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10月15日 08:32
作家抄袭事件反思:诚信与救赎之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作家抄袭事件引发广泛关注,AI查重技术使得证据确凿,追责更为便捷。文章探讨了文学抄袭背后的利益驱动与人性弱点,并借鉴高校学术诚信的鉴别经验,分析了抄袭者常见的借口及“诚实的错误”。文中引用亚历克斯·哈雷、多丽丝·科恩斯·古德温和杰森·布莱尔的案例,阐述了抄袭对个人声誉和职业生涯的毁灭性打击。文章强调了出版方连带责任的重要性,并指出,相较于道德谴责,经济赔偿和严谨的制度能够更有效地遏制抄袭。同时,文章区分了抄袭与借鉴化用,认为后者在文学发展中具有合理性,并呼吁作家保持诚实,借鉴经典时应明确致敬。最终,文章以杰森·布莱尔的“自我救赎”为例,传递了承认错误、勇敢面对并服务他人的积极信息。

📝 **抄袭行为的根源与警示:** 文章指出,文学抄袭背后存在多重利益驱动,如稿费、文坛地位等,并与作家对短期虚荣的追求以及注意力经济时代的焦虑相关。AI查重技术的应用使得抄袭证据更易被发现,追责也更为便捷,这既是对文坛的净化,也对潜在抄袭者构成了警示。文章强调,不诚实手段喂养的虚荣终将反噬,并提醒读者,文坛的腐败不仅限于抄袭,还包括“文二代”现象、编辑互推等多种形式。

🎓 **借鉴与抄袭的界定及高校经验:** 文章借鉴高校在识别学术不诚信方面的经验,指出抄袭者常以“不懂规范”或“诚实的错误”为借口,但这些往往难以逃脱教授的“火眼金睛”。文章区分了赤裸裸的抄袭与创造性的借鉴化用,前者如逐字逐句照搬,后者则包括借鉴类型、叙事传统、经典主题或神话史诗框架,并进行再创作,这在文学发展中是普遍且可接受的。高校的学术查重和对学生申诉权的尊重,为文学界提供了处理抄袭问题的参考。

⚖️ **严惩机制与自我救赎:** 文章通过亚历克斯·哈雷、多丽丝·科恩斯·古德温和杰森·布莱尔的案例,揭示了抄袭行为对个人声誉和职业生涯造成的毁灭性打击,以及巨额赔偿和信用危机带来的严重后果。相较于国内泛道德化的追责方式,文章认为美国的“告那杂种”式的赔偿和出版方连带责任是更有效的遏制手段。同时,文章也传递了希望,以杰森·布莱尔为例,说明即使犯下严重错误,通过承认、反思、服务他人和自我转变,仍有可能找到“自我救赎”的道路,重新出发。

✍️ **作家诚实与文学的继承发展:** 文章强调作家在创作中应保持诚实,即使借鉴经典,也要明确致敬,如福克纳在《押沙龙,押沙龙!》中对《撒母耳记下》的运用。真正的文学价值在于原创性和创造性,而不仅仅是“取其骨肉,换其皮囊”。作家应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洞察力,将借鉴的素材转化为具有独创性的作品,探索新的表达领域,而非简单复制粘贴。文学批评家在鉴别抄袭与合理借鉴方面应发挥权威作用。

2025-10-15 08:00:00

抄袭被揭露后,布莱尔被迫辞去《纽约时报》的工作。

近来频频被报道的作家抄袭,引起的波澜不亚于当年方舟子的学术打假。AI查重,致使证据更加确凿,追责更为简便。普通人对于文学作品也比对科学论文更熟,你一言我一语,迅速形成舆论漩涡。此事也算是文坛的净化行动,但愿能有所吓阻,让潜在的抄袭者放下剪刀,立地成佛。

当然,这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异想天开。凡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铤而走险。这种利益不光是稿费,也包括文坛地位、协会参与和领导权,颇有可趋之利。另外,有些作家长期的艺术雄心不敌短期的虚荣心,需要不断添料喂养。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他们也难脱俗,希望瞬间满足,光环永在。只是,用不诚实手段喂养起来虚荣,终将反噬。

这样的人性弱点,如同种子被播撒,必将开出各种恶之花。在详细谈及抄袭问题之前,我想提醒读者的是,人性弱点发出的文坛奇葩中,抄袭只是其一,还有文坛“文二代”的关系发表,编辑同行互相发表,设立虚假奖项,等等,不一而足。文坛之腐败并不比其他领域轻微。

