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科技 前天 10:08
AI加速互联网大厂业绩增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人工智能(AI)正成为互联网大厂新的增长引擎。在AI军备竞赛的推动下,阿里、腾讯、快手、百度、字节等公司在AI领域投入巨资,不仅用于算力升级和人才引进,更重要的是,AI正在为它们的主营业务“造血”,成为业绩增长的显性变量。从云计算和模型收入的快速增长,到电商、社交、搜索和内容业务因AI优化而提升的效率,AI正为大厂带来切实的“秋收”。快手的“可灵”模型已实现盈利,抖音和快手通过AI推荐提升用户时长,腾讯广告系统AI优化带来两位数点击率提升,阿里和淘宝的AI工具帮助商家降本增效。尽管百度搜索面临转型阵痛,但AI也在驱动其文库、网盘等业务增长。字节跳动则以“再创业”的决心,大力投入AI基础设施和模型研发,试图打造下一代流量入口。

💡 **AI已成为互联网大厂业绩增长的显性驱动力**:数据显示,阿里、腾讯、快手、百度等公司在AI领域的支出占营收比重显著,并且AI相关收入(如阿里云、百度智能云)保持高速增长。更重要的是,AI正通过提升信息推荐效率、内容生成能力和广告投放效果,直接或间接带动主营业务的GMV、用户时长、广告营收等关键指标的提升,为公司带来可观的“秋收”。

🚀 **AI驱动业务模式创新与效率提升**:例如,快手的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不仅实现了盈利,还大幅增加了平台AI内容流量;抖音和快手通过AI推荐模型优化,有效提升了用户使用时长和广告效率。腾讯广告系统AI优化带来的点击率提升,以及淘宝AI工具“全站推广”对商家ROI的提高,都印证了AI在重塑商业模式和提升运营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

🌐 **大厂AI战略路径分化明显**:阿里采取“商家优先”的务实策略,通过AI工具帮助商家降本增效,并逐步拓展至用户侧,构建消费闭环。腾讯则奉行“AI in All”的理念,将AI技术融入微信、QQ等900多款产品,成为AI应用层的最大受益者。快手将AI视为“技术引擎”,以“可灵”为代表的AI业务成为新的战略重点。百度正经历“自我革新”,虽然面临搜索业务的阵痛,但AI也在驱动其生态内其他业务的增长。字节跳动则以“二次创业”的决心,大力投入AI基础设施和模型研发,构建AI生态。

📈 **AI赋能内容创作与分发,重塑用户体验**:AI技术,如生成式AI模型,正在降低内容创作门槛,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例如,快手的“可灵”和字节的“豆包”等AI工具,能够生成高质量的图片、视频和文本内容,吸引了大量创作者和用户。同时,AI驱动的推荐系统能够更精准地理解用户偏好,提供个性化内容,从而延长用户停留时长,优化用户体验,并将流量引导至电商等商业化场景。

强者恒强,在AI领域有了新的剧情。

自AI军备竞赛打响,互联网大厂便是冲在最前线的那批人。他们花重金投入算力、天价挖角算法天才。有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阿里,腾讯,快手,百度四家公司在AI相关领域的支出高达831.41亿元,占到营收的17%。字节更是被曝出今年在AI领域资本支出将达200亿美元。

表面上,这近乎一场「不计成本」的豪赌,但真翻开账本会发现,每家公司都有一套精细的算盘——在押注未来的同时,大厂花出去的每一分钱,也在给主业加速「造血」,让AI成为业绩增长的显性变量。

如果说AI创业公司的果实长成于明天,那么属于互联网大厂的「秋收」事实上已经近在眼前。

01

一个真相:

AI让大厂「家底儿」更厚了

AI对国内互联网大厂的业绩影响有显性部分,也有隐性部分。

显性如云计算和大模型相关,比如阿里云今年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6%,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第八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同比增长;百度智能云同期同比增长27%;隐性则体现在对主营业务的助攻。

显性部分由于太显性,我们就不在此多着笔墨,所以本文重点关注隐性部分。

在今年之前,AI对大厂主营业务的助攻大多难以量化或直接体现在财报中;不过今年二季度以来,部分大厂陆续披露一些间接数据,让我们得以窥见AI变现的潜力。

从变现模式来看,阿里淘宝、腾讯微信、百度搜索和字节抖音、快手,主要涉及电商、社交、搜索和内容业务,影响流量变现的关键因素主要有GMV、广告效率、内容供给总量、总用户时长等指标。

举个例子,抖音和快手首先是短视频内容平台,内容供给总量、总用户时长是变现的源头,决定着流量池的深浅,并以此直接影响广告营收,间接影响GMV导向的电商佣金收入。另一方面,信息推荐效率的提升既可拉动用户停留时长,也可以提升广告效率,也就是平台的赚钱效率。

