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到部分用户对小米的营销策略存在负面看法,但小米手机销量却持续增长。这引发了几个关键问题:首先,小米的用户群体可能并非全是忠实粉丝,更多的是基于产品力选择。其次,网络上的负面评论和抹黑,虽然能影响认知,但似乎难以从根本上动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三,小米的成功可能引发友商的担忧,正如特斯拉和华为在面临争议时依然保持销量领先。最后,小米的某些缺点在成功光环下被放大,尽管其他企业也存在类似问题,但小米的负面事件更容易引起广泛关注。
👥 **用户群体多样化,产品力成关键考量:** 尽管部分消费者对小米的营销手段(如“碰瓷”改名、小字等)持有负面看法,但其产品销量却逆势增长。这可能表明,大部分小米产品的购买者并非狂热的“米粉”,而是理性评估产品性价比和适用性后做出的选择。例如,非科技圈的餐饮店老板选择小米空调,侧面印证了产品在特定用户群体中的实用价值。这意味着,超越粉丝忠诚度,产品本身的竞争力是吸引和留住用户的核心因素。
💡 **网络负面信息难以从根本上动摇产品竞争力:** 大量的网络攻击和负面评价,虽然能够引发公众讨论甚至一定程度地影响用户认知,但似乎并未能从根本上阻碍小米产品的销售。有用户在对小米“碰瓷”行为表示不屑的同时,在实际购机时仍会综合考虑产品力而选择小米。这暗示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产品本身的优势和价值,在面对纯粹的网络负面信息时,往往更能占据上风。
📈 **小米的成功可能引发市场竞争格局的动态变化:** 小米的销量增长和市场表现,可能让其竞争对手感到压力。文章类比了特斯拉和华为的案例,指出即使面临广泛的网络攻击和争议,这些品牌依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销量持续增长。这表明,在科技产品领域,用户最终会用购买行为投票,而企业的持续成功往往伴随着市场份额的争夺和竞争对手的反应。
🔎 **成功下的缺点被放大,公众关注度差异:** 文章提出,小米的“成功”可能导致其一些缺点(如车祸车门打不开、买热搜、小字、碰瓷改名等)被过度放大。尽管其他企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甚至更严重的情况,但小米的负面事件却更容易登上热搜并引发大规模讨论。这可能与小米目前处于舆论焦点、消费者对其期望值较高,以及其营销策略本身易引发争议等因素有关,导致其在公众认知中,负面事件的曝光度和影响力被不成比例地放大。
观另一篇帖子有感。既然越来越多的人讨厌小米,包括很多 V 友也认为小米营销/小字/碰瓷改名等令人不齿。但 YU7 、小米 17 系列的销量似乎越来越好了。基于此我提出几个疑问一、这是否说明购买小米产品的人很多不是米粉,而是恰好选择了一款合适的产品。举例:我家楼下新开的几家餐饮店都安装了小米空调,老板们年龄都超过 40 岁,不应该是“米粉”群体。
二、这是否说明大量的网络攻击和抹黑是可以翻转用户认知但不会从根本上打败产品力。举例:同事认为小米改名 17 涉嫌碰瓷苹果很 low ,但换机的时候综合对比后还是买了小米
三、这是否说明小米最近的「成功」让一些友商担惊受怕了举例:最近一次被大范围攻击和抹黑的车企是特斯拉,而特斯拉目前依然是国内销量最好的纯电车企。华为也是在骂声中销量持续增长到国内第一。
四、这是否说明小米的「成功」让小米的一些缺点被放大举例:目前已知的车祸打不开车门、买热搜、小字、碰瓷改名都可以在其他企业或多或少找到类似案例,甚至更离谱的案例,但小米被基本每起车祸都能上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