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电视台-新闻 10月14日 09:06
TikTok世代的意识形态转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在TikTok时代,传统意识形态是否终结及其演变。作者通过与思想家的讨论,反思了阿拉伯意识形态时代的结束,并提出TikTok一代的生活方式是否构成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文章分析了TikTok世代如何处理思想和价值观,包括速度时代的意识形态、从教条到情绪的转变、图像的强大与结构的脆弱,以及年轻化的精神与价值观的流动性。最终认为,意识形态并未终结,而是以一种开放、快速、碎片化的数字文化形式存在,立场和标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 **意识形态的演变与TikTok世代的挑战:** 传统上,意识形态被视为一套综合思想体系,用于解释世界和指导行动。然而,在TikTok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文认为,意识形态并未终结,而是以一种更为碎片化、情绪化和即时化的方式存在,并通过短视频、话题标签等形式表达。这种转型挑战了旧有的意识形态框架,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思想和价值观的表达方式。

🚀 **从宏大叙事到即时表达:** 过去的意识形态往往伴随着冗长的演讲、哲学书籍和宏大的政治工程。而TikTok世代则倾向于通过30至60秒的短视频来表达政治立场、社会批评或参与热门话题。这种“数字流动性”使得立场可以瞬间转变和形成,不受固定话语或意识形态归属感的束缚,更侧重于与当下的关联和动态。这标志着从固定的教条转向了瞬时立场的网络。

🖼️ **图像的力量与结构性脆弱:** TikTok世代的表达方式高度依赖视觉图像和情感共鸣,一段短视频比长篇理论更能触动舆论。这种即时动员的力量虽然可能暴露出深层结构的脆弱性,但也显示了信息传播的新模式。意识形态从一个历史性的、结构化的项目,转变为一股数字浪潮,其影响力体现在情感的瞬间闪光,而非长期的思想构建。

🤔 **价值观的流动性与身份认同的重塑:** 年轻一代更倾向于在支持特定议题(如女性权益、环境问题)中形成身份认同,而非依附于传统的政党或意识形态框架。这种“年轻化的精神”带来了价值观的流动性,立场可以在暂时的团结中形成,并随着信息传播而快速变化。这使得身份认同更加解放性和非系统化,但也可能带来个人的分裂状态和心理压力。

Array

在与几位朋友的讨论中,他们大多是经历过阿拉伯意识时代的思想家和作家,阿拉伯民族主义引起了他们的深刻共鸣。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承认,意识形态的时代已经无可挽回地结束了。就我个人而言,我从未在思想上认同任何体系、团体或政党,我也不认为文化需要一种源于某种特定理念、包含某种人生观的立场。

或许这就是我拥抱TikTok一代(我对于TikTok强势出现并主导年轻人现实的意识阶段的缩写)的原因,也许这就是即使这种意识形态消亡了,我也不会感到失落的原因。但我问自己:这可能吗?TikTok是一种当代意识形态吗?

阅读更多

list of 4 itemsend of list

本文并非试图给出最终的、明确的答案,因为我自己也没有答案。相反,本文只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对当下的处境进行一种特殊的解读,简要回顾一下意识形态终结的论题及其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

意识形态终结了吗?

学术界普遍认为,主流意识形态已经终结,或者至少失去了它们在20世纪所拥有的动员力。但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在TikTok时代,现实支持还是否定了这一说法?

20世纪60年代,思想家丹尼尔·贝尔在其著作《意识形态的终结》中指出,共产主义、民族主义和革命社会主义等重大运动已经耗尽了其思想能量,现代社会如今由务实的政策和小规模的改革而非宏大的工程驱动。随后,一些学者回应称,意识形态并未终结,而是从整合的体系转变为在大众文化、媒体和技术中实践的局部或文化意识形态。

过去二十年,一些研究人员从政治心理学的角度重新燃起了对意识形态的兴趣,他们断言,即使个人没有意识到,他们也倾向于意识形态的标签和实践,或许是因为意识形态“是一个群体的自我意识……在某种意义上,它捍卫的是自身的利益。”它的形象会不会也发生了变化,就像我们这个时代许多其他人的形象一样?

在TikTok上,人们上传一段30到60秒的视频来表达政治立场、社会批评或主题标签,而不是写一篇长篇文章(Shutterstock)

TikTok一代与数字意识形态

随着新一代人崛起,他们生活在一个沉浸于快速图像和短视频的数字空间中,这个问题看似微不足道,答案也显而易见。但当我们观察这一代人时,我们有权停下来反思他们的一些做法,并提出一个问题:TikTok一代真的生活在意识形态之外吗?还是他们正在经历一些我们从未读到过的新转型?