在高校从事教育技术和设计,我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帮助老师从技术角度,鉴别学生的学术诚信。或许我这个经历对于文坛的净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高校学术查重早已轻车熟路。相对而言,文学刊物可能还是新手,或许可以向前者学习。

学术抄袭和文学抄袭一大共同处,是抄袭者借口多多,只是借口完全不同。我在关于学术作弊的调查中,处在学生(包括中国留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有趣境地。曾经有个最荒唐的例子:有个老师跑来告诉我,有学生找枪手写作,被抓住,学生反问:我是花了钱的,你情我愿,有何不可?学生的说法很“萌”,老师很蒙,系领导的做法很猛:课程零分。还曾有老师发现,学生把其他语言的材料翻译为英文作为作业上交。更多的借口是不懂学术规范。例如有中国留学生跟我说,他们文末分明引用了出处,为什么文章仍被视为抄袭?这是一种对于学术引用的无知。哪怕你文末标明了出处,但是没有加引号地“融入”到自己文章里,仍属抄袭。

此间却有一些,可视为“诚实的错误”(honest mistake),我曾经帮学生洗脱过罪名,让系里“念其初犯,下不为例”。学生选课,学科相互穿插比较严重,一个学科使用的标准,到了另外一个学科的地盘上就行不通,有时候学生并不知道。学术规范多如牛毛,不同学科的文献引用标准是不同的。我们教育学,以及社会学、心理学多使用APA格式 (APA Style),即美国心理学会格式。一个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平日使用APA, 同时选了门英文系的课程,对方可能要求用MLA格式 (MLA Style),即现代语言协会格式。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江湖”,不同江湖有不同的规矩。我是让学校提供一些指引和培训给学生。如果学校没有这些,学生到学校以后,写作业前一定要搞清楚不同地盘上的规矩是什么。学术规范往往是不同课程之间的三不管地带,不是所有学校都专门去教。不知者不为罪的说法也讲不过去。我任职的一个学校,这个问题屡屡发生,教务长找我商量此问题的解决办法,我建议学校提供一些关于学术引用格式的培训。

学校一般也强调程序正义,尊重学生的申诉权,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申诉,再接着可以找系主任院长提出申诉。选择利用这种申诉权的学生并不多,被抓住,本来就不光彩,老师往往也做了功课,通过技术手段发现了真凭实据,不然也不会贸然提出。再往上申诉,可能会越描越黑,反而是那些及早道歉的学生,往往能被从宽处理。别的借口,老师都听多了,不管用的。

大部分学术不端的行为,一个人做了,心里是有数的。那种诉诸不懂学术规范、时间管理之类的理由为自己开脱的说法,教授们是洞若观火的。长期批改作业的老师都火眼金睛,你上一篇作业和下一篇作业文风大变,或是英文突然一下子在三两个星期内从量变到质变,都会让人生疑。

同理,文学上的抄袭,其实抄袭者心里有数。“天下文章一大抄”这个谚语,在一个讲究诚信的社会,作为一个虚弱的借口都已经站不住脚了。我有多个作家朋友在议论鉴抄事件时表示,写作的一大乐趣和贡献,就是其原创性。拿抄的东西凑数,有何面目立于文坛?

学术不诚信应有严重后果。在美国高校,但凡被发现为学术不诚信的行为,是会被视为有道德问题的,通常处理是:一旦发现,作业零分;二次,整门课不及格,三次以上惯犯,会被开除学籍。美国文化界如果有人被发现为抄袭,后果也相当严重。不知有人听说过亚历克斯·哈雷(Alex Haley)没有?如果没有听说就对了。抄袭让他声誉扫地,没有作为名家做大做强,让我们知晓。

亚历克斯·哈雷的小说《根:一个美国家庭的传奇》。

亚历克斯·哈雷是著名小说《根:一个美国家庭的传奇》(Roots: The Saga of an American Family)的作者。1978 年,另一位作家哈罗德·科特兰德(Harold Courlander)提起诉讼,指控哈雷的《根》抄袭了他的小说《非洲人》(The African)中的81个段落。尽管哈雷否认是故意行为,公开承认他使用了对方作品中的部分内容。《根》曾获得普利策奖,并具有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可惜一次抄袭曝光,使得亚历克斯·哈雷没有可能再次腾飞。很简单,你吃饭的时候吃到了一只苍蝇,你即便解决了一盘菜的问题,又如何能相信别的菜是卫生的?

