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AI相关文章 10月15日 12:26
AI巨头资本游戏:内部循环模式的挑战与未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深入剖析了当前AI行业巨头们通过“左脚踩右脚”的资本游戏,构建了一个万亿美元级别的内部循环生态系统。文章指出,这种模式通过巨额投资与服务合同捆绑,将资金在云巨头、AI模型公司和芯片霸主之间高速流转,推高了双方的估值和市场叙事,但其核心驱动力并非完全来自终端真实需求。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这种模式面临的算力供给与需求脱节、全球监管压力、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明斯基时刻”等四大关键挑战,并展望了“软着陆”(应用层爆发)、“硬着陆”(市场剧烈修正)和“监管重塑”(强制解绑)三种可能的未来演变路径,强调了关注真实增长率、实际采用率、反垄断进展以及AI公司战略动向的重要性。

💡 AI巨头的资本游戏构建了一个万亿美元的内部循环生态,由云巨头、AI模型公司和芯片霸主构成,资金在三者间高速流转,推升了估值和市场叙事,但其驱动力并非完全源于终端真实需求,而是科技巨头主导的投资与合同捆绑。

🚀 这种资本闭环逻辑通过“资本注入-收入转化-估值推升-叙事强化”的飞轮效应,短期内实现了多方共赢:云巨头锁定客户,AI公司获得资本算力,英伟达订单充裕,市场蛋糕账面做大。

⚠️ 该内部循环模式面临四大关键压力:算力供给与真实需求脱节,大规模付费应用场景未成熟;全球监管机构的审视,担忧不正当竞争和寡头垄断;宏观经济高利率环境抑制投资意愿;以及“明斯基时刻”引发的市场恐慌性抛售风险。

🔮 游戏的未来走向可能为“软着陆”(应用层爆发消化投资)、“硬着陆”(泡沫破裂估值回调)或“监管重塑”(强制解绑市场格局重塑)。关键信号包括云厂商真实增长率、AI付费应用实际采用率、反垄断调查进展以及AI公司摆脱依赖的战略动向,如OpenAI的“多云战略”和自研AI芯片计划。

AI巨头的“左脚踩右脚”资本游戏,还能玩多久?

美国AI巨头正在上演一场“左脚踩右脚上天”、“无限流订单”的增长奇迹。

这出大戏的主角,是联袂飙升的科技巨头股价与AI初创公司估值。

共同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资本狂欢景象。

然而,这轮狂热的核心驱动力,并非完全源于终端市场的真实需求爆发。

它更像一场由科技巨头主导,通过巨额投资与服务合同捆绑的内部循环,赌注已悄然攀升至万亿美元级别。

这种将投资款迅速转化为自身收入,并借此推高估值与市场叙事的资本闭环游戏,其内在逻辑是什么?还能玩多久?

本质:万亿资本的内部循环

本轮AI浪潮的核心特征,已从简单的“投资换算力”,演化为一场精密设计的资本循环大戏。

其中的关键玩家——云巨头、AI模型公司和芯片霸主——构建了一个相互依存、资金内转的生态系统。

最新的事实揭示了这场游戏最登峰造极的范例:OpenAI-甲骨文-英伟达的三角资本闭环。

这个循环的运作方式堪称完美:

1.英伟达投资OpenAI:芯片巨头英伟达计划向OpenAI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这笔资金将随着OpenAI数据中心的部署而逐步到位。

2.OpenAI支付甲骨文:OpenAI承诺在未来五年向甲骨文支付3000亿美元,用于采购构建“Project Stargate”等超级数据中心所需的云服务。

3.甲骨文采购英伟达:为满足OpenAI的算力需求,甲骨文转身向英伟达下达了价值数百亿(例如,德州数据中心单笔就达400亿美元)的芯片订单,大量采购GB200等尖端GPU。

资金从英伟达流向OpenAI,再从OpenAI流向甲骨文,最终又从甲骨文流回英伟达,形成一个闭环。

在这一结构中,三方互为客户、供应商和投资者,资金在内部高速流转,共同催生了天价的合同与投资承诺。

这只是冰山一角。OpenAI的胃口远不止于此,其为未来十年确保算力优势而锁定的投资与采购订单,总额已突破万亿美元。

这一系列令人咋舌的数字,清晰地勾勒出AI巨头们是如何通过构建一个庞大的资本“内循环”系统,来支撑其飞速膨胀的估值和市场叙事。

逻辑:资本闭环游戏

这种模式构成了一个看似完美的增长飞轮。

其逻辑链条如下:

