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前天 12:28
刘老庄连的传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刘老庄连”的官兵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这个诞生于烽火中的番号。从杨永杰的战斗誓言到朱二帅的刻苦训练,从谭森的极限挑战到董洪运的温暖瞬间,他们共同传承着“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连魂精神。82年过去,这支英雄连队在新时代继续磨砺锋芒,在训练场、演兵场和维和行动中书写着新的传奇。

💪 传承精神:刘老庄连的官兵通过战斗誓言、刻苦训练和极限挑战,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连魂精神融入日常,代代相传。

🏁 战场磨砺:从传统比武到现代科技训练,连队官兵不断‘自讨苦吃’,追求能力上限,适应新时代战场需求,实现体系制胜。

🤝 人文关怀:班长送被褥的温暖、战友加油的瞬间,展现了连队内部深厚的战友情谊,也是连魂精神中柔软而坚韧的一面。

🌍 维和担当: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刘老庄连官兵以争分夺秒的训练和‘决不退缩’的血性,向世界证明中国军人的实力与担当。

🏅 时代英雄:通过比武立功、军事竞赛夺魁等事迹,新一代刘老庄连官兵在新时代续写英雄篇章,成为‘新时代刘老庄八十二勇士’的传人。

2025-10-16 11:00:00

2025年9月,“刘老庄连”正在组织排战斗训练。连队供图,谢沅鑫摄。

一个番号,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刘老庄连”的官兵,会给你不同的答案。

“如果我倒下,我将倒在冲锋的路上。”2025年9月15日,塞北某训练基地,在“新时代刘老庄八十二勇士”颁授仪式上,二级上士王祥用战斗誓言作答。

而对一级上士朱二帅来说,是把装备操作练出“肌肉记忆”的执拗;对中士谭森来说,是仰卧起坐做到第5021个时,眼前那面为他而立的战旗;对列兵董洪运来说,是被褥被浸湿时,班长送来的温暖。

这些或刚硬或柔软的瞬间,共同指向一个起点——1943年3月18日。那天,在江苏淮安一片叫作刘老庄的土地上,连队82名勇士用生命为这个番号注入了最初的、血色的内涵,也铸就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连魂精神。

82年过去,战争的硝烟早已消散。一个诞生于烽火中的番号,如何在一个个鲜活的年轻生命中,继续生长、呼吸,并获得新的心跳?这个故事的答案,散落在无数个瞬间里。对二级上士杨永杰而言,它从一张照片开始清晰起来。

2025年9月15日,塞北某训练基地,连队举行“新时代刘老庄八十二勇士”颁授仪式。南方周末记者刘佳伦 摄

战斗编号的“重量”

杨永杰与军旅的缘分,是从一张照片开始的,那是他下连队的第一天。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江苏淮安刘老庄人,能够来到以家乡命名的英雄连队——“刘老庄连”,杨永杰觉得这是一种宿命。连队干部带着他们新兵参观荣誉室,墙上无声的锦旗和奖章,在诉说着过往的荣光。

他的目光在展墙上扫视,最终,停留在一张照片上。

照片上,是多年前“刘老庄连”官兵代表回到刘老庄,与当地群众一同前往淮阴八十二烈士陵园祭奠的场景。一个参加学校集体活动、略显拘谨的初中少年,被一同定格在画面里。

那个少年,就是他自己。

时空仿佛在那一刻交错、重叠。原来自己与这支部队的缘分,早在懵懂的少年时代就已结下。杨永杰觉得,这不仅是命中注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下定决心:“一定在连队好好干,给刘老庄人争光。”

凭着这股劲,杨永杰进步很快,逐渐成为连队名列前茅的训练尖子,代表连队在比武场上屡获佳绩。然而,随着奖牌的增多,一时的成就让他慢慢萌生了“歇一歇”的想法。

在一次三公里武装越野比武中,这份懈怠让他付出了代价。前半程,他遥遥领先。但在距离终点仅剩几十米时,因冲刺过猛突然岔气,一阵剧烈的腹痛让他瞬间慢下了脚步。对手抓住机会,从他身边快速反超。

