例触及5%整数倍时,未及时披露,受到监管警示,并被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这是该公司年内第二次因违规减持遭监管点名。
急于减持上市公司股票套现、补足现金流的背后,是不断承压的业绩。永辉超市2025年半年报显示,其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299.48亿元,同比下降20.73%,净亏损约2.41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约2.75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近一年来,从地方超市到永辉、物美、华润万家、大润发等全国连锁超市,都纷纷进行调改,胖东来是其主要的学习对象,这也是中国超市开启大规模主动自救的一年。
调改前,永辉已连续四年亏损,共计亏损超95亿元。门店数量从巅峰时期的1440家缩减至600多家。永辉超市所面临的困境,是整个传统商超行业经历大洗牌的现状,也是它们在电商、仓储会员制、社区折扣店等多重冲击下,艰难寻找出路的缩影。
叶国富入主永辉后,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变革,从山姆、盒马“挖”来高管,切换供应商,以加快公司改革转型的步伐。2025年3月,永辉成立改革领导小组,由叶国富担任组长,成员包括王守诚等人;9月19日,90后的王守诚成为永辉超市新任CEO。
闭店潮仍在继续,这家曾拥有超千个门店、风头无两的超市,试图依靠学习胖东来模式打一场翻身仗。
调改后,为何仍亏2亿多?
叶国富曾直言,“胖东来模式是中国超市唯一的方向”,并毫不动摇地走“品质零售”的道路。
改革首先瞄准供应链。他宣布全面取消传统KA(Key Accoun关键供应商)模式,推行“裸价直采”,并承诺将账期从行业普遍的90天缩短至仅45天。传统商超的KA模式本质上是将货架“出租”给供应商,通过收取进场费、上架费等维持运营。在这种模式下,供应商走后门已成潜规则,并让永辉失去了对商品品质的控制权。
叶国富曾公开痛斥,行业内换一个采购人员,就换一批供应商。这让供应商非常没有安全感,被逼着去走后门,导致滋生腐败,“最终都会转嫁为供应链成本。”
他砍掉大量的小供应商,首批锁定200家核心大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并由本人亲自筛选。这一改革使超市真正依靠商品的竞争力来盈利。
调改后的永辉超市,下架80%的旧商品,有的门店商品结构达胖东来商品结构的90%;扩大了烘焙区、现场加工区和熟食区,生鲜区域面积占比一半以上;引进胖东来自有品牌产品,在入口处增设便民服务设施,配备自助茶饮机、常用药及一次性用品等。
首个“胖改店”永辉郑州信万广场店,调改后首日销售额暴增近14倍,客流增长5.3倍。
但调改店的具体业绩并未在财报中披露。永辉超市财务总监吴凯之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调改店完成后销售相比调改前取得了明显增长,同时已经进入稳定经营期的调改店整体进入稳定盈利状态。
亏损的两个亿是怎么来的?吴凯之表示,公司依然处于深度转型期,整体销售规模减小;同时2025年上半年进行商品供应链改革,短期内承受一定的毛利下降。由于计划关闭的门店数量较多,2025年公司的整体营收额预计将低于2024年。
连锁经营专家、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李维华告诉《南方人物周刊》,永辉超市“胖改”之前还盈利,“胖改”后就亏损了,存在很多原因:不好的店及时止损、关门,流量收入自然减少;还有员工赔偿、房租解约等其他成本和支出;同时有些产品降价,都减少了收入。“不能把亏损完全归因于‘胖改’没改好。”
他也指出,胖东来被视作传统商超的奇迹和救星,但“胖改胖调”即便短期有效,长期是否有效还值得关注:“虽然‘胖改’之后的门店短期的收入增加,但从整个永辉的盘子来看,收入降低的速度比‘胖改’店增加的收入要多得多。”