这些都是AI在潜移默化中改造大厂的地方。

以快手为例,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是互联网大厂中少有的、上来就能赚钱的AI业务。通过订阅付费,可灵在今年二季度单季营收超过2.5亿元,占快手季度总营收的1%。不仅如此,伴随更多创作者使用可灵创作内容,快手的内容供给也在持续增长,从今年1月到7月,平台AI内容流量增加了320%。

另一条线,通过今年6月推出的生成式推荐大模型OneRec以及排序系统升级这两大底层技术革新,今年上半年快手APP总时长被提升了2.5%,DAU提升了0.25%。

▲传统的级联推荐系统CascadedRec和新兴的一体化推荐系统OneRec对比示意图

抖音亦同理。通过10亿参数的新大模型RankMixer,字节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提升用户使用时长1%以上。对于一个6亿日活的超级App而言,这1%意味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AI给腾讯带来的甘甜甚至都不用弯弯绕绕的计算。2025年二季度,腾讯营收同比增长15%,经营利润增长18%。马化腾在财报会上开门见山:「这得益于我们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以及从中获益。」其中,腾讯广告收入358亿,同比增长20%;视频号、小程序和微信搜索广告收入分别增长约50%、50%、60%。

▲腾讯2025年二季度财报

腾讯管理层在财报会上直言,广告系统AI优化带来的点击率提升达到两位数级别。考虑到腾讯广告体量已是一年千亿规模,哪怕10%的点击率提升,也意味着百亿级的增量,而这部分几乎没有边际成本。

淘宝同样受益于广告系统的AI优化。今年二季度,淘宝天猫客户管理收入增长10%的驱动力之一就是广告——阿里妈妈上线「全站推广」后,商家付费意愿增强,产品渗透率提升直接带动广告大盘增速。

目前比较难受的是百度搜索。生成式AI正在颠覆传统搜索竞价排名的商业模式。此时,平台不变,流失用户;主动变革,丢失客户。起码短期内如此。

体现在财报中,今年二季度,百度在线营销收入在同比下降15%,这是连续第五个季度下滑。当然,受益于AI,百度文库、网盘等产品的订阅收入都在上升。百度智能云也在快速增长。

人类悲欢并不相通,互联网大厂也是如此。

02

路经分化:

All in AI和AI in all

目前来看,大厂核心引擎的AI渗透进程和策略思路明显分化,这种分化既与公司主要商业模式和竞争环境有关,也与公司基因有关。

AI在各家主营业务中具体是如何渗透的?我们将在下面逐一分析:

(1) 阿里的务实:商家优先

2023年以来,AI驱动已成阿里的两大战略方向之一。

今年春节期间,淘宝天猫一把手蒋凡在内部会议中定调:「AI现阶段的目标是先帮助商家确定性降本。」毕竟淘宝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来自商家。

这一思路早已体现在产品层面上。去年8月,阿里妈妈推出AI驱动的新工具「全站推广」,该工具依托LMA大模型,实现了从「人找货」到「货找人」的精准投放。今年「全站推广」再次全面升级,大幅提升了淘宝的流量匹配效率。

在今年双11发布会上,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搜推智能总裁凯夫提到一组数据:淘宝推荐信息流的点击量提升了10%,商家广告投放ROI提升了12%。

▲淘宝AI发力的三大方向

不仅如此,通过新算法,淘宝将分析用户行为的时长从0.5年扩展到10年,这样可以让个性化推荐和判断更为精准,预计服装、家电等类目商家未来会受益较大。

在商家端取得初步成效后,阿里逐步将AI引向用户侧。近期,淘宝密集上线了AI万能搜、AI助手和AI找低价三大功能,意图重构传统的「搜索-比价-下单」链路。

AI万能搜旨在承接「租房收纳神器」等非标需求,通过对话式交互,将分散的消费决策收拢至平台内部;AI助手则扮演智能导购的角色;AI找低价聚焦于图片比价,通过识别同款推荐平替,截流原本可能流向专业比价平台的用户。

▲淘宝AI万能搜「租房收纳神器」等非标需求

这三者合力,正将淘宝从单一的「线上货架」,重塑为一个更顺滑的消费闭环。对C端而言,AI意味着搜索方式、决策逻辑被重构;对B端而言,它意味着一个新的营销场——用户与AI交互的每个环节,都可能是广告和推荐的新入口。