同样,多丽丝·科恩斯·古德温(Doris Kearns Goodwin)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历史学家和普利策奖得主。2002年,有人揭露她1987年的著作《菲茨杰拉德与肯尼迪家族》(The Fitzgeralds and the Kennedys)中存在多处未加引注的逐字抄录段落。事件公开后,古德温面临巨大的信誉危机:她被迫辞去了普利策奖委员会的职务,并暂时停止了她在公共电视节目上的评论工作。她的出版商销毁了该书的剩余库存并发行了更正版。

这两个例子中,抄袭者都对原创者支付了赔偿,职业公信力也遭到严重打击。亚历克斯·哈雷被起诉后选择了庭外和解,向科特兰德支付了高达65万美元的巨额赔偿金。我都不知道他稿费有没有这么多,这是伤筋动骨的惩罚。古德温也与一位原作者进行了秘密的经济和解。这或许是独特的美国解决问题的方式,那就是“告那杂种”(sue the bastard),用赔偿来说话,让抄袭者从此抄不起。我们的抄袭往往通过泛道德化的方式在追责,试图通过舆论战和道德谴责的方式追责,纠结的无非是是否道歉,道歉是否及时、诚恳,等等。

让人抄不起的另外一个方式,是出版方负连带责任。杰森·布莱尔(Jayson Blair)是《纽约时报》的一名年轻记者。2003年,得克萨斯一家小报编辑致函《纽约时报》,指出布莱尔的报道涉嫌抄袭该报。《纽约时报》展开调查之后,发现布莱尔不仅大面积抄袭其他报纸的报道内容,更令人震惊的是他进行了大规模的捏造。他虚构了引语、捏造了地点,甚至编造了伊拉克战争等重大事件中的事实。被揭露后,布莱尔被迫辞去《纽约时报》的工作。该报史无前例地在头版刊登了一篇长达7239个单词的报道,详细揭露了布莱尔的欺骗行为,公开承认了编辑部内部的严重失察。这丑闻成为阿Q头上的伤疤,常被特朗普揭开,称之为假新闻(fake news)。

《纽约时报》刊登的关于杰森·布莱尔的报道。

极具讽刺的是,特朗普夫人梅兰妮在共和党大会上的发言,被发现是逐字逐句摘抄米歇尔·奥巴马的一篇演讲,却没有引起类似的轩然大波,原因之一,是梅兰妮自己不写这些演讲稿,就如同特朗普讽刺拜登签字是用自动签名机一样。众所周知,政治家的演讲,常常是撰稿人写的。梅兰妮抄袭新闻出来之后,特朗普政府的撰稿人梅雷迪思·麦克艾沃(Meredith McIver)迅速背锅,说是她的错误。再者,这是一种期望值的相对论:人们对一个前模特和移民出身的第一夫人的写作是没有过高期望的,而《纽约时报》这样的新闻媒体,则在严谨、真实和原创性上,被赋予更高的期望值。

布莱尔的抄袭,使得《纽约时报》承认该事件是该报152年历史上“最低谷”,信誉遭受重创。丑闻导致新闻编辑部失去了支持,最终促使高管霍威尔·雷恩斯(Howell Raines)和杰拉尔德·博伊德(Gerald Boyd)双双辞职,这是顶级新闻机构罕见的重大领导大换血。这些报纸聘用“事实核查员”(fact checker)这么一个职位,也是为了避免类似的声誉危机。这种事的发生,新闻出版机构只能百密,不可一疏,疏则输也。

庆幸的是,在鉴抄事件发酵之后,媒体也知道了需要珍惜各自羽毛,不因作者错误而躺枪。防火重于灭火,与其在事后尴尬地应对,不如事先防患于未然。不如告诉撰稿人各自的规矩,例如发现一次抄袭后,稿件不再考虑,让投稿者自己警惕。我通常建议老师在课程里放一个查重的Turnitin自检作业,让学生将自己的作业放进去自动查重,这对他们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也省了后来的很多纠纷。这种自我查重后交稿,也迫使作者在这个问题上自我教育。如果一味谴责一些人不诚信,容易落入“君子、小人”这种静态二元论和道德说教的窠臼。中国古代一直强调道德的可塑性,不认为这是一成不变的特质。有些品质,是可以习得,也可以习失的,人是可以变化的,这是一个中性“性乃迁”的大定义。没有人出娘胎就自带抄袭基因,人可以因为一些细小的行为和失察,一步步走向错误。

