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8日,一网民发视频称,在南京禄口机场排队值机时遇人插队,上前阻止后被对方辱骂并扇耳光。机场公安介入后,涉事双方在民警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打人方需向受害乘客公开道歉,并一次性赔偿3500元,另支付其改乘高铁至北京的530元费用(总计4030元)。协议明确双方纠纷“到此了结”,若打人方未履行,公安机关将依法给予治安处罚。
据极目新闻报道,被打乘客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在制止对方插队行为后,女子父亲用行李箱重重摇晃击打博主的腿部和行李箱,女子母亲用脏话攻击,女子则直接把博主扇倒在地。打人的女子在派出所表示,其父亲身患癌症所以火大,且因为赶时间所以插队。在获知赔偿金额后,女子嚎啕大哭,表示已为治病花了几十万元,云云。女子老公也低声下气请求谅解。在签了协议书后,女子一方转头就让被打乘客删帖。删帖之后,对方立马出口成“脏”,被打乘客于是从回收站恢复视频。
事件的原貌不难想见:一方据理阻止插队,另一方施加暴力言行,令事态升级,且在警方调解、协议签署之后立马变脸,在同一件事上连错三回。对这样的人,警察也不会惯着。要求赔偿被打者,本身就是一种惩罚。至于涉事者究竟能不能长记性,学会以礼待人,那就两说了。
其实,如果旅客真的因时间来不及,需要争分夺秒值机,只要好好跟人沟通、请求谅解,常人多会通融。笔者在高铁站时常遇见晚到乘客一路央求旁人“让路”而获准的现象。况且人多有恻隐之心,若是知晓女子父亲患癌,又有多少人会冷漠以对呢?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很多机场都设有晚到旅客通道,一旦迟到了,完全可以专道专用,不必去其他值机通道排队。也就是说,插队这种事根本没有必要干。反观事件中的一家人,不仅强行插队还十分嚣张,就太过分了。即使身患重疾,也不是可以在人前天然享受不排队特权的理由。须知,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病患可以依规享受关照,但不等于可以对他人的合法权益予取予求。
必须对事件中的被打乘客予以点赞。不止于“路见不平一声吼”,在受到暴力欺负后,绝不妥协,而是追究到底。无论是发现有人插队却选择“看不见”,还是被辱骂和被打后认怂,都会让事件呈现出另外一种状况。
令人不安的是,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勇于制止插队行为的人还不够多;另一方面,近年来,在为数不多的敢于对不文明行为说“不”的人当中,被打者并不少。例如,在武夷山景区,女导游因制止一名游客插队被打;在长沙某小镇,“9岁女孩阻止插队被打”事件引发众怒。在成都一快餐店内,一高三学生因不愿“配合”女子插队,被一男子殴打致骨折。
类似案件中,打人者受到了包括被拘留数日在内的惩罚。但值得一问的是,在公共场合,插队者为何敢如此飞扬跋扈,不仅将众人视若空气,还对仗义执言者大打出手?他们的“勇气”来自何处?
其实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笔者自小就困惑于很多国人排队意识的缺乏,无论在村子里的露天电影场,还是在城市里的公交车站,不排队现象比比皆是——这与一些人在公共事务中也习惯“插队”“走后门”、遵从“谁插队谁有本事”别无二致。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现象有所改变,在受到现代文明熏陶后,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排座座”。加之很多场合设置了强制排队设施、叫号手段,客观上减少了插队现象。
但不可否认的是,插队现象并未根绝。很多城市的地铁,为了引导乘客排队,可谓操碎了心。地铁车门处,两边是上车通道,中间地带是下车通道,禁止候车者站立——如同在教育小学生——但视线所及,还是有人大摇大摆从中间“禁区”挤上车。他们明明是公共场所里的“少数派”,却俨然拥有“豁免权”。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和插队者相比,心存秩序和道德意识的人才是公共场合的“大多数”、具有更大的力量,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制止,插队者就是“纸老虎”。
令人意难平的是,面对插队行为,很多人不会大声说“不”,这才是公共场合中的最大真相。有的人明明气愤于被插队,甚至连“侧目”都表现出来了,却总对插队行为予以默认、忍让。这既显示出个体的性格弱点,也折射出公众缺乏道义连接的意识。在很多案例中,阻止插队者被打后,很少得到旁边人的声援。这种情形只会给更多的人强烈的心理暗示:不要当出头鸟,否则下场很难看。而那些喜好插队的人,也能从中收获更多的“信心”:你看,插队了也没事,多数人是懦弱的、不问世事的。
要想让插队者敬畏规则,别无他法:除了依法惩治出格者外,依法约束不守规矩者很有必要。在一些场景中,插队者能够轻而易举地得逞,是他们一路任性的“动力”所在。负有管理责任者对于插队现象秉持“存在即合理”的态度,最让人泄气。我亲眼见过火车站售票员勒令插队者重新排队,也亲眼见过柜台人员若无其事地为插队者办理业务,两种态度带来的结果大不一样。一种是秩序越来越好,另一种是秩序越来越乱。该反思的是,在一些事件中,管理者的工作做到位了吗?要求插队者“退回去”了吗?
显然,维护公共场合秩序不能只靠“勇士”。只有先把公共场合的管理工作做到位,让不排队者无法获益,让阻止插队者得到响应,才能激励更多人改变陋习、共同制止插队,形成良好的公共氛围。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