与亚马逊一站式AI购物助手Rufus强调效率导向不同,阿里的AI生态想象力似乎更大,因为在叠加饿了么、飞猪等本地生活业务后,淘宝正在变成远近场景一体的大消费入口。理论上,未来用户可能只需提出一句「周末带家人去海边度假」,AI工具有可能能一站式完成酒店、景点门票、本地餐饮乃至防晒用品的全程规划。

不过我们预计AI在C端落地进展不会太快,淘宝AI变革的重心还是在商家端,最快出成果的还是搜广推策略的进化。

当然如果从整体战略布局来看,鉴于淘系电商用户见顶、GMV增速放缓的大趋势,帮商家降本增效类的「节流」举措只能视作短期驱动力,中长期还是要靠开源,把淘系的流量池做大。这也是为什么阿里会举全集团之力托举淘宝闪购——带动电商月活、交叉销售效率等指标的提升。

(2)腾讯的躺赢:几乎所有业务线都能沾光AI

早年马化腾曾在《腾讯传》里说过:「中国互联网很多是靠应用驱动,而不是靠技术。」放在今天的AI语境下,这句话依然精准。

与竞相「All in AI」的大厂不同,腾讯的思路更像是「AI in All」,它不执着于从零到一打造出颠覆性的AI应用,而是思考如何用AI技术让自家赚钱的业务变得更赚钱。这让腾讯正成为AI应用层的最大受益者。

今年10月,高盛在一份最新研报中用「远超预期」来评价腾讯AI推理能力的商业化进度。

在AI节奏上,腾讯并不着急跟进,腾讯元宝比豆包、Kimi 晚上线了近一年;重资产的云业务,腾讯多年徘徊在二梯队。直到去年下半年,腾讯才突然提速,2024年第四季度豪掷390亿元投入算力和显卡,单季度的基建投入接近前两年的总和。

过去一年,腾讯悄然完成了一场AI「中台化」整合:将分散在各事业群的AI工具产品统一管理,并将AI全面接入微信、QQ、腾讯会议等900多款产品。如今,微信搜一搜支持AI问答,视频号能自动生成内容摘要,小程序客服具备LLM交互能力。微信这个「超级入口」,正成为腾讯AI落地的最佳试验场。

除了前面提到的广告系统优化,在游戏板块,腾讯AI不仅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也在重构玩家体验,带动今年二季度游戏收入同比增长22%。

更大的逻辑是,腾讯正依托场景和生态,构建一个自我强化的增长飞轮:AI让腾讯主业更赚钱,腾讯庞大的场景又反过来喂养AI模型,二者互相强化。相比「卷参数」的技术路径,腾讯讲了一个更稳健的「应用叙事」。

而这条高度务实的路径,也定义了腾讯在AI时代的边界与天花板。

(3)快手的新叙事:技术引擎

截至10月16日,快手股价年内暴涨逾80%。AI成了股价的一个核心引擎。

在互联网大厂中,快手虽然相对佛系,但运气属实不错。在全年营收迈过千亿门槛以后,快手电商虽继续保持双位数增速,但很难再现前几年那般狂飙。这时候,快手又不声不响就拿到了AI时代的船票。

去年6月,快手采用类似Sora的DiT技术路线,推出了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凭借「低价质优」的打法,可灵迅速跻身「全球第一梯队」,目前,其全球用户已达4500万,占据超过30%的市场使用份额,稳居行业首位。

▲Poe《2025年春季人工智能模型使用趋势》显示 Kling AI(可灵),截止今年5月,全球市场总份额大约 30%

迅猛的势头改变了快手的战略节奏,据悉,可灵AI最初并未背负盈利指标,奈何其涨势喜人,使快手决心长期重注。今年4月,快手成立可灵AI事业部,将其提升为与主站、商业化、电商等并列的一级部门,成为近三年首个新设的独立事业部,直接向CEO程一笑汇报。

战略优先级确认后,资源投入随之加码:可灵AI全年收入目标较年初翻倍,相关资本支出预算也同步翻番。

客观来看,尽管可灵在关键帧等技术已显优势,但距成熟影视工业仍有距离。

事实上,可灵真正的价值在于作为「新电力」对快手生态的全面渗透与重塑。

首先,它已经成为重要生产资料,今年7月快手AI内容播放量较半年前增长321%。其次,它还拉动主站的用户增长,目前可灵月活用户已突破180万,其中大部分是来自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AI创作者。这批人通过可灵生产内容,反向被吸引到快手开账号、发作品,形成跨平台引流的闭环。同时,很多用户因为「老照片复活」「AI短剧」等优质内容,加长了停留时长。

