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 Big Data 10月16日 19:12
環境部成立資訊科技司 聚焦AI應用與環境治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環境部於10月16日宣布成立環境資訊科技司,由張順欽擔任司長,旨在整合IT資源、加速AI應用,以提升行政效率並加強環境治理。該司整合了原監測資訊司的資訊單位,並吸納其他內設單位IT資源,將AI應用與資料治理列為核心任務。部長彭啟明強調,成立此司是因應AI發展趨勢,過去監測與資訊業務分屬不同單位,現將監測業務移至其他司處,專注於資料治理及AI應用。AI工具已在環境部內部普及,例如用於環評會議結論的快速匯整,並在取締違法濫墾、濫伐以及災後淤泥垃圾量評估方面展現成效。未來,環境部將運用AI優化環評作業、提升內部溝通效率,並打造AI客服及公民科學平台,以數位治理為基礎,推動以人為本的AI治理。

📊 **整合IT資源,專注AI應用與數位治理**:環境部新成立的環境資訊科技司,將整合部內IT資源,並由原監測資訊司長張順欽領軍,核心任務是加速推動AI應用,以提升行政辦公效率,並加強環境治理。此舉旨在建立數位治理的基礎,透過資料治理與AI應用,優化決策與服務。

🚀 **AI賦能環境治理,提升執法與應變效率**:環境部已開始運用AI於環境治理,例如透過AI辨識車牌以取締違法濫墾、濫伐,以及利用無人機空拍與AI評估災後淤泥垃圾量,作為後續處理方案的參考。這些應用顯示AI在提升環境執法精準度與災難應變能力上的潛力。

💡 **優化內部作業與外部溝通,打造智慧化服務**:未來環境部將利用AI提升內外溝通效率,包括協助檢視環評書件資料,以及建立24小時AI客服,整合各單位客服窗口,提供單一窗口服務。同時,也將擴大AI於公文處理、請購等內部作業的應用,並推動AI驗證示範計畫。

⚖️ **建立以人為本的AI治理,兼顧倫理與可追溯性**:環境部致力於建立以人為本的AI治理,包含制定AI倫理規範、審查機制、風險評估與影響分析。技術上將導入可解釋AI,避免偏誤,並強化資料治理及模型的可追溯性,確保AI應用的公平性與可靠性。

📈 **強化國家環境資料庫,輔助決策與服務發展**:環境資訊科技司的首要目標之一是建構數位治理基礎,透過整合空、水、廢、毒、環評等系統數據,加上歷年環保專案報告及GIS圖層,持續加強國家環境資料庫。以此資料為基礎,發展AI服務,輔助環境決策,並推動公民科學平台。

環境部今天(10/16)宣布成立環境資訊科技司,由原監測資訊司長張順欽擔任司長,將整合部內的IT資源加速推動AI應用,以提升環境部的行政辦公效率,並利用AI加強環境治理工作。

新成立的環境資訊科技司,主要由原本的監測資訊司而來,將監測資訊司既有的環境監測單位轉移到其他單位,保留原本的資訊單位,同時整合其他內司署院的IT單位,組成環境資訊科技司。換言之,環境資訊科技司的成立,推動環境部的IT資源整合,其重要工作,除了IT及資安,另一項重責大任便是推動AI應用,因此環境部內也以AI司稱呼環境資訊科技司。

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早在環境部前身環保署於民國76年成立之時,即成立監資處,將監測與資訊合在一起,該單位組織行之有年,成立已有38年之久,今天成立環境資訊科技司的原因,除了監測及資訊領域不同,故將監測業務移到大氣司、水保司,另一原因是AI發展過程中,資料治理相當重要,因此成立環境資訊科技司,以專注於資料治理及AI應用發展。

彭啟明指出,環境部在人事行政總處及數發部的支持下,花費數月的時間調整規程,才終於在今天成立環境資訊科技司,由專責單位推動AI應用迫在眉睫,當初他就任部長時,曾詢問環境部員工是否使用ChatGPT,當時員工很少使用,現在部內部已普及使用AI工具,以召開環境評估會議為例,環境部曾因為快速製作完成結論,遭環保團體質疑預先製作,事實上,環境部是以AI快速匯整、濃縮為結論,「用AI來作真的非常快」,他希望未來環境部會運用AI提升環評作業效率,以協助不同團體的場域溝通。

環境資訊科技司的成立,推展資料治理、AI,提升環境部行政作業效率及加強環境治理,彭啟明形容該司可以簡稱為AI司,彰顯環境資訊科技司對環境部的重要性。

目前環境部採用AI加強環境治理工作已有一些應用,像是過去為抓違法濫墾、濫伐,傳統上是以GPS追蹤砂石車等大型載運車輛,但是相關業者為迴避,透過反偵蒐辨別稽查人員車輛的車號,現在環境部輔助以AI協助辨識車牌,對於取締濫墾、濫伐已有不錯的成效。

彭啟明認為,AI及資料科技的運用相當重要,他以這次參與中央在花蓮救災的經驗,這次花蓮災情吸引50萬人次志工救災,但中央政府協調動員志工只有2、3千人,更多志工自己尋找幫助的地方,顯示國內在救災防災需要資訊及AI的協助,他也向季連成提出建言應強化資訊科技在防救災的應用。

此次花蓮災情,環境部也透過AI協助救災,由於馬太鞍堰塞湖潰壩,大量湖水挾著沙石使得馬太鞍溪下游泛濫,導致河堤及橋樑被沖毀,以災情較為嚴重的光復鄉為例,平時光復鄉一年產生的垃圾量約為6噸,環境部即利用無人機空拍及AI評估淤泥及垃圾量約50到60噸,遠高於光復鄉一年垃圾量,作為後續評估合適處理方案參考。

環境部如何導入AI,提升行政效率及智慧化便民服務

在今天環境資訊科技司成立後,司長張順欽也說明今後該單位的目標是建構數位治理的基礎,首先是資料治理部分,包括整合空、水、廢、毒、環評等系統數據,加上歷年所累積的1.5萬件環保專案報告、GIS圖層,持續加強國家環境資料庫,以這些資料為基礎發展AI服務及輔助決策。

彭啟明也補充說明,未來環境部也會運用AI提升內外溝通,例如讓環境部、外部業者、環保團體利用AI來檢視相關環評書件資料的格式、內容等。

此外,環境資訊科技司也計畫在對民服務上打造AI客服,整合各司署防院的客服窗口,建立服務民眾單一客服窗口,利用生成式AI提供24小時的AI客服服務,與人工客服協作。此外,也會打造公民科學平臺。

對內,環境部計畫擴大AI運用,除了目前已使用AI的公文分文,未來還有協助新手公務員的智慧公文,智慧請購等等。

張順欽表示,資訊科技司將會與其他司署院合作,盤點重覆性高的繁雜工作,每年推動至少3項AI驗證示範計畫。另外,輔導模型發展,並做好風險控管,同時將成果驗證輔導業務單位運作。總結來說,環境部導入AI會著重於減少重工與重複流程、提升跨單位資料共享與決策效率,建立AI治理標準與風險評估,培養AI導入能量與製度化流程。

環境部的目標是建立以人為本的AI治理,其中包括AI的倫理規範,在制度面形成倫理準則、審查、風險評估、影響分析;在技術面導入可解釋AI,避免偏誤,強化資料治理及模型的可追溯性。環境部也會透過AI治理中心定期審議制度面及技術面的落實。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環境部 資訊科技司 AI 環境治理 數位治理 資料治理 行政效率 環評 AI客服 公民科學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AI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Digital Governance Data Governanc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EIA AI Customer Service Citizen Scienc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