他输了。

“‘刘老庄连’的兵,也就这样嘛。”走下比武场,一句从兄弟单位战友口中飘来的打趣的话,像一根钉子狠狠扎进他心里。战友们越是安慰,他越是愧疚,没脸回到班排,懊恼之际,他一个人失魂落魄地躲进了荣誉室。

他瘫坐在那面浸染过烈士鲜血的战旗之下,目光空洞。“6300”这个战斗编号,对此时的杨永杰而言仿佛有千斤重。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82年前那片叫作刘老庄的土地。

那是一个从拂晓持续到黄昏的漫长战斗。1943年3月18日,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四连的82名官兵,在刘老庄地区与千余名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

战斗异常惨烈。弹药告罄后,战士们开始了最原始的肉搏,用刺刀拼,刺刀卷刃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碎就抡起铁锹,铁锹砍断就用牙齿咬……82名官兵用生命的代价,成功掩护了机关和群众的安全转移。时任新四军代军长的陈毅在《新四军在华中》一文中评价此役:“八十二人,无一投降者,无一生还者。呜呼,壮矣!”

“先烈们能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秒,我为什么不能为这几十米拼命?”先辈的故事,拷问着杨永杰的内心:要对得起这身军装,对得起“6300”这个战斗编号,就必须拿出与之匹配的血性。

从那天起,杨永杰像是变了一个人。他把训练场当成了自己的“刘老庄战场 ”:体能训练,别人负重长跑,他就在沙背心之外再绑上沙袋;别人每天跑一次,他就坚持跑两次甚至三次。在专业技能上,他积极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跨越,在极限挑战中不断拓宽能力边界。

一年后,在教导队集训的比武场上,他再次与当年的对手相逢。这次的三公里武装越野考核,他从一开始就将对手远远甩在身后,以绝对优势冲向终点,赢得了胜利。2021年、2023年,杨永杰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2025年3月18日,杨永杰还被连队评选为“新时代刘老庄八十二勇士”。

2025年,“刘老庄连”组织武装5公里训练。连队供图,谢沅鑫摄。

战旗与铺位

在“刘老庄连”,每名官兵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战斗编号。

中士谭森的战斗编号“6423”,在一次近乎残酷的极限挑战中,被战友们彻底记住了。

2021年,旅里组织军事体育运动会。谭森报名参加了仰卧起坐项目比武。仰卧起坐不限总时,只要每次起身的间隔不超过两秒,就可以一直做下去。

比赛从上午9点开始。谭森回忆,当他做到大约1000个的时候,时间已近中午,围观的人渐渐散去。但“刘老庄连”的战友们,一个都没走。他们放弃了午饭,将谭森围在中心,为他加油。后来,一位战友把连旗取来,立在了他的面前。

“那一刻,我感到这已不是我一个人的比赛,我代表的是整个‘刘老庄连’。”谭森说,“我感觉自己正带着连旗并肩战斗,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连魂精神支撑着我。”

82年前,那场血战之后,刘老庄当地父老乡亲选送82名优秀青年参军,新四军第三师七旅重新组建连队并命名为“刘老庄连”。用生命换来的番号,由新的生命去传承——一个英雄的番号,就这样从灰烬中重生。

那番号,那八十二分之一,从此不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它化为一个个独一无二的战斗编号,铭刻在后来者生命里,成为一种身份的烙印,一条连接个体与英雄历史的无形纽带。

这条传承了82年的纽带,在今天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刘老庄连”,答案就写在一个个突破极限的故事里。

历时7个半小时,下午4点半,这场漫长的仰卧起坐终于结束。谭森,在换了三任监考官、十七位压腿保障人员后,完成了5021个仰卧起坐。

82年后,连队新入伍的战士董洪运在入连仪式上许下誓言:“我是‘刘老庄连’第6679名战士。我有勇气扛起这面连旗,我有勇气成为连队下一名英雄烈士……”

这意味着从“第83号”起始,已有六千多名战士,一代一代接过这面战旗。

如果说,谭森做5021个仰卧起坐,呈现出的超越极限的意志力是“刘老庄连”最鲜明的印记,那在这份刚性的背后,还有着不易察觉的柔软。

董洪运对此深有体会。他下连队那天,大雨滂沱。雨水浸透了他的行囊,被褥也未能幸免。班长发现后,二话不说,把自己的被褥铺到了董洪运铺位上。这一举动,驱散了雨天的寒意,也成为董洪运心中最温暖的军营记忆。

