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乡谈 10月17日 03:03
消费领域中的“伪需求”与认知误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深入探讨了当前消费领域中存在的“过度消费”现象,尤其关注“一老、一小、一女”三大生意。作者指出,这些领域常以“骗”为经营手段,满足的并非单纯的物质需求,更多是心理需求。对于老年群体,作者分析了其消费习惯源于物质不富裕的时代印记,难以接受持续性付费,导致“一锤子买卖”盛行。在儿童消费方面,以“儿童餐”为例,揭示了家长对营养认知的不足,商家借机提供“伪健康”产品。而女性消费领域,如减肥和医美,则存在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对快速效果的追求,进行“透支式”消费的现象。文章强调,提升消费者的认知水平,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 消费“一老”:老年人的消费习惯深受计划经济时代物质匮乏的影响,他们对“别人赚钱”尤为敏感,难以接受会员制等持续性付费模式。这导致面向老年人的服务和产品,如养老服务,更倾向于一次性高额收费,而非按月续费,否则容易引发消费者的不信任和冲突。商家常以“保健品”等形式进行“一锤子买卖”,而非提供真正可持续的服务。

👶 消费“一小”:儿童消费中的“儿童餐”现象,反映了家长对儿童营养认知的不足。许多家长片面追求“低油低盐”,将烹饪方式视为健康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儿童生长发育所需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商家则利用这种认知误区,提供“伪健康”的儿童餐,满足家长“好好育儿”的心理需求,实则是一种基于认知不足的“欺骗”生意。

👩 消费“一女”:女性消费领域的减肥和医美项目,常以“骗”为手段。减肥领域充斥着不可持续的节食、代餐信息,导致健康受损。医美领域则普遍存在设备和治疗方案的滥用,如“黄金微针”实为“高频电灼仪”,通过灼烧皮肤细胞实现紧致效果,本质是“以皮肤寿命换颜值”。这些项目往往不透明,利用消费者追求快速效果的心理,进行高价收费。

🧠 认知的重要性:文章强调,提升消费者的认知水平是解决过度消费和“伪需求”的关键。无论是老年人接受市场经济的“赚钱”逻辑,还是家长理解真正的儿童营养,亦或是消费者了解医美项目的真实原理,都需要更清晰、准确的信息。缺乏认知,消费者容易被“骗”,导致资源浪费和健康受损。



现在都说消费不足,但小镇觉得,有些领域消费过于充足了,甚至成了基于认知的“财富再分配”,只是搞不清楚到底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还是为了满足心理需求,亦或者两者都有。

比较突出的是一老、一小、一女三大生意,“骗”字当头,甚至不“骗”就做不成生意,不被“骗”消费者还不满意,逼着经营者继续“骗”、好好“骗”。

先别急着说小镇搞歧视,小镇说这话是有道理的。

先说一老,主要是消费习惯和理念,这跟多数老年人一生多数时间物质并不富裕有关。

在消费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很难做持续性付费的生意。

比如有读者咨询小镇,说打算搞老年培训或者服务,计划收取一定的会员费,然后提供基础服务,想要更高的服务那就缴纳更多费用。

小镇就让他去调查周围老年人有多少是体制内的,尤其注意养老金构成,是否普遍超过当地人均收入。

之所以要求他做这个调研,是因为不同于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80后、90后、00后等,已经习惯了市场经济,对服务付费习以为常,更很少在意别人赚多少钱,默认别人出来做生意、提供服务当然要赚钱。

但当前很多老人会特别在意别人从自己这里赚了多少钱,就算别人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挺好的,自己也满意,只要觉得对方赚钱了,有可能宁可选择另一个让他们觉得不赚钱的商家,哪怕付出更大的代价、享受到的商品和服务也更差。

这是时代留下的印迹。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公有制和建设领域,民间私人财富不多,想要获得更多财富,就需要在有限财富之间进行博弈,有的人拿得多了、其他人就拿得少,越是生产力发展缓慢、财富增长停滞的时期越是如此,就导致看不得别人赚钱,也容不得自己吃亏。