我也希望鉴抄者莫要错怪好人。如果说逐字逐句抄袭是红灯的话,借鉴和化用常常是可以接受的做法。视情节严重,可亮黄灯甚至绿灯。谁能作出合理或者说最终鉴别?我觉得还是高校的文学批评家,他们应有更为全备的知识结构,能梳理文学作品的继承和发扬的脉络,对此应该更有权威性。

作家借鉴和利用他人的作品是文学发展中一个普遍现象,不同于简单复制粘贴,而是包括创造性化用,目的是为了向经典致敬、探索新的表达领域,或为自己的主题找到一个稳固的叙事基础。成功的借鉴着重于借用作品的类型或结构框架,而非其独特的表达细节。例如,如下几种做法是可以接受的。

首先是借鉴类型与叙事传统,作家会借用既有的文学类型作为作品的骨架,并在其上注入全新的内涵。文学史上常有跨文体的借鉴与“雅化”过程,即将民间或通俗形式的生命力与结构,用精英文学的笔法和主题进行提升。俄国作家契诃夫就是一个典范,他能够将当时报刊上市井故事作为基本素材,但通过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将其改造为具有独创性的短篇小说。

其次是化用经典的主题或母题,将古老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结构置于新的语境中,进行再创作。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借鉴了当时通俗的“欧洲惊险小说传统”的叙事元素和布局,但他利用这一框架来承载深刻的哲学和伦理主题,从而将通俗形式提升为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

许多作家也会将古老的神话或史诗框架(如《西游记》或《奥德赛》等希腊神话)应用于现代都市故事,保留其核心的探险或宿命冲突,但用当代人的视角和情感来重新填充。这种主题和故事的结构框架,可能电影创作中使用得更多,例如无关人物碰撞、身份错误、孤儿复仇、英雄历险、小人物翻身,都是故事类型,其中套路多多,尤其在好莱坞大片当中,这使得很多大片在骨架上大同小异,如同香蕉,吃多少都那个味道,无非是“取其骨肉,换其皮囊”。即便如此,我个人更喜欢的电影是独立电影,也就是没法预测情节发展的、“不按套路”出牌的影片,这也该是文学作品的走向,单纯模仿而无提升原创,是没有多少价值的。

更为重要的是,作家要诚实。我常想起福克纳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这本小说深刻地借鉴了《撒母耳记下》,将这个古老的原型嵌入美国南方庄园萨德本家族的兴衰史中,以此探讨原罪、傲慢与毁灭的普世主题。小说中,庄园主托马斯·萨德本对应着大卫王,是一位因自身的骄傲和道德缺陷而导致家族悲剧的父亲;他的儿子亨利·萨德本则对应着押沙龙,是一个叛逆、最终成为弑兄者的儿子,他杀死了同父异母的哥哥查尔斯·邦德(对应被押沙龙所杀的暗嫩),以阻止一场被视为乱伦和对“计划”的玷污。福克纳借用大卫王失去爱子时“我儿押沙龙!”的痛苦呼喊作为书名,强调了萨德本家族的毁灭是其原罪(特别是奴隶制和种族歧视)的必然报应,使这部地方性的南方历史获得了神话般的悲剧力量。

但是福克纳毫不掩饰《撒母耳记下》中大卫王和押沙龙的悲剧故事对他的影响:小说的标题就是一种致敬,这标题是《押沙龙,押沙龙!》,而不是《萨德本,萨德本!》

我也希望被鉴定为抄袭的作者能找到各自的自我救赎道路。上述《纽约时报》记者杰森·布莱尔,职业生涯曾因大规模抄袭与造假而断送,他也因此成为美国新闻史上的丑闻人物。但在经历丑闻与崩溃之后,他试图重建自我:先是完成学业,反思过往;又通过写作、演讲和公开忏悔,把自己从“耻辱案例”转化为“警示教材”。他在治疗双相障碍的过程中,逐渐将个人创伤转化为帮助他人的力量,先做心理支持志愿者,后成为生活教练。近年来,他又回到媒体领域,以播客和专栏的形式重新发声,尤其倡导更具道德感的新闻写作。他的事迹说明:抄袭和造假固然能让人瞬间坠落谷底,但承认错误、勇敢面对疾病与自我,并通过服务他人实现转变,仍可能找到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一个人总是可以重新出发,他的故事也可以重新开始。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文学抄袭 学术诚信 AI查重 作家 道德伦理 自我救赎 Plagiarism Academic Integrity AI Plagiarism Detection Authors Ethics Self-Redemptio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