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10月14日 16:47
金融发展新趋势:2026年展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2025年,银行和保险机构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和消费者保护,放弃盲目追求规模。科技金融将成为2026年金融发展的破局关键。本文基于南方周末研究员张文景和陈琰的调查分析,探讨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融合发展趋势,以及科技金融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 2025年金融行业发展趋势:专家评审团一致认为,银行和保险机构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和消费者保护,放弃盲目追求规模扩张。

🚀 科技金融成为破局关键:2026年,科技金融将成为推动金融“五篇大文章”融合发展的关键力量,为金融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 金融“五篇大文章”融合发展:2026年,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融合发展将驶入快车道,形成更加完善和高效的金融体系。

🤖 科技赋能金融创新:科技金融将推动金融产品、服务和模式的创新,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

🔧 金融科技助力风险管理:科技金融将帮助金融机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张文景 陈琰 2025-10-11 19:22 广东

2026年,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融合发展将驶入快车道,科技金融将成为破局关键。

全文共4110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评审团专家一致认为,2025年银行和保险机构放弃盲目追求规模,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和消费者保护。

    2026年,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融合发展将驶入快车道。

    与此同时,科技金融将成为破局关键。

|南方周末研究员  张文景、 陈

丰雨

一言为重,百金为轻。权威专家的独立评审无疑体现一份榜单的含金量。

南方周末2025年度“金标杆·新金融竞争力榜”四大金融子行业榜单终榜即将揭晓。其中,“金标杆·新金融竞争力榜”之银行保险榜采用“三维”立体测评,即数据说话的“定量测评”、实名背对背打分的“专家评审”和包括问卷调研和实地调研在内的“线上线下深调研”。

以“数据说话”的2025年银行保险13个  调研子榜单初榜历时半年之久研制,已经发布(谁将引领未来?2025年“金标杆·银行榜”初榜发布保险新“国十条”一周年:“金标杆”透视投保人关心的事),并获得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

历时月余,几乎与数据更新和深调研同步,专家评审环节已收官。基于上述三大维度而制作的银行保险终榜系列子榜呼之欲出。

在各子榜单即将陆续公布之际,2025年度新金融大会已定于2025年12月5日在北京举办,大会现场将揭晓2025年度“金标杆”总榜,并发布《2025年度中国新金融发展报告》。与此同时,为激励和褒奖泛金融领域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特启动“新金融力量”案例征集,寻求2025年度的典范之作。

新增“避嫌原则”

如何确保评审团打分公平?在“背对背”实名独立打分基础上,新增避嫌原则。即当某位评委任职某被测评金融机构时,若其为所在机构投票,则需额外提供两条具备说服力的补充说明,并同时确保被投机构此项得分在其他评委投票中占据半数以上比例。

基于上述原则,2025年“金标杆”邀请了11名外部独立评审团成员他们分别是蔡栋梁、郭田勇、郭振华、娄飞鹏、施辉、王赫、王遥、尹振涛、周道许、曾刚、张伟评审团成员的身份更多元,涵盖学院派、高端智库和学会及业内实践派。

放弃盲目追求规模

评审团参与本次榜单评选的内容较上届更丰富。

2024年相比,2025年度“金标杆·新金融竞争力榜”测评范围再次扩容。其中,银行60家,寿险35家,财险36家。

针对上述130家,11位评委不仅要对金融“五篇大文章”对应的子榜单打分,还审查重点业务及风控合规。此外,专家评审团还对被测评机构在行业中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打分。

11位评委还应邀从不同视角对中国金融业的2025年发展情势进行了精到点评,并对2026年金融业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评审团专家一致认为,2025年银行和保险机构放弃盲目追求规模,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和消费者保护。

2026年,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融合发展将驶入快车道。与此同时,科技金融将成为破局关键。

身份更多元

外部评审团评委各自的研究领域是什么?他们如何点评2025年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又如何展望2026年?(以下排名按姓氏首字母为序)

蔡栋梁,金融行业国家标准制定委员会委员,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院教授。

点评:

2025年,中国银行业在“稳增长、防风险、促改革”的平衡中砥砺前行。净息差收窄压力边际缓解,资产质量整体可控但分化加剧。在“五篇大文章”政策引导下,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跃迁,头部银行与特色区域行韧性凸显。

展望:

2026年,银行业将告别规模红利,步入质量红利时代。真正的分水岭,不在周期波动,而在转型决心。 唯有主动拥抱质量时代、科技赋能与价值重估的银行,方能于变局中开新局。

郭田勇,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曾担任亚洲开发银行高级顾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咨询专家。

 

点评:

中国银行业正处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起点,迎来重大战略机遇期。伴随经济稳健向好、改革深化与开放扩大,银行业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强化金融服务,深耕实体经济,聚焦制造、科创、乡村振兴、生产性服务等关键领域。统筹安全与发展,筑牢风险防线,稳步拓展国际布局,助力“双循环”格局构建。

展望:

通过提升综合经营与专业服务能力,银行业将构建更具韧性、稳健与竞争力的体系,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郭振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保险系主任,兼任上海市保险学会副会长、中国保险保障基金保险行业风险评估专委会委员。

 

点评:

