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今天(10/16)宣布成立環境資訊科技司,由原監測資訊司長張順欽擔任司長,將整合部內的IT資源加速推動AI應用,以提升環境部的行政辦公效率,並利用AI加強環境治理工作。
新成立的環境資訊科技司,主要由原本的監測資訊司而來,將監測資訊司既有的環境監測單位轉移到其他單位,保留原本的資訊單位,同時整合其他內司署院的IT單位,組成環境資訊科技司。換言之,環境資訊科技司的成立,推動環境部的IT資源整合,其重要工作,除了IT及資安,另一項重責大任便是推動AI應用,因此環境部內也以AI司稱呼環境資訊科技司。
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早在環境部前身環保署於民國76年成立之時,即成立監資處,將監測與資訊合在一起,該單位組織行之有年,成立已有38年之久,今天成立環境資訊科技司的原因,除了監測及資訊領域不同,故將監測業務移到大氣司、水保司,另一原因是AI發展過程中,資料治理相當重要,因此成立環境資訊科技司,以專注於資料治理及AI應用發展。
彭啟明指出,環境部在人事行政總處及數發部的支持下,花費數月的時間調整規程,才終於在今天成立環境資訊科技司,由專責單位推動AI應用迫在眉睫,當初他就任部長時,曾詢問環境部員工是否使用ChatGPT,當時員工很少使用,現在部內部已普及使用AI工具,以召開環境評估會議為例,環境部曾因為快速製作完成結論,遭環保團體質疑預先製作,事實上,環境部是以AI快速匯整、濃縮為結論,「用AI來作真的非常快」,他希望未來環境部會運用AI提升環評作業效率,以協助不同團體的場域溝通。
環境資訊科技司的成立,推展資料治理、AI,提升環境部行政作業效率及加強環境治理,彭啟明形容該司可以簡稱為AI司,彰顯環境資訊科技司對環境部的重要性。
目前環境部採用AI加強環境治理工作已有一些應用,像是過去為抓違法濫墾、濫伐,傳統上是以GPS追蹤砂石車等大型載運車輛,但是相關業者為迴避,透過反偵蒐辨別稽查人員車輛的車號,現在環境部輔助以AI協助辨識車牌,對於取締濫墾、濫伐已有不錯的成效。
彭啟明認為,AI及資料科技的運用相當重要,他以這次參與中央在花蓮救災的經驗,這次花蓮災情吸引50萬人次志工救災,但中央政府協調動員志工只有2、3千人,更多志工自己尋找幫助的地方,顯示國內在救災防災需要資訊及AI的協助,他也向季連成提出建言應強化資訊科技在防救災的應用。
此次花蓮災情,環境部也透過AI協助救災,由於馬太鞍堰塞湖潰壩,大量湖水挾著沙石使得馬太鞍溪下游泛濫,導致河堤及橋樑被沖毀,以災情較為嚴重的光復鄉為例,平時光復鄉一年產生的垃圾量約為6噸,環境部即利用無人機空拍及AI評估淤泥及垃圾量約50到60噸,遠高於光復鄉一年垃圾量,作為後續評估合適處理方案參考。
環境部如何導入AI,提升行政效率及智慧化便民服務
在今天環境資訊科技司成立後,司長張順欽也說明今後該單位的目標是建構數位治理的基礎,首先是資料治理部分,包括整合空、水、廢、毒、環評等系統數據,加上歷年所累積的1.5萬件環保專案報告、GIS圖層,持續加強國家環境資料庫,以這些資料為基礎發展AI服務及輔助決策。
彭啟明也補充說明,未來環境部也會運用AI提升內外溝通,例如讓環境部、外部業者、環保團體利用AI來檢視相關環評書件資料的格式、內容等。
此外,環境資訊科技司也計畫在對民服務上打造AI客服,整合各司署防院的客服窗口,建立服務民眾單一客服窗口,利用生成式AI提供24小時的AI客服服務,與人工客服協作。此外,也會打造公民科學平臺。
對內,環境部計畫擴大AI運用,除了目前已使用AI的公文分文,未來還有協助新手公務員的智慧公文,智慧請購等等。
張順欽表示,資訊科技司將會與其他司署院合作,盤點重覆性高的繁雜工作,每年推動至少3項AI驗證示範計畫。另外,輔導模型發展,並做好風險控管,同時將成果驗證輔導業務單位運作。總結來說,環境部導入AI會著重於減少重工與重複流程、提升跨單位資料共享與決策效率,建立AI治理標準與風險評估,培養AI導入能量與製度化流程。
環境部的目標是建立以人為本的AI治理,其中包括AI的倫理規範,在制度面形成倫理準則、審查、風險評估、影響分析;在技術面導入可解釋AI,避免偏誤,強化資料治理及模型的可追溯性。環境部也會透過AI治理中心定期審議制度面及技術面的落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