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光模块板块大幅调整,引发市场对CPO技术、1.6T光模块降价、业绩预告以及竞争格局等传言的广泛关注。本文深入剖析了CPO技术在短期内大规模替代光模块的可能性较低,反而可能为光模块带来增量,并指出1.6T光模块供不应求的现状及未来降价的逻辑。同时,文章强调了Q3业绩环比增长的确定性,并分析了地缘政治风险和竞争格局,认为龙头企业凭借海外产能优势,在贸易摩擦中受影响较小,长期增长趋势不变。高盛报告也指出,AI需求爆发、产品结构升级及Scale-up网络的光进铜退是未来主要看点。
💡 CPO技术短期内大规模替代光模块的可能性不大,反而可能成为增量:尽管CPO技术在性能上具有优势,但其成熟度、生态开放性以及与现有供应链的整合仍需时间。目前来看,CPO在未来5年内不会大规模取代传统光模块,预计明年将在Scale-up规模使用,这将为光模块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尤其是在带宽需求极高的场景。
📈 1.6T光模块供不应求,未来价格下降至0.4-0.6美元/G符合产业逻辑:当前1.6T光模块因DSP物料成本高和良率爬坡等原因价格较高,但需求持续增长且供不应求。预计到2026年,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价格将回归至0.4-0.6美元/G的合理区间,这将为产业链公司带来可观的毛利率,并促使相关公司上调盈利预测。
📉 地缘政治风险对龙头企业影响有限,海外产能是关键:面对潜在的关税升级,拥有充足海外产能(如东南亚)的龙头光模块公司受到的影响较小,因为其产品已大多在海外工厂生产,享受零关税或较低关税。而二三线公司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需要加速布局海外产能以应对未来订单需求,这进一步巩固了龙头企业的市场地位。
🚀 AI需求爆发驱动光模块高增长,Scale-up网络是新催化剂:AI大模型训练和推理需求的激增正驱动数据中心对高速率光模块(800G、1.6T)的需求爆发。高盛认为,2027年需求不会见顶,Scale-up网络中光模块替代铜缆将带来全新的增量市场,加上技术迭代加速,光模块行业将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 短期回调不改长期趋势,业绩超预期概率高:近期光模块板块的下跌更多源于市场情绪波动、获利了结以及对关税的担忧,而非基本面恶化。Q3业绩环比增长的确定性高,头部供应商有望实现双位数增长。高盛上调目标价,认为当前估值合理,利润增速和产品升级速度被低估,长期空间巨大。
2025-10-14 19:18 广东

今天光模块板块出现大幅调整,市场传言较多,我们针对一些传言分享一些产业链的观点:传言一:CPO传言一个是博通CPO测试结果,这个出处是在9月底到10月2日ECOC上Meta发布测试效果。从产业了解看,2024年Meta采购了10余台CPO交换机进行测试,并在本次会议上发布一些测试结果,千万小时无故障相比可插拔硅光数亿级还差距较大,只是研讨性质。
大家担心CPO加速到来替代光模块;但是实际不影响光模块逻辑,因为本身CPO性能好就是基本原理,只是因为成熟度/被供应商绑架等等原因,导致CPO在传统光模块领域未来5年不会大规模应用,预计明年先在scale up规模使用,而这对光模块逻辑反而是增量。
- 关于100万小时测试时长论证CPO商用为伪命题:博通称其CPO技术累计实现了100万小时400G等效端口设备“无抖动”运行。这里100小时指“单个链路的无抖动”时长,考虑到博通51.2T CPO交换机包含8个光引擎*16个通道*400G per Lane,则整套系统测试时间为100万/8/16/交换机数量。根据产业链信息,Meta联合博通测试CPO交换机系统时间仅为2-3个月,而目前AI数据中心可插拔硅光模块测试时长为4亿小时,因此,100万测试时长远不足以论证CPO达到商用阶段。
- CPO技术是否商用取决于生态:CPO PK 可插拔的本质是生态话语权之战,CPO商用的前提条件是其具备开放性的生态。一旦生态不成熟,大客户是不会和少数芯片厂商是绑定。目前,互联网大厂均邀请产业链公司充分参与CPO技术开发,未来该技术将呈现渐进发展趋势,而不会短期大规模商用。对于龙头光模块公司而已,旭创具备CPO整套系统研发能力。
