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头条 10月16日 17:39
央行持续增持黄金,折射国际货币体系深层变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深入探讨了当前全球“黄金热”现象及其背后的多重驱动因素。文章指出,在全球货币信用、地缘政治风险及全球风险叠加的背景下,黄金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其价值日益凸显。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增持黄金储备,不仅是为了金融安全,更是国际货币体系深层变化的体现。文章梳理了黄金价格的历史演进,并分析了当前“黄金热”与历史上的金价暴涨的相似之处与结构性差异,强调黄金已成为多重风险下的战略资产,并为投资者提供了理性配置黄金的建议。

📈 **央行增持黄金的战略考量**:在全球货币超发和通胀压力下,黄金作为稀缺贵金属具有保值属性,能对冲资产贬值风险。央行增持黄金旨在多元化储备结构,降低对美元资产的依赖,增强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并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和国际支付危机的战略资源。

💰 **黄金价格演进的历史规律**:黄金价格的波动与货币体系变革、地缘政治风险、货币信用及通胀预期密切相关。从金本位时期的稳定,到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剧烈波动,再到21世纪初的上涨,黄金始终是抵御风险和保值的关键资产。

🌍 **当前“黄金热”的深层原因**:本轮黄金热是货币信用受损、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风险叠加以及金融体系变革(如数字货币兴起)的必然结果。多国央行集体增持黄金,市场参与主体拓宽,都表明黄金已成为应对复杂多变国际环境下的战略性资产。

💡 **理性看待黄金投资**:黄金作为一份“保险”而非“稳赚的门票”,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将其作为长期资产配置的一部分,而非短期套利工具,是更为理性的选择,尤其是在市场过度乐观情绪下更需警惕。

在面临金融危机、国际支付危机等紧急情况时,黄金可以迅速在国际市场上变现,用于稳定汇率、平衡国际收支等,是国家应对外部金融冲击的重要战略资源。

(本文作者赵军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副教授)

如果说过去十年中国资产配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美元”与“美债”,那么近年来,“黄金”正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国家外汇管理局10月7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3387亿美元,黄金储备为7406万盎司,环比增加4万盎司,为我国央行连续第11个月增持黄金。

国际金价一路狂飙至新高。为什么在美元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黄金却成为炙手可热的金融资产?这一轮“黄金热”不是孤立现象,而是货币信用、地缘政治、全球风险叠加的必然结果。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人民银行持续买入黄金的背后逻辑,不仅关乎金融安全,也折射出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层变化。

通过对中国人民银行过去一段时间的黄金储备量以及国际黄金价格数据的梳理,可以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特征:这21个月里,中国人民银行的黄金储备量整体稳步上升, 2024年1月为1482.29 亿美元,最高值达到了今年九月的2832.91亿美元,整体增幅达到了91.12% ,波动幅度巨大。

一、央行增持黄金储备的逻辑

在国家储备体系中,黄金与外汇储备、特别提款权等共同构成了国家的储备资产。虽然外汇储备在当前储备体系中占比较大,但黄金的不可替代的特性使其成为储备体系中的重要稳定器。

央行不断增加黄金储备,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从经济层面看,黄金具有较强的保值属性。在全球货币超发、通胀压力持续的情况下,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而黄金作为一种稀缺的贵金属,其内在价值相对稳定。适度增加黄金储备,有助于对冲通胀所带来的资产贬值压力,增强整体储备资产的抗风险能力。当然,这不仅仅是为了保值,更是一种货币体系的战略对冲。

换句话说,央行增持黄金,本质是通过多元化储备结构,降低对美元资产的依赖,从而削弱美元霸权的影响,为全球货币体系稳定增加一层“安全缓冲”。从金融安全的角度出发,多元化的储备体系是国家金融稳定的基石。过去,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资产为主。然而,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美元汇率波动加大,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也对美元资产的安全性构成威胁。

黄金作为一种不依赖于任何国家信用的资产,增加其在储备体系中的占比,能够降低对单一货币的依赖,增强国家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此外,黄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在面临金融危机、国际支付危机等紧急情况时,黄金可以迅速在国际市场上变现,用于稳定汇率、平衡国际收支等,是国家应对外部金融冲击的重要战略资源。

