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0月14日 16:53
网约护士:居家照护的便捷之选,挑战与机遇并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网约护士”服务应运而生,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上门打针、抽血等专业护理,旨在破解“就医难”。该服务在政策支持下迅速发展,但面临护士参与度低、费用高昂、医疗安全保障不足等现实困境。尽管市场需求旺盛,但支付机制的不健全是制约其普惠性发展的关键。国家长护险目录的发布为解决支付困境带来希望,预示着“网约护士”服务有望重构传统医疗护理价值链,成为居家养老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 **便捷的居家护理新模式:** “网约护士”服务通过手机预约,将打针、抽血、换尿管等专业护理服务送达患者家中,有效解决了行动不便的患者往返医院的难题,为居家养老和失能人群提供了便捷高效的照护选择。

📈 **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双重增长:** 自2019年国家卫健委启动“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以来,该服务范围已扩展至全国,30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多样化服务。市场需求旺盛,如宁波地区网约护士服务量大幅增长,显示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 **“叫好不叫座”的现实困境:** 尽管需求旺盛,但“网约护士”面临护士参与度低(如部分三甲医院护士因工作饱和而无暇参与)、人身安全风险、费用高昂(部分服务价格远超公立医院且医保覆盖慢)、医疗安全保障不完善(居家环境与医院差异大)等诸多挑战,制约了服务的普及。

🔑 **支付机制改革带来新机遇:** 2025年9月发布的《国家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目录》将36项生活照护和医疗护理服务纳入统一编码和管理,为解决“网约护士”的支付困境提供了关键突破。该目录的落地有望推动服务普惠化,重塑医疗护理价值链。

近年来,一种新型护理方式——“网约护士”悄然兴起,患者通过手机预约,即可得到专业护士上门提供的打针、抽血、换尿管、换胃管等护理服务,让行动不便的患者无需再为往返医院而奔波。

手机预约,护士上门,本是破解“就医难”的便民良方。面对庞大的居家养老与失能人群照护需求,“网约护士”服务在政策的东风下飞速发展,却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现实窘境。这条看似高效的“最后一公里”,究竟被什么绊住了脚步?

医疗护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2019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 6 省市启动试点,标志着“网约护士”正式进入公众视野。试点方案明确规定,提供服务的护士需具备至少五年临床经验和护师以上职称,服务对象重点聚焦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等行动不便人群,为这项新兴服务划定了基本框架。

广东省作为首批试点地区之一,迅速推出实施方案,将粤港澳大湾区9市列为核心试点区域,确定43项服务项目并开创性地将基本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这种“医保托底”的制度设计为其他地区提供了重要参考,也揭示了政策制定者对这项服务普惠性的考量。与此同时,浙江宁波早在2016年就已通过云医院平台开展类似服务,成为全国探索“互联网+护理”的先行者。

2021年1月,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网约护士服务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在2024年5月国家卫健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各省份均开展了“互联网+护理服务”,共计30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7类60余项群众常用急需的基础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服务项目。

来源:央视网

从服务规模看,部分试点地区已取得显著增长。据宁波日报报道,自宁波开展服务以来,其“网约护士”居家医疗护理规模逐渐扩大,宁波市2023年网约护士上门服务量达 5.2 万人次,占全省近一半;2024年这一数字飙升至 9.4 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80%,反映出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

在公立型网约护士稳步发展前,已有社会资本敏锐捕捉到网约护士的市场机遇:早在2011年已经出现雏形,福寿康从国外引进居家介护服务模式,成为国内首家综合性居家康复护理机构。

而从2015年开始,十余个网约护士平台上线,出现了一波创业高潮。在这年,珠海出现全国首款居家护理APP“U护”,标志平台型网约护士正式落地,服务以压疮护理、尿管更换等老年护理为主。

到了2017年,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陆续出台“实施护士区域注册”的文件,明确护士可在本市多家医疗卫生机构执业,为平台签约护士提供合法身份。

目前,网约护士服务已形成“公立医院型”与“平台型”双线并行的格局。公立医院型以医院官方小程序或公众号为入口,由本院护士利用工余时间提供服务,是医疗护理服务在居家场景的直接延伸。

在资质审核上,严格遵循国家规定,护士需具备5年以上临床经验和护师以上职称;平台型则由第三方企业运营,整合兼职或全职护士资源,服务项目更灵活。得益于互联网技术赋能,平台型服务在资源匹配效率上更具优势,通过定位系统实现就近派单,优化服务响应速度。

两种运营模式,共同构成了网约护士服务的生态体系。

便捷的专业照护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一家医护公司作为典型的平台型代表,已为上万人提供了居家护理服务;在滨州人民医院的服务记录中,压疮换药、PICC 护理、造口护理等老年慢性病相关项目占据了订单主流。这些数据共同勾勒出网约护士服务的核心人群画像——以失能老人为代表的脆弱群体及其家庭。

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2021年提供的数据,我国失能失智老年群体约有4500万人,其中90%处于居家照护状态;约有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而部分80岁以上的“老老人”健康状况更是复杂,需要具有复杂性和个性化特征的护理服务。这也意味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长期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这些群体行动不便,往往面临“就医难”的困境,尤其是尿管更换、胃管护理等需要定期进行的侵入性操作,往返医院对他们而言不仅痛苦而且风险较高,而网约护士不仅意味着避免往返医院的奔波之苦,更能获得持续规范的护理服务,降低并发症风险。