2025年保险业发展稳健有力,总保费持续增长,保险业资产投资收益率上升,财险业综合成本率下降,寿险业负债成本率下降,向分红险转型取得重大进展,有价值银保业务快速增长,行业偿付能力总体稳定,行业智能化、数字化加速,盈利能力有望增强。

展望:

2026年,保险业将逐步适应和优化低利率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在负债端持续优化业务结构,降低负债成本;在资产端进一步提升权益投资能力,进一步增强行业韧性,降低行业风险。

娄飞鹏,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战略发展部研究分析处处长。

 

点评:

今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呈现向好态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商业银行发展呈现资产规模平稳增长,资产质量延续向好,资本充足率相对较高,流动性指标向好,盈利能力相对稳健的发展态势,也为后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望:

商业银行需要完善差异化与特色化经营,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深化非息业务发展转型,推动数智化战略纵深发展,在服务科技创新的同时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做好风险管理,不断探索推动安全稳健发展。

施辉,燕梳新学堂创始人。曾任大家财险总经理。兼任复旦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专业学位行业专家。

 

点评:

2025年保险业增长稳健,成本显著优化,利润超出预期,发展理念转变的成果得到兑现。多家保险公司完成风险处置,行业偿付能力稳中向好,整体较为健康。数智化更进一步,AI在各领域、各业务环节逐步应用。

展望:

2026年,保险业将在“十五五”规划中明确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方向,继续服务好“五篇大文章”。预计行业资产端和负债端的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韧性更强,为高质量发展框架筑基。

王赫,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助理,南方科技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省级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美精算师协会中国区委员会委员。

 

点评:

2025年,科技金融是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之一,配合科技创新的各类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不断推陈出新。

展望:

2026将是科技金融进一步发展的一年。人工智能产业将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从软件,到硬件,再到应用,整个市场方兴未艾。伴随着与科技金融相关的各类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日趋成熟,科技金融与人工智能产业的结合将日益紧密,对科技创新的发展,发挥出巨大的催化剂作用。

王遥,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国家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点评:

2025年,我们观察到政策层面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即“绿色”因素已不再是孤立的概念,而是系统性地嵌入到对“小微、科技”等关键领域的定向支持中,绿色金融应服务于实体经济,转型力度更强。这种“中性偏松”下的精准滴灌,不仅稳定了市场预期,更开始引导资本向绿色、低碳、科技驱动的领域配置,为未来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深度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

展望:

展望2026年,“金融深改服务实体”的主线下,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融合发展将驶入快车道。除了传统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减污降碳绩效紧密挂钩的转型金融工具、创新绿金产品,以及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普惠型绿色金融产品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资本市场的“提质增效”,也必然要求ESG信息披露、绿色指数、可持续投资产品的标准与体系加速完善。

尹振涛: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点评:

2025年,金融市场稳中提优,货币中性偏松定向支持小微科技,资本市场改革深化,防范中小金融机构及地方债务风险效果明显。

展望:

2026年金融深改服务实体,普惠及绿色工具将更加丰富、资本市场提质增效加速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出清且地方债务实现软着陆,科技金融将成为发展新引擎。 

周道许,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与教育培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法规部助理巡视员,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是金融安全,地方金融和银行保险监管。

 

点评:

今年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在“金融强国”战略引领下,呈现“股债协同、内外联动”的稳健格局。A股与港股凭借估值优势成为全球资金配置焦点,科技成长板块与高股息蓝筹形成“双轮驱动”;债券市场收益率平稳,为实体经济提供低成本融资支持。金融科技深度赋能,普惠金融覆盖面显著提升,跨境资本流动监测体系同步完善,在扩大开放中筑牢安全防线。

展望:

展望未来,中国金融市场将紧扣“服务实体、防控风险”主线,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建议投资者聚焦“科技成长+价值红利”双主线,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机遇的同时,配置高股息优质资产。随着金融改革深化与开放水平提升,中国金融市场将为实体经济发展与全球资本共赢创造更大价值空间。

曾刚,上海⾦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首席专家。研究员,教授,博⼠⽣导师。中国国际⾦融学会理事、财政部⾦融⼈才库专家、国家⾦融安全教育部⼯程研究中⼼学术委员。

 

点评:

中国银行业正处于关键转型期,面临低利率周期和净息差持续收窄的挑战。传统依赖利息收入的盈利模式亟需调整,房地产市场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对资产质量形成压力。

展望:

展望2026年,银行业将积极适应新政策环境,继续发挥支持实体经济主力军作用。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创新成为破局关键,银行需构建新型金融生态体系应对挑战。总体而言,银行业将在规模稳健扩张中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和盈利质量提升,通过战略转型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张伟,现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党委委员、院长助理,《清华金融评论》执行主编。

点评:

各类银行积极探索AI应用,国有大型银行勇当排头兵,估值持续回升,股份制银行守正创新,继续开疆拓土,城商行和农商行着力服务好区域发展战略,民营银行勇于探索,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努力做好科技、绿色、普惠、养老和数字等金融“五篇大文章”,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展望:

中国各类银行将以更坚实的科技支撑、更深入的AI应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强大的金融合力。

点击“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2025新金融大会 ”信息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金融发展 科技金融 五篇大文章 质量提升 消费者保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