二、黄金的价格演进:从历史寻找原因

黄金作为货币使用的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在古文明时期,黄金的价值相对稳定,主要由其稀缺性决定;16-17世纪,随着大航海时代的贸易扩张,多国采用金银复本位制;19世纪,英国确立金本位制,黄金成为主要货币,各国货币普遍与黄金挂钩,黄金的货币属性达到顶峰。

全球贸易与资本流动因“黄金锚”的存在而具备了稳定的价值基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全球经济繁荣,与金本位的支撑密切相关。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黄金价格随之脱离官方定价机制,进入自由浮动时代。此后,黄金价格迎来了两轮标志性的大幅变动: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受石油危机、美国“大通胀”、冷战背景下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等因素驱动,黄金价格从35美元/盎司一路飙升至1980年1月21日创下的850美元/盎司,创下当时历史峰值。这一时期,黄金作为抵御通胀和地缘风险的核心避险资产。

21世纪初至2011年,随着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引发的避险情绪,黄金价格从2001年的约260美元/盎司,猛涨至2011年9月6日的1920.88美元/盎司,再度刷新历史纪录。这一阶段凸显出黄金作为“危机避险工具”的重要属性。

而近20个月黄金价格的上涨趋势与历史上的金价暴涨在某些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首先,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20世纪70年代金价暴涨的主要原因,货币体系的重大变革导致美元信用受损,黄金价格自由上涨。近年来,全球金融体系也在发生深刻变革,数字货币的兴起对传统货币体系产生了冲击。科技的发展加速了金融创新的步伐,与历史上的金融体系变革相比,当前的变革更加迅速和复杂,这使得黄金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其次,地缘政治冲突是历史上推动金价上涨的重要因素。近期,俄乌冲突与中东冲突交织,国际关系复杂多变,投资者的避险情绪再次被点燃。与历史不同的是,当前的地缘政治冲突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涉及多个地区和国家的利益博弈,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远。

最后,与本世纪初全球央行实施量化宽松推动黄金走强类似,疫情后通胀预期升温以及多国延续货币宽松政策,共同复刻了“流动性驱动+避险强化”的金价上涨逻辑。

从千年演变与近现代数据可以看出,黄金价格的波动始终绕不开货币体系变革、地缘政治风险、货币信用与通胀预期等三大核心因素。这既是历史的规律,也是当前的现实,它们叠加交错,构成了黄金价格的演进逻辑。

三、当下“黄金热”的映照与未来启示

我国央行过去11个月连续增持黄金,以及全球范围内的“黄金热”,都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国家和投资者对资产安全、多元化配置需求的体现。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黄金价格的大幅波动,更像是一场“压力测试”——它证明了黄金在法币体系之外的独立价值,也揭示了其价格受多重复杂因素驱动的规律。如果未来地缘政治情况进一步恶化或全球风险增大,不确定性增加,金价大概率将继续上涨。

地缘政治冲突的升级会导致投资者的避险情绪进一步高涨,大量资金会流入黄金市场。同时,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和通胀预期的上升也会支撑金价上涨。各国央行可能会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贬值的压力将持续存在,黄金的保值和避险功能将更加凸显。

与历史上的黄金牛市相比,本轮“黄金热”呈现出若干结构性差异:首先,多国央行集体买入,除中国外,俄罗斯、印度以及中东多国也在系统性地增持黄金储备,这反映了对美元信用的系统性对冲;其次,金融体系正经历快速变革,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技术的崛起,使传统货币体系面临加速重塑,也为黄金的价值赋予新的时代背景;此外,市场参与主体显著拓宽,以往黄金市场主要由央行与大型机构主导,而如今黄金ETF、各类衍生工具及零售投资者积极参与,既提升了黄金市场流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黄金价格的波动性。

这意味着,黄金不再只是“战乱时期的避风港港”,而是成为多重风险叠加下的战略资产。当下黄金的确站在风口,但仍需警惕市场过度乐观的情绪。对投资者而言,黄金更像一份保险,而不是稳赚的门票。因此,对于个人投资者,将黄金作为长期资产配置中的一部分,而非短期套利工具,或许是更理性的选择。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本科生李卓轩对此文亦有贡献)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黄金 央行增持黄金 国际货币体系 金融安全 地缘政治风险 通货膨胀 资产配置 Gold Central Bank Gold Purchase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Financial Security Geopolitical Risk Inflation Asset Allocatio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