第一步,资本注入。

微软、谷歌、亚马逊以及英伟达,向OpenAI、Anthropic等头部AI公司注入数百亿乃至千亿美元的战略投资。

第二步,收入转化。

AI初创公司将获得的巨额投资,转身用于向投资方或其合作伙伴(如甲骨文)支付天价的云服务与硬件账单,以获取模型训练所需的庞大算力。

第三步,估值推升。

云巨头的财报上立刻体现出强劲的云业务增长,从而推高自身股价;而获得巨额“订单”和投资的AI公司,其估值也水涨船高。

第四步,叙事强化。

靓丽的财报和飞涨的估值共同强化了“AI革命”的市场叙事,吸引更多二级市场资金涌入,形成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这场游戏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在短期内实现了多方共赢。 云巨头锁定了未来AI市场的核心客户和渠道;AI初创公司获得了生存和发展必需的资本与算力;而作为“卖铲人”的英伟达则订单接到手软。

整个市场的蛋糕在账面上被迅速做大,这个逻辑也让人想到曾经的Saas行业,整体做大做强。

泡沫何时破裂?

然而,这个看似完美的闭环正面临四大关键压力,裂痕已然出现。

首先是算力供给与真实需求的脱节。

当前AI的主要商业模式仍是“卖算力”,而能够大规模付费的应用场景尚未成熟。

这万亿美元的算力投资能否被终端市场的利润覆盖,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利润高度集中在少数头部公司,其他市场参与者难以从中真正兑现收益,形成了“有价无市”的局面。

其次是全球监管机构的审视压力。

美国FTC、英国CMA等监管机构已开始调查这种“投资+合同”的捆绑模式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

他们担忧这会扼杀市场创新,形成事实上的寡头垄断。

地缘政治风险,如芯片出口管制,也为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再者是宏观经济环境的抑制。

持续的高利率环境增加了资本成本,抑制了大规模、长周期的投资意愿。

一旦廉价资金的潮水退去,依赖外部输血的AI初创公司将面临巨大压力。

最后是“明斯基时刻”的幽灵。

市场普遍弥漫着“既想赚最后一个铜板,又怕跑得比别人慢”的矛盾心态。

在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触发恐慌性抛售,导致资产价格的连锁崩溃。

审判:游戏终将落幕?

“左脚踩右脚”的资本游戏,作为AI产业发展的早期“助推器”,有其历史合理性。

但其本身不可持续。

它无法永远脱离真实世界价值创造的引力。

游戏不会戛然而止,但必然会进入下一个阶段。

问题不在于游戏是否会结束,而在于它将以何种方式演变。

第一种可能是“软着陆”:应用层爆发。

杀手级AI应用大规模涌现,创造出足够庞大的真实收入,从而消化掉前期的巨额算力投资。

资本循环的驱动力从“内部输血”转变为“外部造血”,市场实现健康过渡。

第二种可能是“硬着陆”:市场剧烈修正。

在真实需求被证伪、监管压力加大或宏观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泡沫破裂,相关公司估值大幅回调。

行业进入洗牌期,大量无法自我造血的AI公司倒闭,巨头们为前期的激进投资付出代价。

第三种可能是“监管重塑”:强制解绑。

反垄断机构强力介入,迫使云巨头与AI初创公司之间的投资和商业合同解绑。

市场竞争格局被重塑,AI初创公司拥有更多选择权,云服务市场竞争加剧。

对于投资者与观察者而言,需要密切关注以下关键信号:

首先,是云厂商财报中,剔除“内循环”水分后的真实增长率。

其次,是企业和消费者对AI付费应用的实际采用率和支出数据。

再次,是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反垄断调查的任何实质性进展。

最后,是头部AI公司摆脱依赖的战略动向。例如,OpenAI不仅与甲骨文、CoreWeave合作实施“多云战略”,更在2025年10月13日宣布与博通(Broadcom)合作,共同开发和部署自研AI芯片。

这一举动明确标志着其意图打破对英伟达的单一依赖,将硬件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正是内循环模式开始松动,游戏规则正在改变的最强信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连脑”,作者:连脑商业,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 人工智能 资本游戏 内部循环 AI巨头 估值 算力 监管 市场泡沫 未来趋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