▲可灵图生视频功能界面

不仅如此,今年一季度,基于可灵生成的AIGC营销素材在快手的日均广告消耗达3000万元。

快手的AI叙事不只限于可灵,早在2023年初,程一笑就在内部干部会上强调,AI是新时代,视频生成和推荐领域是快手的发力点。

今年6月推出的生成式推荐大模型OneRec便是快手在推荐领域的最新进展。从效果上看,OneRec已在上下滑短视频推荐场景覆盖25%的全量流量,带动整体使用时长提升超1%。

(4)百度的阵痛:自我革新

百度正在经历一场漫长的自我革新,在AI新业务突飞猛进时,百度移动生态却正遭受正面冲击。

面对微信搜一搜8亿月活、抖音搜索日均53亿次、小红书被用成搜索引擎的四面楚歌,百度无法「摸着谷歌过河」——后者在美国搜索市场占据9成份额,这两年通过渐进式融合AI能力的稳健路径,广告营收不降反增。

百度搜索只能更激进地自我革命。今年7月,百度搜索宣布进行十年来最大改版,从搜索框、搜索结果页到搜索生态全面革新,AI生成内容在移动搜索结果页的占比从4月的35%飙升至7月的64%。

▲新版百度AI生成内容的界面

这一举措确实留住了用户:智能搜索月活同比增长5%至7.35亿,但代价是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流量分发-点击广告」变现逻辑,百度在线营销收入已经连续第五个季度下滑,且交银国际研报预测,下滑趋势将在未来几个季度持续。

李彦宏认为颠覆性的变革必然伴随短期冲击。如今,百度可能是国内唯一一家真正用多模态AI检索结果取代传统检索链接的公司。百度押注的是用户体验优先,而非收入优先,其内部的判断是,这一体验改造有助于一些检索关键词的变现,从而扩大广告库存。与此同时,这一模式有望推动商业化从CPC(按点击付费)向CPS(按成交付费)转型,为变现带来更高上限。

这一判断目前还是薛定谔的猫,至于结论是否准确,未来两三年可能才会见分晓。

而这场转型的阵痛已蔓延至百度生态系统的各个角落:其研发投入连续两个季度收缩,2025年Q2同比下降13%;长期合作的广告代理商生态出现震荡,部分核心伙伴面临重组或退出。

当然一些既有业务通过AI重塑也在打开新的空间,比如百度文库和网盘。

不过百度目前的一个挑战在于,内部各业务线在AI上各自为战,技术功能的单点突破、产品升级频频对外发声,但核心业务的变革主线与策略、百度AI搜索的差异化优势却还不够清晰。

(5)字节的二次创业:大力出奇迹再次上演

自2023年年中决定全力投入自研AI起,字节就展现出「再创业」般的决心。

与其他平台将AI作为工具融入现有业务不同,字节选择以全链条、全应用场景的布局打一场新仗。当各大AI平台纷纷接入DeepSeek承接泼天流量时,豆包却始终坚持自研,持续迭代其大模型家族。

支出方面,路透社披露字节在2025年拟投入约200亿美元级别的资本开支以扩充算力部署,而《金融时报》则称字节2025年在AI基础设施投入超120亿美元,口径虽有差异,但都指向一个事实:字节在重金打造「AI引擎」。

高强度投入带来模型能力的快速跃升。豆包大模型已稳居「第一梯队」,火山引擎在MaaS层的表现堪称阿里云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根据公开信息,目前豆包大模型在字节内部支撑超50个场景,并通过火山引擎服务30多个行业。AI助手豆包的MAU已达1.57亿,超过DeepSeek位居行业第一。

▲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8月,豆包AI的月活跃用户达到1.57亿,成为中国本土AI应用中用户最多的一款。

字节正形成以豆包领衔、火山引擎提供底层支撑的多场景覆盖的产品矩阵。

从回报上看,豆包APP虽不直接向用户收费,却通过与抖音、今日头条等内容生态的协同创造了独特价值:豆包的部分生成式内容就来自今日头条和抖音短视频,由此形成了跨产品的引流。长期来看,豆包正从AI工具演变为潜在的下一代流量入口。

在抖音主站,AI技术也在推动内容分发平台向智能化、个性化的内容操作系统演进。创作端,智能化工具链大幅降低门槛:即创、豆包实现脚本秒级生成,剪映实现一键智能剪辑,即梦能输入文字或图片生成图片或者视频……

目前来看,字节的AI布局还在持续进化,不排除这些AI探索中或许会诞生下一个「抖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降噪NoNoise”,作者:刘诗雨,编辑:孙静,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人工智能 互联网大厂 AI 业绩增长 技术创新 商业模式 内容创作 推荐系统 AI in All All in AI 字节跳动 腾讯 阿里 快手 百度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ternet Giants Performance Growt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usiness Models Content Creation Recommendation System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