老兵班长带来的,除了温暖,还有压力。“之前在新兵基地,我的体能在同年兵里还算拔尖,”董洪运坦言,“可到了这里,瞬间就感觉自己变得‘普通’了,压力很大。”巨大的差距让他辗转反侧,熄灯后,听着窗外老兵班长们加练的声音,他也加入其中。

关怀的暖流与竞争的压力,共同淬炼着这名年轻士兵的初心。董洪运原本只打算当两年兵就回去,但现在,他说:“我想留下来,当一名真正的战士。”

在“刘老庄连”每年都会评选一次“新时代刘老庄八十二勇士”。“这既是对血脉的赓续,更是对官兵的激励。”连队政治指导员戴天骄表示,只有成为尖刀上的刀尖,才有资格将自己的战斗编号与“八十二勇士”传人画上等号。

一个温暖的铺位,一面立在眼前的战旗,一张荣誉室里的旧照片……这些看似细微的瞬间,共同构成了“刘老庄连”独特的精神磁场。它将82年前那场血战中迸发出的精神力量,化为一种可触摸、可感知的传统,在一代代年轻官兵的生命中,不断淬炼、传承。

2025年,“刘老庄连”组织官兵宣誓。连队供图,谢沅鑫摄。

“自讨苦吃”

战魂不朽,兵锋常新,克敌制胜的“刀刃”必须随着时代重塑。

今天的战士所面对的战场,与82年前已有天壤之别。如何在全新的战场里,依然磨砺出最锋利的刀刃?

“战场已从有形走向无形,从平面演变为立体。”2022年的一场实兵对抗演习,给一排二班班长伍林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那场演习中,对手频出新招。伍林和战友们虽然“使出浑身解数勉强赢下”,但心中却没有胜利的喜悦,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烈的“本领恐慌”。

这种恐慌,在一级上士朱二帅身上体现得尤为具体。

这位兵龄15年、多次转岗的老兵,却在无人化浪潮面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力不从心”。当旅里组织无人平台武器装备操作骨干集训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然而,接踵而至的却是巨大的落差。课堂上,年轻的大学生士兵们对各种参数如数家珍,他却听得云里雾里;训练场上,无人机在他手中像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险些造成损坏。

一度,朱二帅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老了,跟不上时代了”。

“‘刘老庄连’的兵,岂能轻易认怂?”他拿出了最“笨”的办法和一股狠劲:理论背不过,就逐字逐句抄说明书,直到刻进脑子;操作不熟练,在别人休息时对着模拟器一遍遍练习,锤炼肌肉记忆。

“只有年年当‘新兵’,才能年年有收获。”朱二帅说。凭着这股劲,短短三个月,他就从一名被新技术难住的老兵,变为驾驭“空中精灵”的开路先锋。

朱二帅的经历,是“刘老庄连”在转型阵痛中奋力突围的缩影。

在这里,一种“自讨苦吃”的训练精神早已融入血脉。“‘刘老庄连’的兵,从骨子里就有一种‘自讨苦吃’的劲头。”连长朱明朝一语道破这支英雄连队不断突围的动力源泉。“先辈们能用刺刀、铁锹血战到底,我们今天在训练场上多出的每一滴汗、多磨的一个茧,都是对这种精神的传承。”

这种精神,在“刘老庄连”早已内化为“三个不满足”的铁规:不满足大纲要求,要追求能力“上限”;不满足常规练兵,要主动设难、破难;不满足单个过硬,要实现体系制胜。

翻开连队的训练记录,每个课目都被注入了“极限”因子:战术训练,必须先完成400米冲刺;武器分解结合,要在夜暗环境中加大操作难度;构筑掩体,则要模拟战场单臂受伤,仅靠一只手作业。

连队中士赵嘉龙的左手大拇指和中指、右手中指都缠上了绷带,这是他在上周训练时新添的伤口。“平时多一分极限,战时就多一分胜算。”他平静地说。

这种“自讨苦吃”换来的能力升级,在演兵场上得到了检验。

2024年,在旅组织的另一场战术演习中,当初深感“本领恐慌”的伍林,再次随所在排担任“开路先锋”。面对蓝军的电磁干扰、无人机袭扰,他不再措手不及,而是指挥全班活用“有人+无人”交替进攻战法,实现先敌发现、先敌开火,精准锁定制胜先机,一举为后续分队打开通路。