这个底层逻辑跟熟人社会特别在意面子也是一样的。在商品经济大发展之前,没有成熟的信贷体系,当需要临时筹措大笔资金的时候,就只能靠向熟人借钱,熟人借钱也要担心这个人能不能还,越是有面子的人,社会信用额度就越高。所以熟人社会讲面子是很正常的,甚至为了面子可以付出看似不理性的成本。


比如1995年春晚小品《有事您说话》,小品男主角为了满足面子,谎称能代购火车卧铺票,实际深夜带着被褥、马扎排队购票却屡屡碰壁,最终不仅自掏腰包买高价票,还引发了家庭矛盾。

这个小品就抓住了90年代春运一票难求的社会现实,还把握了传统社会思维与市场经济思维之间的冲突。之所以打肿脸充胖子,就是因为在传统社会,面子是可以兑现的,这是在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健全情况下的社会运行底层规律。

因为这类时代的刻印,就导致不容易做老人的长期生意,比如开头说的这位读者想做的会员制老人培训或服务。因为时间长了,老人一定会盘算,这商家赚了多少钱,就开始出现各种冲突和对立,要求提供更多的服务以外的优惠,甚至哪怕自己很需要,也会因为觉得商家赚钱了要求退费,还很容易出现集体退费。

在目前情况下,做老人生意,搞服务是很难的,因为服务就需要长期、多次提供,而且服务看不到实际的商品,就更容易令部分老人觉得商家没有成本,收的钱全都赚了。于是做老人生意,往往要有“骗”的成分,也更倾向于一锤子买卖,比如现在特别猖獗地哄骗老人购买所谓的“保健品”“特效药”,直接通过到付快递送过去,一箱子几千块、几万块,卖完之后拉倒。


养老也是如此。小镇之前在青岛调研过养老情况,青岛是中国养老服务探索比较靠前的,还写成了一篇调研报告交上去。调研中小镇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按月付费的养老服务有些难搞,需要续费的时候总是比较艰难,其实也不是老人没钱,就是不太想交,总在打听养老院赚了多少钱,觉得被赚钱就亏了。

反而那种一次性让老人缴纳几十万、几百万,然后用利息支付养老服务的模式,更容易走通。

这种一次性付费锁定老人长期消费的做法,也非常普遍。比如小镇在北京就发现了一条街,几十家商铺全部打着一家公司的标识,通过农贸商超吸引老人消费,早上送鸡蛋、傍晚送大葱,老人排队特别积极,然后就是各种保健品、医疗科普、养老针对性服务等等。小镇也大致调研过周围老人情况,普遍拥有养老金,少则一个月三五千,多则上万,还有不少是大学教授、公务员、国企中层等等。

类似的道理,郑渊洁早就说过,1993年《皮皮鲁遥控老师》一文就提到“现在做生意的规矩是小孩的钱最好赚,女人的钱更好赚,老人的钱不能赚只能骗”。

所以想要提振老年消费,搞银发经济,就需要老年群体更普遍习惯市场经济,接受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接受服务也是价值。要从农业社会不承认服务价值、见不得别人赚钱的思维中走出来,然后做老人生意才能更加长久,通过优化商品和服务来赚钱,而不是如现在这样,想要赚老人的钱,如郑渊洁所说“不能赚只能骗”。

随着时代发展和老年人时代结构的转变,目前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有越来越多的老人渴望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而不是如过去一样,甚至存在幸福生活羞耻症一般,总觉得自己不应该享受更美好的生活,有一种牺牲和付出感。

而且老人的社交需求也非常旺盛。就如开头那位读者咨询的老年人培训和服务,小镇最后建议他,不要真觉得老年人需要被培训,去上老年大学,真实需求是社交,学什么都是次要的,想要做这个生意,最重要的是去学习各类俱乐部是如何组织会员活动的,而不是研究教什么。