- CPO预计在Scale up等高带宽场景应用,对光模块是增量:带宽要求非常高的场景才会用优先应用CPO技术。如果CPO技术部署在Scale up场景,对光模块反而是增量。但Scale out及对带宽要求相对较低的领域,可插拔光模块将持续发挥价值。
二是市场解读Nvidia公众号发布 Spectrum -X系列应用在Oracle 和Meta数据中心,便武断的认为未来会升级成CPO。其中,Meta侧是采用MinipackN 开放网络定制化交换机的形式进行Spectrum-X芯片出货,相当于Meta只采购其芯片。而Oracle、Meta光模块需求这两年都在超大幅度增长。产业进展不能靠臆测,还是要看实际进展情况。
采购Spectrum不是新故事、且推导到CPO使用的逻辑也没什么意义,Spectrum可以支持CPO形态≠采购Spectrum就是为了用CPO。所有这些时点性的事件,不改变CPO在3.2T时代及之后才有机会形成有效渗透率的判断。
传言二:1.6T降价从行业了解情况看,1.6T 24-25年价格较贵是因为物料DSP贵、良率爬坡等原因,而2026年技术降本至接近0.4-0.6美金/G是一个符合产业逻辑的价格。最近我们看到1.6T需求还在持续往上走,供不应求还在持续,我们预料在前述价格下产业链公司会有非常好的毛利率,会上调相关公司26-27年盈利预测。另外这个是假期就发酵的消息了:
传言三:博弈业绩预告从披露规则看,Q3业绩预告并非强制披露。从产业跟踪看,无论是否有业绩预告,行业增速很快、交付都在大幅提升,我们认为Q3业绩环比较快增长确定性很高。
昨天下午收盘前有传言XYS晚上要发超预期的业绩预告,公司股价收盘前被拉红,但传言不实、实际上昨晚并没有出业绩预告。这个原因对短线资金应该确实有影响。但应注意到,三季报业绩预告周期很短、跟最终财报披露时间相隔较近,参考历史情况不发业绩预告也是正常的,发/不发业绩预告本身不代表业绩情况,我们目前预期两家头部供应商3Q环比都有双位数增速。
传言四:竞争格局市场有传言海外竞争对手抢单中国公司。目前行业整体处于交付压力大于订单的状态,不存在抢订单的情况。国内企业产能扩张、物料的锁定更为激进,国内外企业都处于交付非常紧张的状态,我们认为大家还是更加落实在保交付上。
有人传LX光模块进了谷歌,以为行业格局恶化,但是我们问了产业链,其实就是送样,事实是23年开始一堆企业给海外送样的,到目前都没有进海外大厂的。
其他跌了之后出现的原因不再一一赘述,总结来说没有看到实质性的基本面利空,我们判断对周末Trump威胁关税升级导致的成长股情绪受挫的延迟反应也是下跌成因之一。市场对贸易战潜在升级存有担心,但我们交流下来感到市场情绪相比4月事件更加冷静克制,且考虑到AI发展至此,对美国经济重要性之高,海外算力链政策风险可控(特别是客户覆盖面广泛、海外产能建设充分的供应商)、未来几个季度业绩确定性较高、估值仍在合理位置。
此次Trump威胁针对中国加税,但目前头部模块厂商已基本实现对美出货全部在海外工厂完成,实际上对不具备充分海外工厂出货能力的二线厂商有更大的影响,利好龙头的格局逻辑。假设11/1美国从中国进口物贸100%的关税落地:1)对光模块行业的影响很小;2)龙头公司受影响要远小于二三线公司。- 龙头公司绝大部分光模块产品从东南亚出口。由于目前东南亚各国的光模块到美国的关税是0(半导体豁免政策),而国内出口的光模块到美国关税是27.5%(20%的芬太尼关税+7.5%的上一任期的行业关税,对等关税豁免),所以目前龙头公司向美出货绝大多数(预计在90%以上)都从东南亚出货,而且龙头公司东南亚产能充裕,短期内能完全迁移至东南亚出货。
- 二三线公司加紧东南亚产能布局。二三线公司从今年下半年部分获得北美客户订单,目前多以部分国内产能+部分东南亚产能供货,更多的东南亚产能仍在扩建、审厂和爬坡。出往美国业务受到的影响较龙头公司稍大,但总体影响可控。
- 海外客户后续订单更倾向于在东南亚有充足产能的公司。nv、csp等在23年既提出海外产能的重要性,近几年一直在加深,目前看没有充足的海外产能很难获取大的北美订单,从这个角度出发,国内的几家龙头公司布局东南亚更早,扩建产能的机会成本更低,更易获得后续北美客户的青睐。