从昔日被新战法打得措手不及,到今天深度融入新体系克敌制胜,伍林和“刘老庄连”的官兵们,已然完成了这场深刻的转型重塑。朱明朝说:“在军事变革的浪潮中,只有不断逐浪、破浪,才有可能不被‘下一场’战争所淘汰。”

2023年,“刘老庄连”维和官兵在任务区执行徒步巡逻。连队供图,任郭洋摄。

战场在变,连魂不变

在新时代,“刘老庄连”这支在战火中淬炼成钢的英雄连队,将战场从演兵场扩展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在国际维和行动中,头戴蓝盔的他们,正用行动诠释着“中国军人”这四个字的分量。

连队荣誉室里,收藏着班长王祥的一块旧秒表。它记录了连队在维和任务区的一段“读秒练兵”的传奇。

按照惯例,中国维和步兵营主要担负维和营区的应急处突任务,并需要成立一支快反班。2023年维和期间,王祥担任快反班班长。为精准掌握出动时间,他找来一块秒表,开启了争分夺秒的练兵冲锋。

快反班首次紧急出动耗时3分45秒,远超联合国规定的5分钟。但王祥认为:“这不是中国军人的标准,还可以更快些。”他将披装、取枪、登车、机动4个环节拆解为40个动作,带着全班向米秒之差发起冲击。

“每快一秒,我的战友就多一分安全。”凭着这个信念,他们将时间刻度一次次刷新。最终,在联合国战备能力评估中,王祥带领快反班,仅用113秒就完成全部出动准备。一位联南苏团考核官员赞誉:“这个速度,除了中国军人,没人能做到!”

这种对极致的追求,源于直面危险的清醒。

2023年2月,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区外,枪声大作。两伙武装分子激烈交火,流弹碎石“咣咣”地砸在哨位外墙上。正在执勤的战士洪何亮,与死神仅一墙之隔。他迅速隐蔽,检查装具,举起执法记录仪取证,右手则紧贴步枪扳机。直至危机解除,他未退后半步。

“哨位就是战位。”事后,他这样说,“‘八十二勇士’当年没退,我们今天更不能退!”

这种“决不退缩”的血性,同样体现在与外军的同台竞技中。

在一次模拟暴乱冲击联合国维和营区的对抗演练中,一名扮演“暴徒”的外军,仗着轻装优势,从盾牌墙的缝隙中挤了进来。谭森回忆,“暴徒”气焰嚣张,径直冲向维和营区核心区域。身着厚重防暴装具的谭森和战友们立刻追击。高速奔跑中,他在石子路上重重摔倒,滑出数米,右膝顿时血肉模糊。

“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抓住他。”他翻身爬起,继续狂奔,最终在一个拐角处,谭森抓住了“暴徒”减速的机会,用抓捕器锁住“暴徒”的小腿将其制服。当那名外军看到谭森被鲜血浸透的裤腿时,最初的嚣张化为敬佩,并竖起了大拇指。

而在另一场多国军事竞赛中,中士赵嘉龙在10公里武装越野的最后关头,体力已达极限。终点线前另外两名即将撞线,赵嘉龙在一声怒吼中迸发:“拼了!”凭着一股血性发起最后的冲锋,赵嘉龙在终点线前以半个身位的优势绝杀对手。在随后的比武课目中,赵嘉龙和战友一鼓作气,勇夺团队第一。

这些在异国他乡的瞬间,早已超越了输赢。谭森表示,“我们用行动向联合国证明了,中国军人有能力、有信心处置任何突发情况。”

82年来,“刘老庄连”的战场在变,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连魂精神未变。

在训练场上,新兵努力追赶着前辈的脚步;在演兵场上,老兵熟练地操控无人机,探索着未来战争的制胜之道;而在遥远的维和营地,更多的“刘老庄连”官兵,用行动擦亮着中国军人的名片。



获取更多RSS:
https://feedx.net
https://feedx.site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刘老庄连 连魂精神 军事训练 维和行动 中国军人 时代传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