长期看,消费者新鲜感过去后可能才迎来真正的考验。“我们业内通常的规矩就是不看前三月,要看之后能不能再回来复购。永辉很多商品直接采用了胖东来的自有品牌商品,可能会造成一些传统超市成为胖东来自有品牌商品的一个经销渠道,导致过分依赖胖东来。”李维华说。
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也指出,胖东来通过“帮扶”的方式,将自有品牌做成了独立品牌,完成了多渠道扩张,这一思路是做品牌商,而不仅仅是零售商。当然,永辉超市通过引进胖东来产品,也收获了流量,但如何把流量转化为长久的顾客,依靠的则是产品力。
“在胖改的节奏力度上,如果只是商品结构类似胖东来,比如生鲜、日用家电等的比例,但商品的品质和价格不合适也不行。”李维华称,学习胖东来,面临的问题很多,对永辉来说是一项大工程。“几百家店,先改哪一批、再改哪一批,有的店有没有调改的价值,比如租金高、位置不好。如果不分好店坏店,都调改,那可能带来的损失要大于收益。”
学习胖东来的商业模式,除了产品、装修、店面布局、服务,甚至过道的宽度,还有人文精神。“企业文化、灵魂这些骨子里的东西,它其实没有改到。”李维华指出,“在许昌这样的四五线城市,保洁员一个月可以拿到9000元,其他企业即便在一线城市也很难做到。员工的素质和动力不足,价值观、积极性和企业文化,这些背后看不到的东西,才是胖东来的灵魂。”

胖东来并非唯一解药,“很多人只是模仿了外壳”
张智家在河南东部的一座县城,他曾先后在当地两家调改超市工作。当地商超的起伏或许也能作为样本,窥见线下零售业的一角。
2024年11月,他进入当地一家连锁超市工作。该超市成立于1990年代,在当地有65家大大小小的连锁门店,跟许昌胖东来、洛阳大张、南阳万德隆差不多同一时期诞生于河南。
2024年下半年,这家超市也加入了调改浪潮。张智加入时,恰逢该超市调改后重新开业,店内设立了胖东来自有品牌专区,销售精酿啤酒、洗衣液、燕麦脆等网红产品;并复制胖东来商品结构,增宽主副通道,增加烘焙加工区域;服务上提供直饮水、微波炉、雨伞、医药箱等。“最重要的是保证产品的新鲜度,晚上(收市前)打折力度很大。”
张智在烘焙蛋糕区域工作,“蛋糕区域,和其他商品区域都派人去胖东来学习了。”他回忆,调改后重新开业那天人山人海,“比过年时候的人还要多。”
在当地,永辉超市经营多年,但近几年一直在走下坡路。这家调改店重新开业半年后,永辉超市宣布闭店,“它生意不太好,冷冷清清的。”
“一家全国连锁为什么干不过地方连锁,肯定是有原因的。”张智认为,本土老品牌在当地形成了一定的信誉,占据较好的地理位置,“更接地气。”
永辉闭店后,另一老板接手了该店,在原位置重新装修,并于2025年9月开业,张智也到了该超市工作。据他回忆,开业当天也是人山人海,店面装修比原先有较大提升,同样改变了产品结构和生鲜烘焙加工等区域。
然而,该店开业一个月后,消费者的口碑出现分化。“想买的很多商品,这里没有,比如黑虎虾和三文鱼、鳕鱼;买的精排看着却像大块肉;装修很舒服,但品控感觉不太精细。”一位消费者直言。
据张智观察,消费者口碑的变化,可能问题在于选品:“选品很重要。选品好的话,贵一点儿,也会有人选择它;选品不好,再便宜也没有人买,要物有所值。”
调改浪潮的确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曾是湖南最大的连锁企业的步步高,此前陷入困境,调改一个月后,日销增长了10倍,日均客流也增长6倍;物美首家自主调改店北京学清路店,开业当日的销售额增长5倍以上。
但也不乏跟风调改失败的案例。
据龙商网超市周刊文章,一位西北三四线城市的超市老板讲述了自己的调改心路:他的超市调改后,开业首月销售额暴涨3倍,但仅半年后,客流量便断崖下跌,最终导致四百多万元的亏损。
