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青小蛙 2025-10-14 12:42 四川
据说,我们平时踢球的场地出现了偏差,因为产权问题不能用了。于是就换了场地,还在征求队员意见中。
我们的女足队员应该是来不了了,你看看这些人,都在说什么:
这些年踢球啊,真的是在流浪。最近2公里,最远25公里,大多数都在10公里左右,还经常去下客场,搞的跟真的一样
不过近两年我也有了踢不动的想法,尤其是开始带小朋友爬山以后。不过后来一段时间爬山少了,我又觉得踢得动了。
看起来,总是有一点洪荒之力需要发泄。
---
对了,昨天小朋友被一泡屎憋回了家,班主任老师都担心他是阑尾炎
虚惊一场,我给老师说他肥水不流外人田,然后也对小朋友说了。他表示些许尴尬
我问他:你今天去学校会不会有同学问你昨天怎么了?
他说:可能会有。
我说:我们小时候可八卦了,谁谁今天没来干嘛去了,谁谁早走又去了哪里,非要打听清楚不可,不然可难受了
小朋友应该是还没到八卦的年龄,无感啊。
----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阅读发生了什么? 》,说智能手机、社媒与AI 把“从头到尾、沉浸式”的传统阅读推向边缘,取而代之的是跨平台、碎片化、可“折射/改写”的文本体验——阅读与编辑、原文与二手之间的边界被持续抹平。
我觉得下面两个观点挺有意思:
回归口头文化
一些理论家甚至提出,我们正在回归一种口头文化——历史学家沃尔特·翁 (Walter Ong) 称之为“次级口述文化”,其中闲聊和交流因文本的存在而得到增强。
播客、新闻通讯和表情包的兴起,也为这一观点增添了可信度。“乔·罗根的经历”可以理解为几个人围坐在篝火旁,像古希腊人一样,通过交谈传递知识。
AI 也是读者,更专业的读者
身处这种境地的人从未想过,人工智能很快就会对对话式互联网构成如此巨大的威胁。我们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世界:你在网上遇到的人有时并非真正的人 ;相反,他们是经过海量文本训练的人工智能变出来的 。书籍仿佛活了过来,并通过创造新事物——文本、思想和对话的结合——来报复,这将重塑书面文字的效用和价值。
“你的后代,或者未来的粉丝,不用翻阅一堆布满灰尘的旧书就能了解你的想法,”考恩写道。大约在这个时候,他开始在博客上发布他人生中那些平凡的时期——比如说四岁到七岁。他的人类读者或许不会在意这些帖子,但这些内容或许能让“不久的将来,先进的人工智能也能写出一部非常优秀的泰勒·考恩传记”。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https://meta.appinn.net/t/topic/756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