在关于“互联网+护理模式”在出院肿瘤病人PICC导管维护中的应用的相关研究中,学者把100例PICC带管出院肿瘤病人,对半分为“互联网+护理”模式下的上门维护组和返院维护组。结果表明,上门维护组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返院维护组;上门维护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为4%,低于返院维护组的20%。

中山一院上门服务的一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此前因有胸水不能拔掉胸腔闭式引流管,患者担心出院后需要多次返院实施伤口换药和更换引流管不肯出院。当听说“互联网+护理”能上门提供护理服务,患者当天办理出院手续,其后护士们共为他上门服务5次,直至胸腔闭式引流管拔除。

术后康复患者与特殊儿童家庭也从这项服务中获益良多。手术后的伤口护理、康复指导等需求具有很强的时间敏感性,而网约护士能够提供及时专业的干预。

叫好不叫座的现实

尽管市场需求旺盛且政策大力推动,网约护士服务在实践中却面临着“护士参与度低,用的人也少”的现实困境。湖南长沙某三甲医院从2021年开始试行“网约护士”项目,科室内18名护士中,截至2024年,真正接过单的只有两位。

护士参与意愿低下构成了最直接的障碍。三甲医院护士普遍处于工作饱和状态,有护士直接表示医院工作已经忙不过来,没有精力上门服务。国家规定网约护士需具备 5 年以上临床经验,这类护士往往是医院骨干力量,本就承担着繁重的临床任务。平台型模式虽理论上能提供更灵活的时间安排,吸引了部分兼职或全职护士入驻,但收入的不稳定、缺乏与医院职位同等的职业保障和晋升通道,以及平台抽成比例等因素,同样削弱了护士的长期参与意愿。

武汉市中心医院延续护理服务中心护士长透露,每位“网约护士”平均每月服务十几单,每周至少有三到四天需要在午休时外出服务,忙碌导致护士缺乏参与动力。

人身安全风险更是横亘在两种模式护士面前的共同担忧,上门服务的年轻女性护士面临着陌生环境下的人身安全风险,而现有保障措施多停留在配备定位追踪和一键报警设备的层面,难以彻底消除顾虑。

费用与支付机制成为制约服务普及的经济门槛。公立医院型模式的价格通常由医院自主定价,虽然部分地区的试点项目尝试将其纳入医保支付,但全国范围内医保覆盖进展缓慢,导致患者自费比例高,每次服务费用多在300至500元之间。

平台型模式则完全市场化定价,除了基础服务费,往往还需额外支付交通费、上门费等,价格区间跨度更大,从两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且基本无法使用医保。就算是简单的服务,其标价都能高出公立医院收费好几倍,将大量低收入老年群体排除在外。

反观日本等成熟体系,长护险覆盖居家护理服务,报销比例视护理等级而定,通常达70%~90%,个人仅自付10%~30%。而国内部分试点城市如福州市,长护险已覆盖中重度失能人群,分别为其提供每月1200元、1800元待遇,并按机构75%、居家85%支付。但网约护士尚未被普遍纳入报销范围,导致家庭负担重、服务使用率低。

与此同时,由于市场化服务不被纳入医保,大多平台企业难以平衡盈亏,其根本原因在于买单方稀少。目前国内与“金牌护士”同等规模的平台并不多,更多的小平台甚至因持续亏损而退出市场。

价格差异也造成了新的不公平,北京世纪坛医院留置导尿服务总价369元;杭州三院同类服务约 224.5 元,其中特别规定了患者需要额外支付交通费用。价格差距显著,降低了患者的选择欲望。

医疗安全的不完善加剧了发展阻力。居家环境与医院诊疗环境存在本质区别,缺乏标准的消毒设施和应急设备。公立医院虽有专业体系背书,但仍潜藏感染风险和医疗差错概率。对于平台型服务而言,其挑战更在于建立统一的、可与公立医院媲美的服务标准、质量控制体系和应急支持网络,以弥补其缺乏实体医疗机构作为支撑的短板。

同时,患者信任的建立是一大难题。许多患者,特别是病情复杂的老年人,对平台护士的专业资质和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持怀疑态度,更倾向于选择看似更稳妥的公立医院服务。这种信任缺失,成为网约护士服务,尤其是平台型模式推广的无形障碍。

2025年9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的《国家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目录》,为破解网约护士的支付困境带来了破局关键。《目录》作为长护险支付的统一依据,清晰列出了生活照护、医疗护理共36项服务,并采用国家统一代码与管理。政策明确要求各省份于2025年12月底前完成落地,并为原试点城市设定了3年的过渡期。这一国家顶层设计的明确,无疑为网约护士服务的广泛推行打开了一扇希望之窗。

结语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居家护理需求将持续增长。“网约护士”不仅是医疗服务的延伸,更是构建居家养老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一环。

从商业本质看,网约护士的关键在于对传统医疗护理价值链的重构。通过将标准化、可上门的服务从医院剥离,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的高效匹配。网约护士服务“叫好不叫座”,根源在于支付体系不健全。若不能将网约护士纳入长护险或医保报销范围,仅靠市场自发调节或局部试点,难以实现普惠目标。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网约护士 互联网+护理 居家养老 医疗服务 长护险 Online Nursing Internet+Nursing Home Healthcare Medical Services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