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图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靠着一支精简团队,做出了全球MAU破百万的新产品RoboNeo。
海外运营的所有工作,全靠一个人完成。
这是美图17周年内部分享会上,创始人吴欣鸿透露的真实故事。
17年的积累,给美图带来了技术、品牌和用户,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太好的东西,吴欣鸿把它们称为认知惯性和路径依赖。
分工越来越细,流程越来越复杂,团队规模一大,就需要引入更多经理来管理,结果是内部消耗往往大于实际产出。
这就是典型的大公司病。
而RoboNeo项目成了美图的一次组织实验。
因为时间紧、资源有限,团队决定尝试一套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
第一件事是需求共创。
和以往甲方提需求、乙方做执行的模式不同,这次只确定大方向,研发和设计不再被动等待产品需求文档,而是同步开工,用高频协作代替厚重文档来拉动迭代。
第二件事是砍会议。
所有不产生决策的周会、汇报会一律取消,信息靠文档或群消息同步。
遇到问题,小范围快速讨论,当场拍板。决策链路一缩短,想法验证的速度就快了。
第三件事是让每个人都成为多面手。
翻译、文案、需求梳理、设计知识库,全部借助AI提效。设计师、PMO、研发在这个项目里都兼任产品经理。
甚至海外运营的所有工作,只靠一个人完成。
第四件事是要求所有Leader躬身入局。
明确要求进入业务一线,承担具体执行任务,杜绝只派活不干活的现象。
更有意思的是RoboNeo的Agent框架带来的变化。
过去,设计师有了创意,需要产品经理决策、写需求文档,再交给客户端开发,最后测试上线,整个过程高度依赖产品经理的判断力和客户端的研发资源。
但在RoboNeo的工作流里,设计师有了创意,可以直接去做模型训练,把效果在云端部署上线。
原本需要几天甚至几周的流程,现在只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
有设计师想做一个触及灵魂的画的AI效果,5分钟后就上线了。
这意味着,团队里任何人只要有好的灵感,都能快速上线验证,创新的门槛被大幅降低了。
吴欣鸿在分享会上引用了一个AI创业团队的博客,这个团队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方式:
“想要构建任何东西时,从内部工具到营销页面到生产代码,我们会转向用AI来构建。没有人员编制请求,没有项目简报,没有交接,只有行动。官网是用AI工具构建的,工程团队广泛使用AI来快速交付代码,我们甚至没有真正的产品经理,工程师充当了产品经理的角色。”
这个团队提出了一个概念:AI原生组织。
一个极小规模的团队,通过高频学习和应用各种最新的AI工具,快速完成过去需要多职能、多环节才能完成的工作。
美图也正在朝这个方向走。
目前,AI编程在美图普及率已经达到86%,设计中心实现了从灵感激发、效果预览到图片视频素材生成与应用的全流程AI赋能,整体效率提升50%以上。
部分创新业务运营中,从种子用户建联、合作用户筛选到创意生成、效果追踪,已实现AI全流程赋能。
公司内部还搭建了AI Agent平台、MCP服务平台、AI翻译平台等一系列基础设施。
吴欣鸿提倡简单事务不求人的工作方式,鼓励大家用AI工具完成个人闭环。简单的物料设计、文案撰写、翻译等需求,都可以借助AI高效完成。
但AI也只是辅助,最后还是需要创造性思考和专业判断。
为了把握AI在影像垂直领域的新机遇,美图还推出了AI创新工作室机制。
这个机制有点像内部创业,有创意、有想法的员工,可以借助公司的资源,组建一个极小规模的团队,把自己的产品构想付诸实践。
通过立项评审的团队,能获得一笔项目启动预算支持,自主配置团队和推广资源,以创业公司的模式验证产品想法。
项目跑通后,核心团队还能享受利润分红。
目前美图内部已经成立了5个AI创新工作室,正在紧锣密鼓地孵化项目。
这个机制很有意思,它既给了员工创业的自由度和激励,又让他们能享受到大公司的资源和平台。
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大公司内部复制创业公司的基因。
美图正站在一个关键节点上,17年的积累给了他们技术、品牌和用户,但也带来了一些大公司病。
外部环境变化太快了,大厂在投入,创业公司在突进,AI工具在重构整个生产方式。
吴欣鸿的选择是主动求变,砍掉不必要的会议和流程,让团队变小变快,用AI工具武装每一个人,建立内部创业机制,重塑公司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