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和中秋相连组成了一个八天长假,作为没什么多余假期的牛马,我趁着这个机会和好朋友一起出了趟国,体验了一番异国风土人情。
其他远的地方经费有限,我俩就选择了韩国。除去风景,必不可少的还有打卡各种美食。
看网上的评价,都提到当地的一家连锁冰激凌甜品店很不错,逛了一天后,我和朋友选择了距离最近的一家前往,正好也能休息片刻。我喜欢的冰激凌口味相对特殊——薄荷巧克力味,虽然朋友们都说这个口味的冰激凌总让人有一种吃牙膏的感觉,但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还是火速点了一份大杯,吃起来才过瘾。
但是等我听到叫号去柜台拿到冰激凌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大杯么,也太太太太太小了吧。虽然之前并没有吃过这家的冰激凌,但我也去过其他地方的冰激凌店,以我的经验来看,作为一份大杯冰激凌,怎么能空杯成这样呢。
我端着杯子在柜台前想着是不是自己拿错了,又核对了小票,确定我点的是大杯,手里拿的这份也不是拿错了别人的,确实是自己的号码对应的冰激凌。
迟疑地拿着杯子回座位,朋友看我脸色不太对,上来问我怎么了,我说感觉这不是大杯的,怎么这么空,朋友观察了片刻也觉得分量过少了。但由于之前从未来过这家甜品店,一时之间我们也不知道究竟是真的给我打少了还是店内规定确实就这么多。
环顾四周,看了看其他桌客人的杯子,感觉其他人的分量都还是比较足的,只有自己的还没吃就像是吃过一半的分量。我又上韩国版的点评网站看了看,虽然看不懂韩文,但总归有图片能作对比,发现没有一个像我这份分量这么少,空杯这么严重的。
一时之间一股无名火噌地就上来了,脑中各种阴谋论也开始展开。难道是我在什么环节表现出我是个外国人,所以区别对待?也不应该,因为店内有点单机器,全程我都未和人对话过。那就只能是自认倒霉了,今天实在是运气不好,碰到个不好好工作的员工。本想和店员沟通一下,但我和朋友两人都不会韩语,英语也一般,加之性格本就不喜欢和人争论,犹豫片刻后还是打算就此打住。
愤愤地把勺子插回冰激凌上,最喜欢的口味也不是那么想吃了,我决定要在网络上发个避雷帖。打字打到一半,忽然觉得,与其留着这个心结度过后面的旅程,不如现在解决,虽然确实语言不通,但再怎么连比划带猜的应该也能说明白,实在不行我还可以用翻译器说。
尽管已经吃了一口,我还是拿着杯子去了柜台,带着一开始拍的照片还有小票,展示给店员看,表示自己觉得这份冰激凌分量明显不对。店员拿回我的杯子看了下,又和其他工作人员沟通后,很友好地表示会给我重新打一份,中间可能解释了一下原因,但很可惜我并没听懂。最后我终于拿到了一杯分量正常的大杯冰激凌。
虽然不知道店员究竟在说什么,或是对我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但我吃到了心仪口味的冰激凌,合理捍卫了属于我自己的消费者权益,度过了开心的旅程。如果连自己都不勇敢地争取属于自己的权益,就是在默许和纵容他人对自己的伤害。下一次面对同样的情况,即使他人对我争取权益的行为颇有微词,我还是会有理有据勇敢争取,补足自己缺少的冰激凌。
(作者为上海企业员工)
•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https://feedx.net
https://feedx.s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