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追溯出四个主要特征,突出这一代人如何处理思想和价值观:

    速度时代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按照其经典定义,是一套解释世界、指导政治和社会行动的综合思想体系。正如阿菲夫·奥斯曼博士指出的那样,它是“一套思想体系,也是一个群体对自身及其利益的认知。因此,只要存在社会冲突,意识形态就不会终结。”

只要情况如此,我们就处在一个不同的意识形态现实中。在TikTok一代,我们找不到冗长的演讲或哲学书籍在流传,而是只有几秒钟的视频片段,充斥着讽刺的符号和指涉,或是团结、反抗和排斥的场景。

这难道不是意识形态成为不同群体乃至整个人类共同体及其互动和冲突的存在性表达的过程吗?政党、宏大的口号和响亮的演讲或许消失了,但话题标签出现了。

    从教条到情绪

TikTok一代关注身份认同、环境、社会正义和自由等问题,并通过我们所谓的“数字流动性”来表达其对这些问题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并非建立在固定的话语中,而是能够瞬间转变和形成,不受限制、不受条件、也不受意识形态归属感的必要性的影响。

相反,它或许会试图回避或拒绝模型和框架,满足于问题的动态及其与当下的关联。由此可见,传统意识形态已然转化为瞬时立场的网络,被算法捕捉,并以极具影响力的视觉形式循环利用。

    图像的强大与结构的脆弱

过去,意识形态构建的是长期工程,但TikTok一代却能感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如何做到的?一段短视频比一本理论书籍更能触动舆论。

诚然,与过去及其僵化的局面相比,这或许暴露出深层结构的脆弱,但也凸显了瞬间动员的力量。悖论就在于此:意识形态从一个历史项目转化为一股数字浪潮,从一个包罗万象的话语转化为一个时刻重塑意识的情感闪光。

    年轻化的精神还是价值观的流动性?

如今的年轻人更喜欢短视频和即时内容。在TikTok上,他们更喜欢上传30到60秒的视频来表达政治立场、社会批评或话题标签,而不是撰写长篇文章。如今的年轻人使用表情包之类的符号,以残酷和惊人的技巧开玩笑和嘲讽几乎所有事物:父母的习惯、政客和一些名人的恋情。

挑战有时以政治和文化表达的工具以及“自下而上”的意识形态空间的形式出现,这种空间不那么正式,也更年轻化。立场是在暂时的团结中形成的,例如支持人道主义事业、拒绝某些权利或批评某种政治局势。然后,随着研究和“点赞”的轮子转动,新的立场被采纳。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代人拒绝战争,并与左右两派都断绝了联系。他们的身份认同是解放性的,无法被系统化。

TikTok 一代并不认为意识形态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快速且碎片化的空间(路透社)

这种转型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

如今的身份认同指的是针对特定议题的身份认同:我在这里支持女性,在那里支持自由,而不是某个普通的政党。这可能会加剧个人的分裂状态和心理压力,因为选择太多,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危险可能在于这会对每个人造成影响,例如一些临时性的、以青年为基础的、分散的运动的出现,它们先在网上运作,然后走向街头。“阿拉伯之春”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对群体的影响还在于将冲突转化为围绕身份认同、环境和平等等交叉问题的冲突。这段视频针对年轻人,旨在营造一种批评政治的自由感,却没有提供发展愿景、有意义的方案或解决我们时代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或许可以归类为“意识燃烧”。

传统的意识形态框架已被打破,但其本质——人类解读世界、重塑社会关系的核心需求——依然存在。不同之处在于,TikTok一代并不将意识形态视为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快速、碎片化的空间,其深度逐渐减弱,但其传播力和即时影响力却不断倍增。

意识形态并未终结,但它已成为数字文化中实践的部分参照。在TikTok时代,立场或许比问题本身更重要,标签或许比口号更有力量。

当今这一代人能够用雄辩、智慧和便捷的技术能力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他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巩固这些价值观:自由、正义、尊严,这些实践反映了过去僵化的意识形态刻板印象的对立面,这些意识形态创造了思想模式,而这些模式一旦崩塌,就会让一代信奉这些模式的人粉身碎骨。

来源: 半岛电视台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意识形态 TikTok 数字文化 代际 价值观 Ideology TikTok Digital Culture Generational Value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