这位老板坦言,问题在于盲目模仿而忽视本地市场:“选品不符合本地消费者的口味,而精心打造的烘焙区投入巨大,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口味不稳定,日损耗率高达30%,成为吞噬利润的无底洞。超市调改不是一场推倒重来的革命,而是一个基于自身特点的进化过程。成功的调改必须建立在对本地市场、核心客群和自身能力的深刻理解之上,而不是简单地模仿与复制。”
“有些企业学胖东来,可能只是模仿了一个外壳,有些则只是蹭热度。企业的长期经营理念,不是一天两天能学来的。商品力的背后是长期的商品经营和供应链积累,并不是开始学习,就马上掌握这样的进货渠道和提供商品的能力。”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经济系教授谢莉娟告诉《南方人物周刊》。
“胖东来在很多方面的确值得学习,但胖东来模式只能是解药之一。胖东来也不是完美的,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仓储会员店、折扣店以及异地扩张的较大竞争压力,每一个店的投资都是重资产。”李维华认为,“胖东来模式能否成功地复制到别的品牌,本身就是一个疑问。”

调改困局,最重要的是商品力
“传统大卖场模式的衰落,部分原因在于信息时代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了,不只看性价比,还有质价比,更重视货真价实的商品提供,不再轻易为溢价买单。”谢莉娟认为,胖东来、山姆、开市客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是高质价比、货真价实的商品。
调改后的永辉超市,有部分消费者认为“更宽敞,更整齐,但更贵了”。对此,谢莉娟表示,“如果是同款商品,现在对实体商店来讲压力较大,信息时代消费者很容易全网比价。价格上贵了一点点,就会影响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目前很多超市在细分、差异化上做得不够,导致在比价的过程中失去竞争优势。”
谢莉娟以曾经调研过的北京某老牌连锁企业举例:它的自营比例高达约95%,基地直采商品销售占到果蔬品类的80%以上,稳定供应的直采基地有110多个;它建立了自己的化验室,对采购的商品专门做质检,每年检验1万多个单品。“品质的担保和千店千面的布局让消费者在购买时不只是比价。很多超市如果只是模仿表面形式,没有背后的商品力和(个性化的)供应链,消费者的体验也会打折扣。”
在本轮调改中,各商超的生鲜和深加工熟食占比均有提升,食品加强型超市成为重点调改方向。李维华认为,熟食生鲜的确是超市的引流品,品类能否不断上新、产品是否有吸引力,还有食品安全问题,都会影响业绩。
一位超市高管曾坦言,“多数超市加工区日销仅2000-3000元,甚至不够支付员工的工资。”熟食生鲜区的增强需要克服高投入、客流不足、商品标准化和本地化等多重挑战。
李维华认为,目前整个商超领域的调改有些急功近利,在精神和文化层面有欠缺,调改是一种业态创新,不能只想着颠覆,也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传统商超在同一时间掀起调改的浪潮,背后是生存焦虑。“(当下)最重要的肯定是盈利能力,长期来看要有洞察需求的能力。很多的实体店不懂消费者,中国零售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卖场发展普遍是联营制,这样的大卖场本身没有多少商品采购能力。”谢莉娟说,洞察需求的背后是准确的选品、供应链的配合,还有自有品牌开发的能力。“即便是把定价、营销策略模仿到极致,如果不能提供相同品质的商品,没有稳定的货源和供应链,很难长期发展。”
在市场发展调整的阵痛期,淘汰赛还将继续。商超不仅面临线上电商的竞争,线下也面临各个垂直赛道的分割竞争,零食店、便利店、硬折扣社区店、山姆开市客仓储会员店……对手增加,几乎每一个细分赛道都有强大的竞争者。
短期来看,传统商超发展的困境仍难以扭转,未来则是更加残酷的竞争。
(文中张智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