所以,老年人服务也是有搞头的,只不过需要注意老年人的时代刻印,做好受众群体调研。

说完一老,就到一小了。

这也是“骗”的重灾区,最典型的就是所谓“儿童餐”,背后是当前社会对什么是营养健康认知严重不足。

不少家长,对健康的理解就是烹饪方式,觉得不用油不用盐的最健康,看到油炸就跟看到毒药一样了,甚至看到碳水就应激,这就是营养学一知半解的结果。

很多商家提供的儿童餐,要么不好吃,要么就是伪装成所谓的健康。反正掏钱的是家长,不好吃甚至还被莫名其妙地理解为健康,难怪小孩子喜欢吃麦当劳、肯德基,因为这几乎已经是部分家长能够接受的底线了。

于是,很多中产家庭就成了最好的韭菜,而且也不排除有表演和心理满足的成分。要想认真学习儿童营养学,了解到底什么样的饮食是健康的,这需要时间和努力,但带着孩子去吃看起来挺健康的儿童营养餐,还花了大价钱,立刻就可以获得“我在好好育儿”“我真是好爸爸、好妈妈”的满足感。

至于儿童餐到底健不健康,食材到底如何,只要就餐环境好,提供的情绪价值足,而且儿童餐价格到位,就心满意足了。孩子喜欢吃,就觉得厨师真不错,以后要多来;孩子不喜欢吃,就觉得健康的东西难吃是自然的,逼着孩子吃,以后还得多来。

于是儿童餐片面推崇少油少盐少调料、蒸煮为主的饮食方式,顶多接受煎和烤,对一切需要油的烹饪方式高度警惕。就有读者留言说现代人吃盐太多了,要求小镇写文章告诉大家,一天吃盐最多一两克,还要告诉大家如何清淡饮食、少用油不用油。这不就胡扯嘛,看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成年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对油脂也有要求。

小镇之前就谈过,中国人很多看起来挺胖的,但普遍存在营养不良,就是因为饮食结构不对。

很多小孩子的饮食就更成问题了,部分家长自己听信网络上各种节食减肥绿色健康的种种忽悠,就直接硬套在孩子上。但要注意,小孩子正是新陈代谢特别快的年龄段,最需要的就是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小孩子喜欢油炸,部分原因就是出于新陈代谢的生理需求,结果非得吃得清汤寡水,小孩子怎么可能喜欢吃呢?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下,营养健康也不能摄入过量,更要重视运动、光照,总之不要走极端。

切记,食材新鲜和营养充分,远比烹饪方法重要。而且小孩子正因为长身体需要蛋白质和油脂,所以如果去某家饭店吃非蒸即煮、看不到多少油脂的儿童餐,孩子竟然喜欢吃,那就要注意,很可能店家悄悄地掺了油,只不过看不出来罢了。

儿童餐,就又是一个认知不足导致的“欺骗”生意。

说完一老一少,就简单说说一女。

但“一女”这个要触动的利益太大了,何况挑破了一些事,还容易惹埋怨,甚至被认为见不得人好,就只简单提提。

与女性相关最典型的“骗”字当头的生意,就是减肥和医美。小镇不是说这俩个都有问题,只是阐述基本的现象,别对号入座。

网络上大量关于女性减肥的言论是完全错误的,片面要求节食、代餐、打针用药,视碳水为毒品,看起来体重减得飞快,但根本不可持续,更导致很多女性肌肉大为萎缩,于是出现了“脂包骨”,看起来体型确实娇小,上秤体重也轻了,但从体脂率上早就是肥胖了,而且是最不健康的肥胖,还不如肌肉比例正常的传统胖子。

