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科技 10月13日 17:53
AI时代,铜价上涨与铝、冷却液的机遇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正引发对传统能源和硬件需求的激增,其中铜因其在芯片制造和电网基础设施中的关键作用,被高盛誉为“AI时代的石油”。ChatGPT等AI模型的高能耗,以及高端GPU对铜的依赖,都预示着铜需求的强劲增长。与此同时,数据中心电力需求的急剧攀升和电网老化的挑战,进一步凸显了铜在电力传输中的不可替代性。面对铜价上涨的趋势,铝作为一种更具成本效益和重量优势的替代品,在GPU散热和电力传输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此外,随着AI芯片功耗不断攀升,传统风冷散热已达极限,液冷技术凭借其卓越的导热性能和能效优势,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带动冷却液市场蓬勃发展。这些增长并非概念炒作,而是实实在在的物理需求驱动。

⚡️ **铜:AI时代的“新石油”**:AI算力的飞速发展,尤其是ChatGPT等大型模型和高端GPU(如NVIDIA H100)的运行,对电力和硬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铜因其优异的导热性和导电性,成为GPU芯片散热、电路连接以及支撑AI算力所需的数据中心电网基础设施的关键材料。高盛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将激增160%,这将极大推动对铜的需求,预计到2030年,全球电网及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将贡献60%的铜需求增长,并可能推高铜价至每吨10750美元。

💡 **铝:铜价上涨下的替代机遇**:鉴于铜矿开采和精炼产能增长有限,以及AI驱动的强劲需求,铜价上涨成为必然。在这种背景下,铝作为一种具备成本和重量优势的替代品,在AI硬件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GPU散热方面,铝制鳍片和散热器因其成本效益和轻量化优势,已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在数据中心电力传输领域,铝合金电缆因其较低的综合成本和更轻的重量,正逐渐取代铜缆,尤其在长距离、固定铺设的场景中优势明显。预计到2026年,铝市场可能出现供应缺口,铝价有望攀升。

💧 **液冷技术:应对AI高功耗的必然趋势**:随着AI芯片功耗的持续攀升,传统风冷散热方案已接近物理极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散热需求。液冷技术,尤其是冷板式和浸没式液冷,凭借其远高于空气的导热系数和吸热能力,能够显著提升散热效率,降低数据中心能耗(PUE值),并优化空间利用率。市场预测,全球液冷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持续高速增长,带动冷却液市场规模的扩张。环保型冷却液的兴起也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标志着整个产业链的重构。

📈 **供需失衡驱动的周期性增长**:AI革命带来的算力增长,直接转化为对电力的巨大需求,进而驱动铜的需求增长;而AI芯片功耗的急剧攀升,又催生了对铝制散热组件和高效冷却液的需求。这些增长并非短期炒作,而是源于实实在在的物理需求。铜矿产量的有限增长与AI需求的爆炸式增长形成了明显的供需缺口,预示着铜价的上涨。而铝作为替代品以及液冷技术作为散热解决方案,也将在这一趋势中获得显著的市场份额和增长潜力。

铜是人类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之一,早在公元前8000年,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铜制作工具和装饰品。

现如今,这个古老的金属因为AI的发展而再次被人们关注。高盛在其研究报告《AI与国防将电网置于能源安全中心》里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铜将成为AI时代的石油。

这非常“违和”,因为当人们谈论AI的崛起时,大多数人想到的是算法和模型,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计算结果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依靠电力和硬件设备。ChatGPT日处理2亿次请求需消耗超过50万千瓦时电力,相当于1.7万户美国家庭的日用电量。

而支撑这一切的,正是这个来自于蛮荒时代的金属。

每个高端GPU芯片都需要大量铜材料用于导热和电路连接,这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而是决定芯片性能的关键因素。

就拿现在整个AI界最火的H100来说,每个GPU里面有3273颗锡球,每颗锡球对应至少1-2条铜导线,而且其核心芯片连接部分还需数千根基础导线。这里面断掉任何一根铜导线都可能导致这个GPU停止运行。

当芯片功耗从几十瓦飙升到上千瓦,传统的散热方案已经彻底失效,只能依靠铜材料将热量传导至设备外部。

英伟达H100芯片的热设计功耗已达700W,而英伟达最新的GB300服务器单机柜功率密度最高可达130kW,和一台中小型柴油发电机差不多。要带走这些热量,必须依靠大量的铜制散热组件。

