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10月14日 07:33
制止插队反被打,公共秩序的维护需多方合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日,南京禄口机场发生一起事件,一名乘客因制止他人插队而被辱骂并扇耳光。尽管警方介入调解并达成赔偿协议,但涉事女子一方在签署协议后要求受害者删帖,并在删帖后再次出言不逊,迫使受害者恢复了视频。文章指出,插队行为不仅挑战了公共秩序,也反映出部分公众缺乏规则意识和道义担当。作者强调,面对不文明行为,除了法律惩戒,管理者也应切实履行职责,共同营造良好的公共环境,而非仅仅依赖“勇士”的挺身而出。

🛂 乘客制止插队反遭暴力对待:事件发生于南京禄口机场,一名乘客在排队值机时,因阻止他人插队而遭到辱骂和人身攻击,包括被扇耳光和行李箱击打。事后,尽管警方介入并达成调解协议,要求打人方道歉并赔偿,但对方在签署协议后仍要求受害者删帖,并在满足要求后变本加厉,反映出部分群体对规则的漠视和恶劣态度。

⚖️ 公共秩序的维护困境与法律约束:文章探讨了公共场合插队现象的普遍性及其背后反映的规则意识缺失。作者认为,仅仅依靠“勇士”挺身而出不足以根治插队问题,法律惩治固然重要,但管理者的积极作为同样关键。如果管理者对插队行为采取放任态度,将纵容不守规矩者的任性行为,破坏公共秩序。

🤝 鼓励公众参与,共建文明环境:文章呼吁,维护公共场合秩序不能仅依赖个人勇气,更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管理、让不排队者无法获益、激励制止插队行为,才能有效改变陋习,形成尊重规则、互相礼让的良好公共氛围。同时,对挺身而出维护秩序的个体应给予支持和肯定,而非让他们孤立无援。

💡 晚到旅客通道与规则平等:文章提及,许多机场设有晚到旅客通道,这表明存在合法合规的解决方案,无需通过插队来争夺时间。作者强调,无论何种情况,包括疾病,都不能成为逾越规则、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理由,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病患应依规享受关照,而非享有特权。

2025-10-13 15:00:43


2025年10月8日,一网民发视频称,在南京禄口机场排队值机时遇人插队,上前阻止后被对方辱骂并扇耳光。机场公安介入后,涉事双方在民警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打人方需向受害乘客公开道歉,并一次性赔偿3500元,另支付其改乘高铁至北京的530元费用(总计4030元)。协议明确双方纠纷“到此了结”,若打人方未履行,公安机关将依法给予治安处罚。

据极目新闻报道,被打乘客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在制止对方插队行为后,女子父亲用行李箱重重摇晃击打博主的腿部和行李箱,女子母亲用脏话攻击,女子则直接把博主扇倒在地。打人的女子在派出所表示,其父亲身患癌症所以火大,且因为赶时间所以插队。在获知赔偿金额后,女子嚎啕大哭,表示已为治病花了几十万元,云云。女子老公也低声下气请求谅解。在签了协议书后,女子一方转头就让被打乘客删帖。删帖之后,对方立马出口成“脏”,被打乘客于是从回收站恢复视频。

事件的原貌不难想见:一方据理阻止插队,另一方施加暴力言行,令事态升级,且在警方调解、协议签署之后立马变脸,在同一件事上连错三回。对这样的人,警察也不会惯着。要求赔偿被打者,本身就是一种惩罚。至于涉事者究竟能不能长记性,学会以礼待人,那就两说了。

其实,如果旅客真的因时间来不及,需要争分夺秒值机,只要好好跟人沟通、请求谅解,常人多会通融。笔者在高铁站时常遇见晚到乘客一路央求旁人“让路”而获准的现象。况且人多有恻隐之心,若是知晓女子父亲患癌,又有多少人会冷漠以对呢?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很多机场都设有晚到旅客通道,一旦迟到了,完全可以专道专用,不必去其他值机通道排队。也就是说,插队这种事根本没有必要干。反观事件中的一家人,不仅强行插队还十分嚣张,就太过分了。即使身患重疾,也不是可以在人前天然享受不排队特权的理由。须知,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病患可以依规享受关照,但不等于可以对他人的合法权益予取予求。

必须对事件中的被打乘客予以点赞。不止于“路见不平一声吼”,在受到暴力欺负后,绝不妥协,而是追究到底。无论是发现有人插队却选择“看不见”,还是被辱骂和被打后认怂,都会让事件呈现出另外一种状况。

令人不安的是,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勇于制止插队行为的人还不够多;另一方面,近年来,在为数不多的敢于对不文明行为说“不”的人当中,被打者并不少。例如,在武夷山景区,女导游因制止一名游客插队被打;在长沙某小镇,“9岁女孩阻止插队被打”事件引发众怒。在成都一快餐店内,一高三学生因不愿“配合”女子插队,被一男子殴打致骨折。

类似案件中,打人者受到了包括被拘留数日在内的惩罚。但值得一问的是,在公共场合,插队者为何敢如此飞扬跋扈,不仅将众人视若空气,还对仗义执言者大打出手?他们的“勇气”来自何处?

其实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笔者自小就困惑于很多国人排队意识的缺乏,无论在村子里的露天电影场,还是在城市里的公交车站,不排队现象比比皆是——这与一些人在公共事务中也习惯“插队”“走后门”、遵从“谁插队谁有本事”别无二致。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现象有所改变,在受到现代文明熏陶后,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排座座”。加之很多场合设置了强制排队设施、叫号手段,客观上减少了插队现象。

但不可否认的是,插队现象并未根绝。很多城市的地铁,为了引导乘客排队,可谓操碎了心。地铁车门处,两边是上车通道,中间地带是下车通道,禁止候车者站立——如同在教育小学生——但视线所及,还是有人大摇大摆从中间“禁区”挤上车。他们明明是公共场所里的“少数派”,却俨然拥有“豁免权”。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和插队者相比,心存秩序和道德意识的人才是公共场合的“大多数”、具有更大的力量,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制止,插队者就是“纸老虎”。

令人意难平的是,面对插队行为,很多人不会大声说“不”,这才是公共场合中的最大真相。有的人明明气愤于被插队,甚至连“侧目”都表现出来了,却总对插队行为予以默认、忍让。这既显示出个体的性格弱点,也折射出公众缺乏道义连接的意识。在很多案例中,阻止插队者被打后,很少得到旁边人的声援。这种情形只会给更多的人强烈的心理暗示:不要当出头鸟,否则下场很难看。而那些喜好插队的人,也能从中收获更多的“信心”:你看,插队了也没事,多数人是懦弱的、不问世事的。

要想让插队者敬畏规则,别无他法:除了依法惩治出格者外,依法约束不守规矩者很有必要。在一些场景中,插队者能够轻而易举地得逞,是他们一路任性的“动力”所在。负有管理责任者对于插队现象秉持“存在即合理”的态度,最让人泄气。我亲眼见过火车站售票员勒令插队者重新排队,也亲眼见过柜台人员若无其事地为插队者办理业务,两种态度带来的结果大不一样。一种是秩序越来越好,另一种是秩序越来越乱。该反思的是,在一些事件中,管理者的工作做到位了吗?要求插队者“退回去”了吗?

显然,维护公共场合秩序不能只靠“勇士”。只有先把公共场合的管理工作做到位,让不排队者无法获益,让阻止插队者得到响应,才能激励更多人改变陋习、共同制止插队,形成良好的公共氛围。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南京禄口机场 插队 公共秩序 文明行为 法律约束 Nanjing Lukou Airport Queue Jumping Public Order Civilized Behavior Legal Restrain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