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三大主流电信运营商都宣布正式获批开展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eSIM预约通道开放几个小时内,中国联通线上预约人数近7万人。中国移动更是超过15万。10月13日晚间,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亲自现身Apple Store抖音官方直播间,宣布全新超薄机型 iPhone Air 将于10月22日在中国大陆正式发售。
eSIM技术的开闸,或将成为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点。所谓eSIM,即嵌入式SIM,是由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制定的新一代SIM卡标准,就是将传统SIM卡的芯片直接嵌入到设备中,用户无需插入物理SIM卡即可连接移动通信网络,获取网络服务。看似只是把以前的插入式SIM卡内置到设备中,但这个改变,可能会给通信行业带来极大的改变。省去实体eSIM卡,不仅可以节省约35mm³的宝贵空间,还能大幅提升设备的防水防尘性能,也让智能手表等设备可以变得更轻薄小巧。
除此之外,eSIM的其他优势显而易见:安全性升级、运营商切换自由度跃升、支持物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等,不断推动移动终端产品朝着更轻薄、更智能、体验更优的方向发展。根据GSMA的预计,2025年底全球预计将有约10亿eSIM智能手机连接,2030年将增长至69亿。面对这样的技术趋势和市场规模,中国运营商不可能长期处于观望状态。苹果公司在推动eSIM技术普及方面也展现了罕见的战略决断力。其2025年新发布的最轻薄的iPhone Air全球版本只配eSIM,不再提供实体SIM卡特供版,这种“一刀切”的产品策略也让中国运营商要么不支持iPhone Air,要么放开eSIM。
事实上,中国运营商在eSIM技术方面并不落于人后。早在2015年,中国移动就与日本同行共同展示了eSIM空中写卡换号技术,并研发了业务自助开通系统,支持用户足不出户选择个性化号码和套餐并实现自助缴费和物联网业务开通,免去跑营业厅的劳顿之苦。2018年起,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在部分城市开启eSIM一号双终端服务,为部分智能手表提供网络服务。但随后因各种原因一波三折,这一技术只在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上实现了真正落地。到2020年10月,三大运营商均获准开展物联网领域的eSIM应用。但从2023年开始,新用户的eSIM开户服务一度暂停,直到此次获得在智能手机上的eSIM试商用许可。
在此之前,中国联通采取积极先发的姿态,在智能穿戴设备上积极支持eSIM技术,其策略更多是在面对“友商”庞大的用户基础时,借助eSIM这类差异化技术来吸引高价值用户,以实现市场突破。相比之下,现在三大运营商的发力才是真正的发力,只是看上去既不是纯粹的政策驱动,也不是完全的市场选择,而是借助了外力倒逼的契机。不过被逼出来的进步,或许正是推动技术普及的最好动力。
中国移动通信行业迈入“无卡化”已是大势所趋。接下来这一技术革新的“接力棒”将会交到消费者也即用户的手中。尽管许多人仍依赖实体SIM卡的“可视安全感”,但eSIM的便利性终将改变这一观念,和习惯了手机银行App的人不会再去柜台办存折一样。很可能要不了几年,我们再看现在的实体SIM卡手机就如同看当年的诺基亚。eSIM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换,更是用户习惯的重构。
eSIM将大部分功能集成到设备芯片中,通过软件远程配置。芯片的物理不可移除特性增强了设备防盗追踪能力,配合可同时管理多张eSIM(如出国可切换)的多账号功能,将重塑整个行业生态。eSIM使携号转网流程大幅简化,用户通过手机设置即可像切换无线网络一样切换运营商,这可能重塑以套餐资费为核心的市场竞争格局。与此同时,eSIM技术正逐步成为万物互联的“新钥匙”,其大规模应用不仅让用户端实现“无卡化”体验,而且会助推万物互联发展。
eSIM技术应用正式开闸,受益的不仅仅是苹果iPhone Air手机,国内手机厂商也会迅速跟进,推出更轻薄更防水的手机。支持独立通信功能的eSIM版手表等智能穿戴设备,也会迎来巨大的市场机会。除了会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带来新的订单,还会将信息转化为行动,给企业、个人和国家创造新的功能,并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机遇。
决定未来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驾驭技术变革的制度智慧与市场耐心。真正的创新也不应总是被“倒逼”出来,而是源于对技术趋势的敏锐把握和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所以,当这些底层逻辑被想透的时候,eSIM也只是中国通信产业众多里程碑当中的一个。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