1

GPU制造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铜需求大户是数据中心的电网基础设施。

数据中心的铜消耗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根据施耐德电气的测算,1GW数据中心用铜量约6.58万吨,2023年全球数据中心装机规模为7.1GW,总用铜量达46.7万吨,占全球铜消费量的1.7%,预计到2026年将增长至71万吨。

但这仅仅是数据中心建设设备的用铜量,支撑算力运行的电网设施同样存在巨大的用铜需求,到2026年电网设施用铜量将达62.4万吨。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英伟达推出的GB200超级芯片使用铜缆连接方案,其机柜内部使用的电缆长度累计接近2英里。如果按照H100在2024年的出货量来参考,GB200也出货35万到40万台,那么它所需要的铜足足能达到3万吨。

在高盛的报告中写到: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预计激增160%,这意味着现有的电网基础设施需要大规模升级改造。

欧洲电网平均运行年限已达50年,北美电网超过40年,这些老化的电网不仅传输效率低下,难以承载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在美国13个区域电力市场中,2024年夏季已有9个出现电力临界紧张状况,到2030年,几乎所有市场都将因为导电材料,面临用电短缺。

2024年,欧盟电网铜消费量约75万吨每年,北美约40万吨每年,中国约570万吨每年。瑞银预测,2024到2030年欧盟与北美电网铜消费年均增长3%,累计增量约25万吨。

电网升级为什么离不开铜?答案在于铜独特的物理特性。铜的导电效率是铝的1.6倍,电阻率极低,使用寿命可达30至50年,为铝制品的两倍以上。

在电力传输方面,铜的优势是不可替代的。高盛预测,到2030年,全球电网及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将贡献60%的铜需求增长,这一增量相当于当前全球铜消费总量与美国年消费量之和。

高盛预计,铜价将在2027年达到每吨10750美元。国证有色金属行业指数强势上涨2.21%,有色ETF基金上涨2.41%,其中铜含量占比28.66%,市场已经开始反映这一趋势。

铜矿开采和精炼产能增长是非常有限的,过去十年全球铜矿产量复合平均增长率约2.1%。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在2025年10月下调了增长预期,2025年全球铜矿产量预计仅增长1.4%。

惠誉旗下BMI预测,未来十年全球铜矿产量年均增速,远低于新能源、AI 等领域催生的铜需求增长。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优质铜矿资源减少,以智利矿山为例,铜采掘的平均品位从2010年的1.6%降至2024年的 1.1%。

那么铜的价格上涨几乎成为必然。

2

然而,铜价的上涨也在催生新的机遇。铝作为铜的重要替代品,正在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虽然铝的导电性能不如铜,但在某些应用场景中,铝的成本优势和重量优势使其成为更好的选择。

在GPU散热领域,铝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GPU散热器上那些密密麻麻的、用于和空气进行热交换的薄片几乎都是铝制的,它们的目的是在有限的体积内提供最大的散热表面积。而且GPU的外部结构支架或护罩通常由铝或镁铝合金制成,这是为了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尽可能减轻重量。

仍以英伟达H100为例,其散热器上的铝制鳍片阵列体积庞大,总重量估计在300克到700克之间。

数据中心服务器的散热系统同样大量使用铝材。按照一个机柜配置80个GPU计算,如果全部采用铜制散热器,散热系统总重量将达到64-96公斤。而采用铝制散热器后,总重量仅为24-36公斤,减重40-60公斤。

不仅降低了机柜结构的承重压力,还能在相同承重条件下部署更多服务器,提升数据中心的算力密度。更重要的是,铝制散热器的成本仅为铜制散热器的40%-50%,在大规模部署时能够节省数百万元的投资。

在电力传输方面,铝缆的应用也在快速增长。铝缆广泛用于建筑物级别的大电流主干电力输送,例如从变电站到数据中心大楼,以及大楼内垂直和水平的主干电缆槽中的电缆。

虽然输送相同电力时铝缆需要比铜缆更粗的线径,但铝合金电缆的综合成本比铜电缆低约20%,且重量只有铜的三分之一左。对于长距离、固定铺设的场景,铝缆的优势更加明显。

瑞银对此也持乐观态度,对今明两年的铝价预测分别上调5%和2%。

全球铝产量持续增长,从2018年的6416.6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7058.1万吨,年复合增速约1.9%。2024年全球电解铝产量预计达到7225万吨,较2023年增长2.17%。

