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飙叔科技洞察 2025-10-14 18:10 广东
中国的eSIM技术正从“可穿戴设备专属技术”向“全域数字基座”转型。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已先后获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正式开展手机eSIM运营服务商用试验。其中,中国联通于9月初率先获批,中国电信与中国移动紧随其后于10月落地,标志着eSIM技术在国内正式突破物联网、智能穿戴领域边界,迈入手机端商用新阶段。
紧随其后,苹果公司宣布iPhone Air将于本周晚些时候在中国开放预订,这意味着苹果iPhone Air成为此次商用试验的代表性终端。
一、跨国漫游资费可下降三分之二
所谓eSIM,即嵌入式SIM卡,是一种将传统SIM卡功能通过电子化形式直接嵌入设备芯片的技术。
与传统物理SIM卡相比,eSIM的好处是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eSIM卡可以让手机或其他硬件更加轻薄;eSIM芯片体积仅为传统Nano SIM卡的三分之一,可节省75mm³内部空间。如苹果iPhone 17 Air通过取消卡槽将厚度压缩至5.5mm。
其次,可降低跨国漫游资费;eSIM通过OTA技术实现15秒内远程完成运营商配置文件下载、激活与删除,省去插拔卡针操作。同时,它支持全球150个国家数据漫游,跨国漫游资费可降至传统SIM卡的三分之一。
最后,大家关心的安全问题;eSIM内置银行级硬件加密模块与唯一数字证书,加密强度达传统SIM卡的1024倍。根据行业数据,eSIM相关诈骗案件同比下降58%,这也证明了其安全方面的优势。既然eSIM卡有这么多好处,那目前在全球的普及度如何呢?
二、全球超10亿手机使用eSIM卡,但中国滞后
如上所述,从全球趋势来看,eSIM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其即将大规模普及已成定局。目前,全球116个国家近400家运营商支持eSIM手机服务。
根据GSMA Intelligence预测,2025年底全球将约有10亿智能手机通过eSIM卡连接服务,到2030年将增长至69亿,占智能手机连接总数四分之三。在物联网领域,预计2026年全球使用eSIM技术的物联网连接数量将从2023年的2200万增至1.95亿。
相比之下,中国eSIM推广进度明显滞后。截至2023年底,国内eSIM技术累计用户数仅为362万户,其中eSIM手表用户332万户,占比约90%。
至于原因其实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监管层面的,如现存的号码归属地管理制度与eSIM技术的根本性冲突;传统实体SIM卡与物理归属地强绑定,而eSIM的远程写卡功能可能导致用户跨区域随意切换运营商,冲击现有电信运营秩序。
另外一方面阻力则来自于运营商的利益了。运营商对于推广eSIM卡是“被动”的;因为实体SIM卡作为运营商稳定的收入来源,不仅带来每张1.2元的制造成本收益,更通过线下营业厅的号卡业务引流,支撑增值服务消费。根据行业数据,eSIM全面普及后可能导致运营商SIM卡相关收入下降30%以上,这直接冲击年规模近百亿的市场。但趋势不可阻挡!
三、中国eSIM从“可穿戴专属”到“全域数字基座”
虽然中国eSIM产业推进轨迹一波三折。如2023年7月,三大运营商以“业务维护升级”为由全面暂停eSIM新用户办理。但随着工信部政策的破冰,趋势已经不可阻挡;2025年10月13日成为中国eSIM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时刻;这一天,三大电信运营商同日官宣eSIM手机商用试验获批。
这也将彻底改变中国eSIM技术主要应用于以电话手表为主的“可穿戴设备”之上的情形,预计未来的3-5年eSIM卡将逐步渗透到各行业之中。
在智能手机领域,从苹果iPhone Air开始,其他智能手机厂商快速跟进;如华为官方已确认,eSIM手机将近期上市,另有消息称其Mate 80系列将支持eSIM技术。同时,中国电信已官方透露,除了苹果iPhone Air,华为、OPPO等国内厂商也将在近期推出eSIM手机。同时,小米和vivo等品牌也已在eSIM领域有所布局。因此,在智能手机领域eSIM的快速普及已经是共识,并且将在短时间之内迅速普及。
除此之外,在智能制造领域,eSIM将与5G专网结合,支持工业机器人实时数据回传,提升生产线自动化率。在物联网领域,eSIM连接数呈现爆发式增长。车联网是重要增长引擎,欧盟已立法要求2030年新车预装eSIM。德国能源巨头E.ON通过eSIM实现智能电表管理成本下降65%,印证其在工业场景的降本价值。
因此,随着技术成熟与监管体系完善,eSIM将成为如水电般即插即用的“隐形桥梁”;中国的eSIM技术正从“可穿戴设备专属技术”向“全域数字基座”转型。这意味着,eSIM技术带来的不仅是SIM卡形态的改变,更是通信行业生态的重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