之所以大量错误信息流传,就是以为只有这样才好“骗”钱。

女性想要减重,考虑到生理特征,相比男性反而必须更重视营养和热量摄入,比如男性突击减重可以每日热量摄入低于基础代谢,但女性必须保证在基础代谢以上,否则必然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影响到生殖系统健康;而女性因为缺乏睾酮,再加上每月一次的生理期,导致女性想要增肌难度远高于男性,具体比例不好评估,小镇觉得十倍难度都不为过,所以男性减脂增肌往往只需要一个觉悟和坚持几个月,而女性需要更强的意志力和坚持。

也正因为女性需要更多的坚持和几倍时长的努力,于是走捷径的减肥方案就有市场了。

医美就是如此了,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严格依法,可能没几家医美是完全合规的,普遍存在设备和治疗方案滥用问题,以至于收费高都是次要的了,毕竟花大钱买心安嘛。

就说几个比较典型的医美项目。

一个是最近很流行的所谓“黄金微针”,说得神乎其神,可以缩小毛孔等。


但使用的设备,说明书上实际名称是“高频电灼仪”,用途是手术中促进凝固,使组织变形或坏死,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用于正常面部的皮肤。

其缩小毛孔、使皮肤紧致的原理很简单,就是烧灼掉浅层皮肤细胞,细胞坏死,自然会拉动皮肤收缩,就类似于电烙铁烫皮肤,周围皮肤向里拉近,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做黄金微针,会要求间隔两三个月才能进行下一次。原因也很简单,面部下面的表皮被烧灼得血肉模糊,然后用药促进生长,当然得让皮肤休息一阵子,给脸留下愈合时间。

还有所谓的“超声炮热玛吉”,设备本名是“超声治疗仪”,用于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疼痛的辅助治疗,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超声波作为机械波,达到一定频率之后可以转换为热能,定向烧灼某些组织,比如软组织。而这玩意在医院的康复科,一次就收几十元,但在医美界,那就不一样了。

至于水光针,说白了主要成分就是玻尿酸,利用皮肤无法直接吸收玻尿酸,从而把面部皮肤撑起来,因为玻尿酸会缓慢减少,所以需要定期去打,至于什么补水、补营养,喜欢听就听吧。

其实很多医美项目,核心原理就是破坏掉当前表层皮肤,然后使用药物或器械加速表皮增生,从而达到紧致美白的效果。

本质就是以皮肤寿命换颜值。

所以一般作为医美项目,都会强调必须更加注意防晒,因为新生细胞更容易晒黑,而且被破坏的表皮更加脆弱,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而因为太疼了,所以必须使用表皮麻醉。

这种治疗对于雀斑、晒伤等,说实话还是有价值的,毕竟如果自己慢慢恢复,时间太长,而且很难在几个月内注意防护。但用了这些人为破坏表皮、促进增生的措施,只需要一两周就大不一样。

但注意,这么做本质在透支皮肤结构与厚度,不断破坏表皮屏障,任何组织的细胞增殖都是有极限的。每次人为破坏掉当前表皮,都意味着加速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衰老,年轻的时候还好,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无法遏制的迅速衰老。

医美机构敢把实际的原理一五一十的告诉消费者吗?如果消费者知道真实原理和设备用途限制,还会选择消费吗?

当然,有些人可能也想开了,就想20岁、30岁年轻的时候,面部漂漂亮亮的,至于老了怎么办,顾不了那么多了。

但就算不考虑未来,难道不觉得贵吗?

至于明星的话,一定要慎重。很多明星介绍自己的饮食习惯、美容经验等,话只说一半,没说的是,花了多少钱做弥补性措施。比如有的号称吃了几十年素食的,知道私底下光各种营养剂吃了多少吗?而且,明星的身体状态并不好,这帮人是最不在乎年龄大了以后的人群。

话不多说了,就到这吧。

在消费领域,认知还是挺重要的。

其他文章推荐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消费不足 认知误区 老年消费 儿童餐 减肥 医美 银发经济 心理需求 市场经济 Cognitive Misconceptions Elderly Consumption Kids' Meals Dieting Medical Aesthetics Silver Economy Psychological Needs Market Econom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