中国是全球铝产量第一大国。截至2024年底,中国累计原铝产量约5.504亿吨,占全球累计产量的31.47%。2024年中国原铝产量约440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占世界当年铝总产量的60.12%。

可是自2017年以来,中国启动电解铝行业供给侧改革,清理整顿违法违规产能,并设定了4500万吨的合规产能上限。截至2024年11月底,中国电解铝建成产能已达4502万吨,运行产能约4394万吨,产能利用率高达97.74%,意味着中国电解铝产能几乎已无增长空间,未来产量增长只能依靠开工率的微幅提升来实现。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外铝产能正在加速扩张。2024年1-10月,海外电解铝产量达2482万吨,同比增长1.4%。随着此前关停产能的复产以及新建项目的投产,预计2025年海外电解铝产量增速将加快。

从产量占比来看,截至2024年10月,中国电解铝产量占全球产量的约60%,而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和除中国外的其他亚洲国家产量占比分别为8.6%和6.6%。

虽然2025年全球铝市虽然维持小幅过剩,但到2026年,这一格局将彻底反转。美国银行,铝产业将会出现约29.2万吨的供应缺口,而铝价有望在2026年四季度攀升至每吨3000美元。

3

不过铜和铝只是这场AI革命的序幕,真正的大市场在于冷却和水。数据中心不只是用电大户,同时也是产热大户。

随着AI芯片功耗的持续攀升,传统的风冷散热方案已经走到了物理极限。风冷散热的上限一般为10kW到15kW每机柜,个别系统能做到20kW。但是面对现在这些GPU,再强风冷系统也就那么回事。

功率密度的限制使得风冷无法满足高功耗芯片的散热需求,巨大的能耗问题导致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能量使用效率)值居高不下,大量的风扇和风道还占用了宝贵的空间。

更严重的是,随着AI芯片功耗的进一步攀升,进一步加剧了眼前的困境。

液冷技术的优势是压倒性的。水的导热系数约0.6W/(m・K),而空气约0.024W/(m・K),也就是说,水的热导率是空气的25倍。

再看单位体积吸热能力,水的比热容是4.2kJ/(kg・K),空气的比热容是1.005kJ/(kg・K),水的比热容是空气的4.18倍,密度是空气的833倍。两者乘积约为3500倍。实际工程中,因冷却液流动效率更高,单位体积散热能力还会进一步提升。

液冷可大幅降低数据中心能耗20%到30%以上,将PUE降低至1.2以下,甚至在浸没式液冷方案中可以达到1.05。同时,液冷系统占空间更小,机房空间利用率可提升30%,在寸土寸金的核心城市尤其重要。

市场对液冷技术的需求正在爆发式增长。2025年全球液冷数据中心市场规模预计达28.4亿美元,同比增长44.9%,到2032年有望突破211.4亿美元,复合增长率33.2%。

目前主流的液冷技术包括冷板式、浸没式和喷淋式三大类。其中,冷板式液冷因改造成本低、兼容性强,占据当前液冷市场的主导地位。冷板式液冷通过液体与服务器发热部件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散热,将PUE控制在1.25以下。

就连英伟达也都在探索水冷板技术,他们正在推动一种叫做微通道水冷板(MLCP)的液冷方案。

因为要使用一种专用的冷却液,所以MLCP的单价大约是现有散热方案的3到5倍。但是单块MLCP可稳定应对2kW以上功耗,热流密度最高达800W/cm²,是热管技术的4倍左右。

因此,冷却液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根据MarketsandMarkets的预测,全球冷却液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约28亿美元增长到2032年的21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33.2%。

另一方面,受欧盟PFAS(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限制法规的影响,环保型冷却液正在快速崛起,这种生物基和碳氢化合物制成的冷却液,市场份额预计将以18.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液冷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代表着整个产业链的重构。

这些增长不是概念,不是炒作,而是实实在在的物理需求。算力的增长必然带来电力消耗的增长,电力消耗的增长必然带来铜的需求,散热需求的增长必然带来铝和冷却液的需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字母榜”(ID:wujicaijing),作者:苗正,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 液冷 数据中心 能源安全 芯片 算力 Copper Aluminum Liquid Cooling Data Center Energy Security Chips Computing Power
相关文章