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3140万辆,首批动力电池进入退役期,本应迎来回收高峰,但行业内存在回收乱象。合规回收企业因成本高昂,难以与成本低廉、操作灵活的小作坊竞争,导致正规企业抢不到货源。部分新能源车电池被私人或黑作坊截走,导致回收市场“失血”。此外,一些回收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千亿级的回收市场亟需健全法规、强化监管,才能实现动力电池的绿色可持续回收。
🔋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竞争激烈,合规企业面临挑战:**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激增,首批动力电池已进入退役期,本应成为“城市矿山”的开发高峰。然而,合规回收企业因巨额的厂房、环保、技术投入,导致单吨拆解成本高达3000元以上,难以与仅需几十万元启动资金、拆解成本低至1500元以内的小作坊竞争。小作坊还能通过“不带税票”等方式降低交易成本,甚至能以比合规企业高出20%-30%的价格抢夺货源。
🚗 **“失血”现象严重,正规渠道货源不足:** 武汉一家“白名单”企业透露,高达80%的新能源车在回收时已无电池,这些电池大多被私人或黑作坊提前截走,一块电池转手便能获利数千甚至上万元。这不仅挤压了合规企业的生存空间,也导致了资源的无效利用和流失。
⚠️ **安全隐患突出,回收环节亟待规范:** 部分回收点紧邻居民区,电池模组随意堆放,鼓胀、磕碰的电池随处可见,缺乏消防、防爆、防泄漏等必要的安全设施。这种“野蛮生长”的状态不仅对周边环境构成威胁,也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与动力电池回收作为新能源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关键环节的定位背道而驰。
⚖️ **健全法规与强化监管是关键:** 为了解决动力电池回收乱象,实现“变废为宝”,关键在于尽快健全法规标准,明确各方责任主体,并强化市场监管力度。唯有如此,才能引导千亿级的回收市场走向绿色、安全、可持续的未来,确保资源和环境安全。
据央视财经报道,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140万辆,首批享受8年质保的动力电池也已进入退役期。叠加“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本应让退役动力电池这一“城市矿山”迎来开发高峰,可现实却让合规回收企业犯了难,动力电池行业的回收乱象,让他们正规企业抢不过小作坊。

浙江某拆车厂负责人直言“退役电池现在是香饽饽”:一块电池往往有好几路买家盯着,正规“白名单”企业和小商小贩同台竞争,可前者因投入巨额资金建厂房、搞环保、上技术,单吨电池拆解成本超3000元,报价根本拼不过小作坊;
反观小作坊,几十万元就能开工,拆解成本压到1500元以内,还能靠“不带税票”降低交易成本,甚至能比合规企业高出20%-30%的价格抢货。
武汉一家“白名单”企业更透露,收上来的新能源车中,80%都没了电池,全被私人或黑作坊提前截走,一块电池转手就能卖大几千甚至上万元。
更让人忧心的是,部分回收点紧邻居民区,电池模组随意堆放,鼓胀、磕碰的电池随处可见,既无消防设施,也无防爆防泄漏措施,安全隐患十足。
这个“城市矿山”本是新能源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关乎资源与环境安全,若任由灰色渠道野蛮生长,千亿回收市场难寻绿色未来。
唯有尽快健全法规标准、明确责任主体、强化监管力度,才能让退役动力电池真正“变废为宝”,走出回收乱象。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