借机聊一下,二线厂商突破份额的难点:1)常规方案想和一线厂商竞争有难度大,在性能参数和良率上有差距,想破局一般需要推进新方案(如硅光方案、LPO方案等);2)验证周期长,按步骤来说,α测试+β测试→灰度测试→审厂→小批次→大批次,跨度会超过1年,且时间没法把握;3)价格竞争一般没法在商务上打动客户,品质、交付、良率等指标优先级更高;4)一线厂商在产业链和客户资源上均有明显优势;5)设备商客户(如Arista和思科)通常有更宽松的供应链。目前二级市场对格局的理解仍有较大认知差。
结合4月份的贸易摩擦表现,预计关税威胁影响更多在情绪层面,三季报业绩依旧是关键。高盛也发了一篇光模块的三季报前瞻,还上调了两家的目标价:1、行业背景:AI带动光模块需求爆发- 光模块是数据中心里光纤通信的核心零部件,简单说就是把电信号转成光信号的盒子。- 随着AI大模型训练、推理需求激增,数据中心内部和之间的数据流量暴涨,对更高速率(800G、1.6T)光模块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目前全球800G光模块的供应链高度集中在中国,尤其是中际旭创和新易盛,两家都是英伟达、谷歌、亚马逊等巨头的核心供应商。2、短期股价为什么回调?- 涨多了:两家股价今年都涨了100%以上,部分资金选择落袋为安。- 关税担忧:美国最近又提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市场担心影响出口。- 情绪脆弱:虽然基本面很强,但市场对高估值越来越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就波动。3、高盛怎么看关税影响?- 两家公司产品主要是从中国泰国工厂出货,再发往美国,原产地是泰国,不在加征关税范围内。- 所以,关税对实际业务影响非常有限,市场反应过度了。4、三季报预期:业绩继续爆表中际旭创(Innolight):- 预计Q3净利润30亿元,同比+113%,环比+23%。- 毛利率43%,净利润率30%,都是历史高位。- 亮点:1.6T光模块开始批量出货,800G出货190万只,1.6T出货30万只,产品结构升级带动利润率提升。新易盛(Eoptolink):- 预计Q3净利润28.5亿元,同比+265%,环比+20%。- 毛利率49.5%,净利润率40%,比中际还高。- 亮点:800G出货140万只,1.6T也在加速推进,客户包括英伟达、谷歌、微软等。5、未来看点:2027年需求才是关键市场普遍看好2025-2026年,但对2027年存在分歧。高盛认为,2027年800G/1.6T需求不会见顶,反而可能继续加速,原因有三:- AI模型越来越大,训练集群规模从几万卡扩展到几十万卡,对带宽需求指数级增长。- Scale-up网络开始用光模块替代铜缆,这是全新的增量市场,目前还是0,2027年有望大规模启动。- 1.6T之后还有3.2T、6.4T,技术迭代不会停,产品升级节奏会越来越快。6、估值与目标价- 中际旭创:2026年预期净利润175亿元,对应PE 30倍,目标价470元(上调前442元)。- 新易盛:2026年预期净利润165亿元,对应PE 27倍,目标价450元(上调前398元)。高盛认为,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中枢,但利润增速和产品升级速度被低估,还有上行空间。7、风险点有哪些?- 800G/1.6T需求不及预期:如果AI资本开支放缓,光模块需求可能低于预期。- 竞争加剧:更多厂商进入800G/1.6T市场,可能引发价格战,压缩利润率。- 地缘政治:美国若进一步限制中国科技产品,可能影响客户采购意愿。- 供应链紧张:关键芯片(如DSP、激光器)若持续短缺,可能限制出货能力。结论:短期扰动不改长期趋势- 两家公司业绩有望持续超预期,800G/1.6T进入放量期,利润率维持高位。- 2027年需求前景被市场低估,Scale-up光进铜退是下一个大催化剂。- 当前股价虽有波动,但基本面强劲+估值合理+长期空间巨大,高盛继续看好,中际旭创和新易盛都维持“买入”评级。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