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的航空小筑 20小时前
枭龙战机进气道演变史:技术探索与性能飞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追溯了枭龙(FC-1)战机进气道的演变历程,揭示了其从早期借鉴歼7CP的简单改动,到与格鲁曼合作引入肋部进气道和边条翼,再到引入米高扬设计局元素,最终发展为采用DSI进气道的经典设计。这一过程体现了枭龙在技术储备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不断的技术探索和性能追求,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技术跨度堪比美军的N-300到F/A-18项目,是航空工业发展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 枭龙进气道演变始于歼7CP的初步尝试,主要为容纳大型雷达而调整进气口位置,改动幅度最小,与歼7FS的设计思路相似。

🤝 中美蜜月期,格鲁曼介入的“军刀II”(超7)项目引入了三波系超声速进气道,进气口后移至座舱中段,并尝试了带有边条翼作用的翼根狭缝,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 格鲁曼退出后,中方与米高扬设计局的合作是关键转折点。该阶段引入了肋部进气道(进气口后移至座舱后缘)、边条翼和中等后掠梯形翼,奠定了枭龙主要外形特征。

🌟 FC-1“枭龙”名称下的设计进一步优化,采用了75度大后掠角宽边条,双腹鳍外移,翼型改进,但初期仍保留了肋部进气道。最终原型机枭龙04则采用了成熟的DSI进气道,标志着技术上的成熟。

📈 枭龙进气道的演变过程,是从技术储备不足下的被动小改,到主动追求性能的大改,最终实现技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技术跨度巨大,反映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原创 航空小筑 2025-10-15 21:35 广东

        昨天说虫子的进气道就是个引子,还是想说枭龙。因为枭龙的进气道演变也是极具特色的一个过程。

        故事的起源是歼7CP/军刀I。

        从简单线图可以看出,这时候的仅仅在于留出机头空间给大型雷达,机身其余部分基本不动,这样改动工作量最小。所以进气口明显靠前,以免影响后面的机身部分。

        从这个思路来说,和后来的歼7FS没啥差别。

        后来中美蜜月期,格鲁曼公司加入进来,项目名称递进为军刀II,国内称超7。结合了转让的3波系超声速进气道,基本上就是个单座歼8II的造型。这时候的进气口向后移动到座舱中段附近。机翼也略有修改,翼根前缘有一条约0.4米长的狭缝,据说可以起到类似边条翼的作用。

        巴方撤资后,中方和格鲁曼继续在超7名称下推进该项目。就是在这个阶段,格鲁曼为该机引入两项重大改进:一是肋部进气道(此时进气口已经后移到了座舱后缘),二是边条翼+中等后掠梯形翼。后来枭龙的主要外形特征,至少一半成型于这个阶段。

        格鲁曼退出后,1990年成飞和巴基斯坦先后表示将继续推进超-7计划。随后米高扬设计局悄然进入超-7计划,成为第三个合作方,取代了原来格鲁曼的位置。

    1995年北京航展,超7以FC-1“枭龙”的新名称亮相。FC-1的主要特点是:采用经过大量风洞试验优选的75度大后掠角宽边条,并向后延伸形成后边条兼作尾撑;双腹鳍位置由原来的后机身下部两侧向外移动到后边条外缘处;带前后缘襟翼并采用复合弯扭的42度后掠梯形翼,平尾、垂尾完全更改,都经过切尖修形,前起、主起的结构形式也全部改变。但是,原超7典型的肋部进气道得以保留。

        唯一不确定的就是,这个时候的FC-1是否已经取消了原来的三波系超声速进气道。因为在后来的枭龙01架上面已经明显是固定式正激波进气道了。

        再往后,就是枭龙系列真正的原型机枭龙04登场,改用了经典的DSI进气道。

        所以纵观枭龙的进气道演变,基本上就是一个技术储备不足而被迫选择小改到主动追求性能而大改、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对比军刀I和枭龙Block3,其技术跨度甚至超过N-300到F/A-18。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枭龙 JF-17 进气道 航空技术 战机 Air Intake Fighter Jet Aviation Technolog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